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少卿,1909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縣汪崗鄉梅家老灣,4歲時隨爺爺逃荒遷往安徽省金寨縣沙河鄉。1929年,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勝利后,梅少卿加入紅軍隊伍。自1932年始,他先后任商南縣區共青團書記,赤南縣委組織部部長,新四軍第四支隊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組織股股長、團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華東軍區后勤干校政委,沈陽軍區防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干部部部長,廣州空軍干部部部長等職。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梅少卿南征北戰、沖鋒陷陣、屢建戰功,先后七次負傷,一個耳朵失去聽覺、一只眼睛神經性失明,屬二等甲級殘疾。新中國成立后,他始終以頑強的意志堅持工作,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建設和培養革命下一代做出了突出貢獻。
廢寢忘食干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梅少卿為了部隊建設廢寢忘食。
1957年,梅少卿由沈陽軍區防空軍干部部部長調任廣州軍區空軍干部部部長。當時,部隊進行了體制改革,防空軍各自原有的行政干部部、政治干部部等四個部門并為一個干部部。隊伍擴大了,干部增多了,工作范圍更廣了,大家面臨著艱巨復雜的新形勢、新環境、新任務,工作千頭萬緒。
梅少卿把熟悉、考核干部作為自己的第一位工作。下部隊期間,他每天都是起早貪黑地開會、看材料、與干部談心,中午從不休息。作為一個負傷帶病之人,梅少卿廢寢忘食地工作,于1958年元月因工作過度勞累病倒了。但他仍然默默地堅持上班,直到身體虛弱得連走路都困難了,才被迫住進醫院。
住院期間,他仍然記掛著工作,每天照樣批閱文件,還把一些住院的干部請到病房來開座談會,挨個和干部談心,抓緊一切時機了解干部。出院后,病未痊愈,他又趕赴北京參加會議。同志們看見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日漸消瘦,紛紛勸他要愛護身體、注意休息。可是他回答說:“在戰爭年代,我的眼睛負傷致殘了,我要趁現在還有一只眼睛可以看得見,抓緊干幾年,等看不見時,想干也干不成了。”
不到一年的時間,梅少卿就跑遍華南三省十多個航空兵、高射炮兵和雷達、探照燈部隊,對師以上班子逐個進行了考核,與絕大多數團以上干部進行了個別談話。經過緊張的工作,他摸清了廣州空軍所屬師、團領導班子思想、組織、作風方面的總體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掌握了領導干部的德才表現,為正確選拔干部、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打下了基礎。
“約法三章”嚴作風
梅少卿認為,干部部門是黨委的辦事機關,是黨的干部路線的具體貫徹執行者,因此,應該努力把干部部辦成“干部之家”。而要做到這點,干部工作者要切實增強全心全意為廣大干部服務的意識,成為干部的知心人、貼心人。
為此,他給干部部“約法三章”:第一,要堅決貫徹黨的德才兼優的干部工作路線,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在空軍與防空軍兩個兵種剛剛合并的情況下,特別強調要搞好內外團結,對所有干部一視同仁,不搞親疏厚薄。第二,要樹立起立黨為公、為政清廉的思想作風,堅決克服那種認為做干部工作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吃請、不受禮、不看人辦事。第三,要尊重、關心、體貼干部,對過往和上訪的干部,要熱情接待,態度要和藹可親,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堅決摒棄干部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
梅少卿是這樣要求別人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從沈陽調到廣州工作,按理說自己是干部部部長,他愛人又是1938年參加工作的老干部,加上他身體不好,隨同調動安排個好工作是順理成章的事。可當干部部主動提出為他愛人聯系安排工作時,他卻說:“現在地方安排工作比較困難,許多部隊、機關的干部家屬工作安排長期得不到解決,我如果利用職權先把自己愛人的工作安排得好好的,別人會怎么想呢?”就這樣,他不讓組織出面替他愛人安排工作,自己生活堅持自理,吃飯到食堂去買,發什么穿什么,供應什么用什么,自己經常打草鞋,床上用的仍然是在部隊時用的黃色粗布被子。直到半年以后,他的愛人才通過地方系統聯系,調到廣州工作。
梅少卿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每天早上六點多鐘就趕到辦公室上班,直到晚上十點鐘以后才回家休息,節假日也是一樣,同志們都說:“辦公室就是梅部長的家。”
與民同甘共苦
梅少卿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從不要特殊照顧。大家感動地說:“梅部長不但不搞特權,而且連應該享受的權利都不用。”
梅少卿在任廣州軍區空軍干部部部長時,到廣州和廣州附近的部隊檢查、了解工作,堅持不是緊急情況不用小車,能步行的不坐公共汽車,從不坐公家的汽車辦私事。一次,他到一個團去檢查工作,離團部駐地有三十五里路程,助理員安排乘坐汽車去,他說:“就不要用車了,這里距離團部近,我們走去。”說完,便帶領助理員出發了。三十多里路程,他拖著傷殘的身體走了5個多小時,到團部時已經是下午,錯過了部隊吃飯時間。團政委問:“首長,您吃飯了沒有?”梅少卿回答道:“我們帶點干糧在路上吃過了,趕緊召集大家開會!”他為了不給下級添麻煩,明明沒吃飯卻說吃過了。
梅少卿是老紅軍,又是二等甲級殘疾軍人,身患多種疾病。可是,生活上他從不要求特殊照顧,發給他的殘廢軍人證也從來沒有使用過。1981年,廣州軍區向部隊的老紅軍、老干部發了一種紅色的“優待證”。“優待證”規定:持有此證的,可以免費進入公園、優先在影劇院購票;在市場買魚、買肉可以不用排隊……他的“優待證”卻一直沉睡在抽屜里。逢年過節,地方政府又向老紅軍、老干部增發魚、肉、蛋等票證,他總是把這些票證夾在“優待證”里,從不使用。有時自己跑幾個市場也沒買上菜,但是,他寧可空手回家,也不愿享用“優待證”上規定的照顧。
愛灑革命傳人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梅少卿就把自己的心血花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擔任四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并經常拿出大部分工資資助學生。
他到學校參加各種活動,總是先聲明:一不要接送,二不要吃請。時刻保持著黨的艱苦奮斗的好傳統。有一次,他應邀到廣州市郊建筑工程學校作報告,學校領導和工作人員在大門口迎候多時,也不見他的車子來,后來一打聽,才知道他已步行到學校,早已進入會場了。大家問他:“梅部長,您是老領導,配有專門車子,身體又不好,怎么不乘小車來?”他爽朗地回答:“我現在還能走得動,不用坐車!”
1983年1月18日,梅少卿因病逝世。在清理他的遺物時,親人們發現他的錢包里只有十四元錢,個人存款總額只有一百六十元錢,還有寫給他任輔導員的四所學校少先隊員的信,遺物中找不到一件貴重的物品。梅少卿走后,他的親屬遵照他的遺囑,將一百六十元錢分成四份,連同他寫好的四封情意深長的信,分別交給了四所學校。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金寨縣干部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