
用家書打開歷史,以歷史見證家風,這就是家書文化的目的所在。
最早,《詩經》里就有家書的影子,可見,家書在中國傳承已有幾千年歷史,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家書傳深情,封封抵萬金。家書的背后是時代的風云,司馬遷激憤的《報任安書》、韓愈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蘇軾的《東武帖》,再從《誡子書》《顏氏家訓》到《傅雷家書》,從孔子庭訓“不學詩,無以言,不池禮,無以立”到朱子家訓的“恒念物力維艱”等,都生動映射出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盡管一封封信札所鐫刻的時代烙印各有不同,但作為天各一方的家人借以交流的紐帶,家書在傳遞信息、維系情感上發揮的作用始終未變。
對家書文化加以細品,那滿含殷殷期望的叮嚀、淚水滴落洇善的墨跡、用心折成方勝的紙箋所帶來的思想震撼和情感共鳴,是任何方式都不可代替的。追溯歷史,晚清名臣曾國藩,雖說他長期出任封疆大吏,冗務纏身,遠離家園,但他從不忘寫家書教育家庭人。他認為嚴肅的家書有益于后代健康成長,所以就利用家書教育家人,曾氏家庭雖說沒有出過其他大官,但涌現出不少文人。據研究者統計,曾國藩身后共出二百四十多個頗具名望的人才,沒有出過一個紈绔子弟。曾國藩謝世后,其家書被編輯為《曾國藩家書》一書,作為官員教子的典范流傳至今。毛澤東青年時代曾讀過《曾國藩家書》,乃至得出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對中國革命曾起著指引作用。抗日戰爭中的那些充滿血、充滿火、充滿仇、充滿恨也充滿光亮的家書,有熱血戰士從沙場寫給親人的絕筆,有嚴父慈母對子女的囑托,有兄弟之間的同心同德,有戀人之間的款款深情。一封封泛黃的家書,一段段內心的獨白,字字句句、點點滴滴,寫滿了生死、思念,親情、友情,寫滿了戰爭的暴虐、生命的寶貴,以及民族的尊嚴,這家書的精神力量,召喚著中華女兒高舉紅旗永不倒。革命戰爭時期,有那么多次千鈞一發,有那么多次命懸一線,又有那么多次轉危為安,這個時期,家書是深藏人們內心深處的追求,是歷史天空燦爛的星辰,是穿越歷史而經久不衰的一部經典戰歌,是民族巍峨的精神豐碑,是社會價值的標桿……也是用家書文化譜寫出血戰到底,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壯美凱歌。
方志敏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給子孫留下了對黨的忠貞信仰和艱苦樸素的好作風。東北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給兒子留下了一封信,用自己獻身革命解放事業的實際行動教育兒子成長進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曾寫信教育女兒朱敏:“我是無產者,我所用的東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繳。我沒有什么遺產遺物,只有讀過的馬列主義和毛主席著作,你們可以拿去學習。”
廉潔,中國家書文化不變的重要主題。名家大都重視用家書教育家人,建設廉潔家風與和諧之家。
毛澤東寫書信告訴毛岸英處理親友關系的原則——親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親,但不為親謀利;濟親,但不為以公謀私。毛澤東去信要求子女樹立平民思想,再三告誡子女:“靠毛澤東不行,還是要靠你們自己去努力、去奮斗。不要把我掛在你們的嘴邊。”
前人示范,后人行之,這是家書文化傳承的價值。一直以來,家書都以其經久不衰的親情魅力,成為國人和海內外游子鄉思的寄托。它既不同于高堂文章的寬泛駢儷,也不同于歌賦詩詞的大氣宏闊,其所寄所言,往往是內堂私語,具體而剴切。小可至人際瑣事、家庭生計的指陳,大可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發。家風與家書息息相關,家風的好與壞,往往決定著一個家族的興與衰。
今日,也許有人會認為信息發達了,通信方便了,家書過時了。筆者并不認同這種觀點。每一封書信都是一個歷史節點,都封存著一個鮮活的時代場景。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只要用心,就不難從書信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和靈魂的共鳴,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
家風正,則民風淳樸;家風正,則政風清明;家風正,則黨風端正。好的家風,是風清氣正、國泰民安的推動力。對此,在家風上,要借助家書的力量,確立起立德、立言、立志、修身、齊家,為公、為民、為政、為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德不遺財的政治風范,廉家不謀私的操守,為民不為己的無私家風,彰顯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家庭風范,才不愧是人民公仆本色。對黨政干部而言,學習家書,傳承家書,繼承家書,發展家書,要牢記一個理念:“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要常想一個道理:“遺汝子孫清白在,不須廈屋太渠渠。”要堅定踐行一個定律:“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靠家書文化的作用,把“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這個家國情懷建設成強國富民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