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慶龍
梅州市梅江區黃遵憲紀念中學黨支書、校長,初中物理高級教師,2005年起任校長,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初中名校長項目培養學員,是“梅州市葉劍英基金優秀校長、優秀教師”“梅州市優秀藝術特色學校校長”,京蘇粵名校長培養對象,廣東省骨干校長培養對象。
2019年5月主持的《學校科技節活動成果》獲廣東省一等獎;2022年12月《透鏡》獲“梅州市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2020年8月獲“梅州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0年任梅州市政府督學、梅州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2014年、2018年分別榮獲“梅州市葉劍英基金優秀教師、優秀校長”;2022年10月,在梅州市教育局組織教學研討會上作講座《運用多元評價機制促進隨班就讀學生物理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獲好評;2021年7月,指導學生物理科技創新成果《智慧窗戶》獲梅州市一等獎;2019年10月,指導學生獲“第八屆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三等獎”等。
近年來,主持或參加的課題有國家級(微課與翻轉課堂項目)2項、省級5項、市級6項、區級3項,在國家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兩篇,其他ISSN/CN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有10多篇,正在研究的省級課題兩項、市重點課題1項等。課題成果中的“小組合作和自主學習”等被廣泛應用,為實施素質教育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在27年來的教育教學經歷中,有許多教育故事縈繞在我腦海,故事中包含對每一個學生的責任、愛心、情懷等,時常提醒、激勵著我努力前行,盡力做到全納包容每一個學生,全力激活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人生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這個故事讓我感受最深刻!
2018年9月下旬的一個晚上11:30左右,手機鈴聲突然驚醒了我,是轄區派出所治安員的來電,說:“在某公園的長椅上發現一個中學生不回家,在公園過夜,現在某派出所。經初步了解,此人是貴校初一級某班的謝某某同學,請聯系家長來派出所帶回”。
我立即聯系該班的班主任協助聯系家長,幾經周折,終于聯系到了家屬代表,次日凌晨1:00左右,把謝某某同學接回了家里。我這才安心休息,但腦海還是有很多疑問:孩子為何不回家?家長為何不主動找孩子?家長為何不把孩子放在心上?
第二天上班后,我馬上到年級組找該班的班主任了解謝某某的情況。這天上午該生也請假未來上課,因是剛入學不久的新生,除了經常遲到、上課精力不集中、作業完成效果不好等外,班主任了解該生的具體情況也不多,我要求級管行政和班主任下午馬上去家訪,主動做好家校溝通,一起關心引導好該生。
通過細致的家訪工作,我們了解到該生的家庭情況非常特殊,其父因意外早逝,他讀小學低年級時,就隨母改嫁并過繼到現在的養父家,養父無穩定的工作收入,家庭也較困難,經常發生打罵、爭吵等不和睦的情況,不久,他母親又再改嫁了,而他還是由養父撫養。由于本來就內向的他,幼小心靈沒有得到良好的溫暖,變得自卑、失落、放棄,從小學開始就經常逃學、夜不歸家等,有時靠撿一些瓶罐等來換錢,甚至會有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他也因此進了幾次派出所。
他這種過早叛逆和不良行為表現,讓老師和養父一家都非常頭疼,同學也疏遠他了,他變得更內向、更偏激,經常被養父一家批評教育,甚至打罵。他感覺沒有前景、沒有朋友、沒有理解、沒有家的溫情,于是,經常不歸家過夜,于是出現了上述的一幕。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體會到謝某某同學就是特別缺乏愛,過早缺乏父母愛、家庭愛、友朋愛、社會愛等,他的人生無方向、無動力,他的學習一落千丈,他的行為游離在法律的邊緣。
我非常同情他的經歷,非常擔憂他的未來,我決心和老師們、同學們一起,并努力請家長配合好,為了引導好他的人生,激活他的自信,系統地做好幫教工作,好好地幫幫這個學生。
首先,我主動親近并激勵學生。在學校的“一對一幫教活動”中,我主動幫教謝某某同學,主動親近他、關心他,做他的“知心哥哥”。我結合他的喜好,與他一起商量、制定幫教計劃,主要有談心交流、心理疏導、目標激勵、書信往來、每周日記、體育活動等。
在心理疏導中,我還了解到他更多的特殊經歷和心理感受,特別是他說到養父家的奶奶罵他很難聽的言辭,還有他很想去跟媽媽一起生活,但養父家要求她生母付給高昂的撫養費等等,他就像用最叛逆的表現來抗爭,希望養父家不要他就最好。他的內心想法讓我聽了很心酸,我一邊認真幫他疏導,一邊想如何與家長也做好溝通,讓愛回到孩子的內心。
其次,我主動聯系謝某某同學的養父、生母來學校座談交流。一是希望作為父母要明白教育的責任,包括法律責任;二是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和偏常行為的原因;三是要明白孩子的未來對家庭、社會的重要影響;四是父母及家人如何跟學校老師配合,幫孩子認清未來、樹立自信、學好能力,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發展的人生。
通過座談交流,老師和家長找到了孩子不良表現的許多原因,包括育人者的原因,于是統一了積極的做法,從思想、心理、目標、信心、方法等方面,來給謝某某同學機會與幫助,讓他有歸屬感和被認同感,一步一步前進。
再而,我主動制定積極心理干預方案,并搭建平臺,給謝某某同學激勵和鍛煉。主要有準時上學、回家打卡、準時交作業(適中標準)、幫老師完成班務、每周心理交流、看喜歡的故事書(并摘錄、復述等)、做喜歡的食物并展示等等。
我每兩周統計一次他的綜合表現,了解他的內心變化,做一次階段性評價,并適當在班上表揚他,讓他建立上進的信心。另外,還安排幾個同學主動與他交朋友,邀請他打乒乓球、籃球等,讓他有團隊感、歸屬感,不斷融入到班集體生活中。
希望是翅膀,信心是動力。通過我和班主任、其他科任、家長的積極配合,幫謝某某同學找回了信心,明確了方向,制定了目標,我驚喜地看見他的臉上有了難得的笑容,我也看見了他的進步:上學準時了、作業上交了、回家高興了、幫做家務了等,雖然成績水平仍不理想,但他擁有了孩子應有的快樂,他重新樹立了自信,他正在努力“超越自我”,我相信他會有更大的進步,他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這個教育故事一直提醒我,教育要有愛、要有情懷、要有責任、要有方法,我們教師要傳承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結合實際,不斷創新,以關愛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為責任,激發全體學生人生自信發展為目標,我們就會實現“桃李滿園、香飄四海”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