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尋夢浩瀚藍天,追求銀河之美。航天,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一直尋求的目標,今天,就由我為大家演講那段追夢之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跨越兩千多年的發問,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求索,楚國詩人屈原曾腳踏華夏大地,仰望蒼穹,發出《天問》。這驚世之問,問出了中華民族對浩瀚銀河的向往。在2016年9月貴州大窩凼的深山中,“天眼之父”南仁東與團隊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探索宇宙百億光年之外的微弱信號,這完成了南老小時候說過要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的人的許諾。“明明暗暗,惟時何為?”中國天眼就是南老留給我們去尋找浩瀚宇宙答案的眼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透過這雙創新之眼去探索宇宙奧秘呢?
科技創新,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時需要。創新與科技相輔相成,不僅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我國航天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的講述者提出了這樣一個細節:一次,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整機試車點火后不久突然出現爆炸。經過緊張的歸零分析,爆炸原因找到了,在于閥芯部分卡滯。經歷了三次大的方案改進和無數次小改進,流量調節器研制終于獲得成功。伴隨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制,中國也掌握了流量調節器的研發制造技術,能對流量實現精準控制。不斷的求索,不斷的改進,中國航天人一直以仔細、認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對于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而言,這或許離我們太過遙遠,但只要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的勇氣和充足的科學文化知識,來答好航天未來時代的這一套卷子,武裝好自己的同時更要知黨史、感黨恩、跟黨走,賡續紅色基因,培養科學創新文化知識,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航天的答案,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同時,以家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也要放在航天追夢事業的重要地位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家國為己任的人不少,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抱負,也有關心天下寒士的杜少陵,寫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和“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責任心。那么放到現在,追尋航天夢的我們更需要這種精神的支持,錢學森和鄧稼先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家喻戶曉,我們現如今應該如何做好新時代航天接班人的使命呢?第一點,我們要認真學習,樹立遠大理想,報效祖國的培育之恩,在課余時間積極了解航天事業的知識和人物事跡;第二點,培養動手能力,鄧小平爺爺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掌握充足的科學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會把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雙手去創作屬于自己的航天文創,用實踐去付諸行動;第三點,要樹立航天航空精神,明白航天事業對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性,這樣,航天事業不就離我們不遠了嗎?
尋夢藍天的路上,浩瀚銀河的畫卷是我們航天夢一直要追尋的答案,我們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要主動認識航天事業的相關知識,豐富課外生活,爭取未來能為航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五湖明月,古今猶在,還照離合,尋夢藍天,浩瀚銀河!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指導老師:馬巧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