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這樣一則傳說故事:兩個人被山中的狐貍所媚,倒在森林中,奄奄一息,幾近送命。恰逢一獵人路過,將他們救起。之后,兩人都對狐貍恨之入骨,大罵狐貍狡詐可惡,想請獵人幫助捕殺。獵人說:“魚吞鉤,貪食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爾二人被媚,則乃貪色之故也,只應自恨,何須恨狐!”
這則故事看似荒唐,卻富有哲理。獵人的話警示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對人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抵御侵蝕,保持本色,關鍵在于人的“內功”過硬。只有“內功”硬,才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否則必然會被形形色色的誘惑所擊倒。正如《莊子·刻意》中所云:“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侵,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很誘人,如功名、地位、金錢、權力、色相等等。在這些誘惑面前,為什么有的人經受住了考驗,而有的人卻由“濕鞋”到“下水”,成為腐敗分子?分析原因不難得出結論:前者有堅定的信念、純潔的靈魂、堅強的意志和慎獨的能力,以高尚的品德和嚴格的自我約束戰勝了誘惑;而后者則放松自我修養和改造,精神大壩坍塌,病毒有機可乘,最終被腐蝕,身敗名裂。我們面對各種誘惑,必須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做“愛崗敬業、公正執法、誠信服務、廉潔奉公”的模范。
強化“內功”,作為個人來說,就是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和改造,把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作為陶冶情操、提高免疫力的重要途徑,要經常自我反省,查一查自己的思想有沒有受不良東西的侵蝕和影響,照一照自己的靈魂有沒有染上“灰塵”和“病毒”,看一看自己的言行有沒有出格和越軌。要從一點一滴嚴格要求自己,經常自我警戒,自我設防,自我約束,給自己敲一敲警鐘,切不可為蠅頭小利滑向錯誤的泥潭。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陜西作協會員,現為《絲路情》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