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卡萊爾傾情落墨:“在任何地方,人的靈魂都站在光明和黑暗兩個半球之間。”邊界是光明與黑暗的分割線,亦是有為與抱憾的分界線。河海以土堤為邊,故能就其滔滔之勢。青年以準則為界,方能致灼灼之華。吾儕唯有行于邊界之內,方能譜出青春華章。
何謂邊界?于個體生命而言,邊界是能力所能企及的一個包圍圈,是做與不做的分界;于社會秩序而言,邊界是法律規范的紅線,是可與不可的分界;于世界格局上看,邊界是國家尊嚴的警戒線,是成與不成的分界。人生落拓之事,極盡宏偉壯闊,但唯有守住邊界之線,方能成就浩浩之姿。
明確職責邊界,為應為之事,是個體成長的充分條件。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條“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邊界。邊界之內是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是立于世界的基石。邊界之外,或有伊甸園的誘惑,但卻似致死的黑洞,將你一步步拖向深淵。若非明確職業邊界,“收破爛”的大哥可能會在一次次的撿垃圾以圖小利的途中,真正淪為“撿破爛”的;若不是模糊了職責邊界,從基層一步步打拼的“老虎”“蒼蠅”,又何以在貪污腐敗的泥淖中落網。由此觀之,吾輩若守住可為的邊界,方能真正得以錘煉,應對紛紛之局勢。
守住法律邊界,做可為之事,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冠子有言:“守一而治萬物者,法也。”誠哉斯言!法律是社會的準繩,任何妄圖挑戰民主與法治的行為,終會被歷史淘汰。然揆諸當下,不少企業未能守住法之邊界,“毒牛奶”“黑大米”事件的背后,是企業對法律秩序的輕視,對社會邊界的認識模糊。而近年來風頭正盛的國潮“鴻星爾克”則生動地詮釋了何為“行于邊界之內”:在商品質量上永遠臻于至善,在社會公義上永遠挺身而出。由此不難見得,邊界意識之于社會管理,正如新發于硎之利刃般重要。
樹立邊界意識,是國與國交往,從而攜手共進的不二選擇。對他國領土及主權始終懷有邊界感,才有可能與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是班固在漢書中的錚錚之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這是周恩來總理對于中國近現代化外交的奠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華春瑩用擲地有聲的話語守住中國的邊界。無論是地理區域的沖突,還是意識形態的碰撞,新時勢下的世界格局需要每個國家于邊界之內發展,切勿以私心觸及別國的紅線。
時代大勢云詭波譎,在功名利祿浪潮的席卷下,守住邊界,創造自身價值,是吾輩于紛繁時局中守住真我的定海神針。“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吾中華青年何妨行于邊界之內,大繪青春華章!
【教師點評】本文觀點明確,結構清晰。首先開門見山,指出“行走于邊界之內”的重要性;然后對核心概念“邊界”進行具體解釋,為后文的論證作鋪墊;緊接著分別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展開論述,層層深入;最后結合時代潮流發出呼吁,感染力強。此外,流暢的語言和豐富的材料也增強了論證的力度。(指導老師:鄭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