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工作存在缺失,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的構建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有利于更好的落實國家政策、推進學校體育工作、實現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及增強學生體質的根本目的;“互聯網+”實現了大學生體質測試平臺的創新驅動;目前我國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存在重過程輕后續、宣傳不到位、干預措施薄弱、方法單一動機激勵不足、忽視弱勢群體等問題。就此指出需:加強領導重視,擺正工作位置;創建體質數據庫;加快監測管理APP研發;構建預警系統,提供跟蹤服務;實施體質健康提升工程。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體質測試" 后續服務" 健康管理平臺
自大學生體質測試實施以來,全國各高校每年均會根據相關要求開展本校學生體質測試工作。同時,各領域學者對我國現階段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情況進行了諸多分析和研究。國家宏觀檢測、學校微觀落實以及學者的研究均指出學生體質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尤其是近年來,青少年身材肥胖、眼睛近視、運動能力減弱等慢性病現象趨向普遍化,成為了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生活作息不規律、學習壓力較大、沉溺于網絡游戲、人際關系難解決、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自我調控能力較弱等內外問題的交互作用,使得在大學生群體中“亞健康”的比例逐漸上升?,F階段,多數學生仍未對自身實際健康狀況擁有充分的認識、理性的對待以及實際的操作,國家對大學生體質走勢僅能在政策上引導,至于全國實際落實情況值得深入探究;而各高校也僅完成體質測試工作,對于測試后的體質健康服務工作尚未取得較好成效。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問題迫在眉睫。
隨著科技水平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日益融入到大眾生活各個方面,促使生活、學習更加便捷、高效?!盎ヂ摼W+”技術的應用給國家體質監測宏觀調控、學校體質測試的具體落實帶來了新契機。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流于形式、作于表面,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難以保障,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如何在新時期“互聯網+”背景下,將國家對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政策落實到實處,并促使體質測試工作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意識和行為產生可持續影響將是重要的研究命題,而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和健康管理平臺將可能成為體質測試工作中的重要且必要的一環。以“互聯網+”技術和當前體質測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背景,從對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的構建進行理論層面分析,旨在為更好地落實國家政策、促進學校體育工作以及增進學生體質水平提供建議,為其他學者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構建的內在邏輯
1.1、國家宏觀引導的客觀需求
高校是祖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場所,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基地,承載著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學校體育工作逐漸走向正軌。黨中央深刻認識到我國青少年體質下滑的趨勢,陸續召開多次學習會議,頒布和實施眾多政策、法規。同時,以學校體育制度規范化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以全國學生體質測試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科學化研究,不斷加強全民健身的意識,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形成。推動大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有效落實是貫徹國家政策的客觀需要。
1.2、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
早在20世紀90年代,賴天德教授便提出“體育素養”這一理念,英國學者 Whitehead也于1993 年首次提出“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尤其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頒布,將提高大學生體育素養作為課程目標被首次提出,之后我國眾多學者紛紛展開相應的研究。隨著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繼續推進,體育素養這一理念與體育學科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它成為全面深化體育學科課程改革的重要助推器,為進一步貫徹、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提供了動力。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備科學鍛煉的能力和方法,在體育品格、運動能力以及健康知識和行為等方面要有深入的理解和巨大的提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需要針對大學生體質較弱、運動能力不足等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學生體質測試是了解和掌握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情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手段,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好、落實好大學生體質測試標準的重要一環。
1.3、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如上所述,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體質呈現下滑趨勢,各類慢性病趨向普遍化、年輕化。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健康身體、優質生活品質是人們的內在追求。較快的生活節奏、繁重的學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式、復雜的社會交際等都需要當代大學生具備健康的身心。推動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和健康管理平臺,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促進大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現狀分析
2.1、側重測試過程、輕視后續服務,治標不治本
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引領下,各高校紛紛落實國家體質測試工作要求。國家實施體質測試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質、激發學生身體鍛煉的興趣。而現階段,集中在學生體質測試工作流程以及測試數據的整理上報成為各高校的普遍工作做法,并沒有實際關注到體質測試后續問題,學生體質測試的目的并未完全得到有效的落實。重測試過程、輕后續服務,并沒有達到“治本”目的,只有將測試過程與后續服務有效結合,才能真正促進學生體質的提高。
2.2、后續服務與管理缺失,網絡服務平臺不完善
現階段,各高校每年都會定期開展體質測試工作,由于各個學校的領導重視、器材設施、教師素質各不一樣,在體質測試的嚴謹度上差異性較大;“中小學重教學,高校重科研”的話語??M繞在我們耳邊,有些高校教師將體質測試數據僅用于學術論文研究,并沒有實踐和服務于本校學生,對本校的體質測試工作未起到實效性作用。學生每年的體檢工作也似乎成了應付工作任務的“流水”工作,對于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學生也未進行較好的跟蹤服務。同時,學校缺乏對學生體質健康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學生體質測試后,僅知道自己的測試數據,至于如何改善弱項、增進健康并沒有得到較好的建議或者適宜自身的“運動處方”。
2.3、缺乏對體質測試工作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力度
當前,各高校對于體質測試工作的普遍做法是在國家政策指引下,由體育學院(體育教研室/體育部)擬定年度體質測試工作方案,由學校向各院系發文通知,學生按照要求完成測試工作。據調查發現,對于體質健康的含義以及體質測試工作的重要性有29.43%的學生基本理解,有53.44%的學生不是很理解,有17.13%的學生完全不理解。學校對于體質測試工作的重要性并沒有宣傳到位,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警覺。近幾年也有報道稱某些高校將體質測試成績與能否順利畢業掛鉤,但未有報道表明學生沒有順利畢業是因體質測試不及格造成的。由此可見,體質測試工作任重而道遠。
2.4、體質測試反饋機制和干預措施缺乏
如上所述,高校普遍重視體質測試過程,忽略了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工作,尤其是對無法測試或是測試不合格的學生,并沒有采取針對性措施,開具改善健康的“運動處方”,全校的體質健康變化趨勢未能施加有效干預,對于學生的“反饋—改進—再反饋”的機制尚未建立。
2.5、忽視體質弱勢群體的管理與干預
每個學校不乏有體質較弱、運動能力較差的弱勢群體,對于不能體質測試的學生,學校和教師也都抱以“安全第一 萬事大吉”的思想,高高掛起了免測的“免死金牌”。至于如何針對這類弱勢群體采取適宜、科學、合理的測試方案,或者具有針對性的運動建議還未有較為完善的解決措施。
2.6、體質測試的激勵方式單一,測試動機不足
為什么要體質測試?體質測試有何作用?體質測試的結果說明什么問題?如何調整我的健康狀態?絕大多數學生對于體質測試尚不能有清晰的認識,只能硬著頭皮按照學校要求去做。學校對于體質測試的宣傳力度不到位,對于體質測試的成績更沒有大力度的獎懲制度,導致學生體質測試的動機不足。
3、“互聯網+”實現了大學生體質測試平臺的創新驅動
3.1、創新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新模式
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互聯網+體育”,2015年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的應用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再次強調加快“互聯網+”信息化管理建設。在政策紅利背景下,從以往傳統的單一體質測試模式轉向多元、共享的體質測試新形式迎來了最佳時機,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做好各項體質測試數據整理和分析,為大學生自我健康管理提供便利。“互聯網+”將越來越多的潛在健康需求用戶聚集到一起,推動著傳統體質測試的創新和新型體質測試與管理的誕生,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大學生體質測試管理相結合已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3.2、促進健康管理, 推進體質測試改革新方案
1985-2014年來,我國先后進行了七次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頒布了各類文件、法規和政策,對促進學生體質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就目前來看,高校第三方健康管理機構尚未設立,對于學生體質測試的后續問題以及健康管理需求無法得到解決和滿足?!盎ヂ摼W+”技術與大學生體質測試相結合,加快推進互聯網平臺、手機移動APP、微信公眾平臺等應用程序的開發,利用對大數據的處理,形成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需求管理統一體,為學生提供科學健身、合理保健、健康處方和優質生活等全方位服務,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管理,推進體質測試改革新方案的形成。
3.3、加快用戶信息共享, 促進健康意識提升
“互聯網+”具有容量大、信息化水平高、服務模式多樣、信息共享和高效便捷等特點,能夠將學生每年每次體質測試的成績進行儲存,學生通過管理平臺的使用隨時隨地查看自己的健康信息,為自己的餐飲、健身等提供參考;同時,利用平臺信息共享,可以觀察班級同學、好友的體質數據,有助于學生進行橫向比較,促進健康意識的提升。
3.4、優化整合資源, 拓寬了服務平臺
我國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高校擁有較多、較為齊全的體育資源,但是體育資源與學生群體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資源留置、利用率不高,對學生群體的服務不到位,進而出現這一矛盾現象。通過利用高校較好的師資、場地、器械、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優化整合,搭建大學生體質測試管理平臺,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4、“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的構建
4.1、領導重視,嚴格執行政府頒布的各種政策法規,擺正體質測試工作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為了不斷加強學生體質,陸續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如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通過陽光體育運動,增長學生體質,掌握運動技能,但真正落實的學校比例并不高。實踐證明,加強和提高領導的認識水平和關注度,真正貫徹、執行各項政策法規是實現體質測試目標的最基本要求。
4.2、創建學生體質數據比對庫,搭建運動處方儲備庫
“互聯網+”背景下,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與反饋成為了可能。利用“互聯網+”,創建學生體質數據比對庫,可以發布有關文件、宣傳體質健康知識,科學鍛煉指南、可以收集體質監測數據、提供針對性的運動處方,可以發布體質預警,實現國家、省市、學校三維一體化管理平臺,是對“學生體質健康網”的升級。
4.3、加快推進“互聯網+”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APP開發
目前,我國各類手機應用平臺還未開發、上架有關體質監測管理APP,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抓住時機,加快推進適用于體質監測工作人員、體育教師、學生一體化的體質監測管理APP,大學生可實時查詢自身健康狀況、獲得運動處方,教師可獲取學生體質數據、開展針對性指導,工作人員可發布相關信息、上傳下達等。
4.4、構建學生體質預警監管系統,實施大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工程
健康預警是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做出全面檢測、分析和評估,并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對體質健康危險或弱勢狀態進行警示。將預警系統與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APP、大學生體質數據比對庫進行銜接,實現大學生自己掌控、查詢、咨詢、判斷等多位一體的高效操作系統。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各方面資源優勢,以擬定學校體育公共衛生政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加強院系交流、提升個人能力等方向為目標,整體推動大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工作的實施,進而加強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促進學生體質水平的增長。
4.5、利用大數據平臺跟蹤干預學生體質健康
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測試數據進行整合,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跟蹤監測,若學生體質測試成績逐年下滑,通過預警系統向學生主體進行反饋,并推薦相應的運動處方等其他服務;若學習體質測試成績逐年遞增,表明學生自我健康管理較好,可利用監管系統推送體質監測報表,鼓勵其積極保持。逐步加強學生體質自我管理意識的提高,最終達到提升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
5、結語
當代大學生體質下滑已是不爭事實,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實現“互聯網+體育”、“互聯網+體質測試”、“互聯網+健康”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針對目前體質測試存在的問題,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成為其重要一環。課題從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于健康管理平臺的內在邏輯入手,分析現今體質測試工作的問題,并提出構建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與健康管理平臺的路徑,旨在為更好地落實國家政策、解決工作問題、實現增進體質根本目的提供參考意見,也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尹小儉,杜建強,季瀏等.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9).
[3]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2015-11-25]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227/7328132.html.
[4]李勃.大學生體質測試后續服務問題分析與管理模式構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2).
[5]陳長洲,王紅英,項賢林,任書堂,趙亞杰.改革開放4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9,39(03).
[6]夏峰.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J].學校體育,1990(6).
[7]WHITEHEAD M. 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M]. London:Routledge,2010.
[8]陳長洲,王紅英,項賢林,彭國強,任書堂.美國體育素養戰略計劃的特點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9,26(02).
[9]趙富學,魏旭波,李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課程化現狀檢視及機制設計[J].體育學刊,2019,26(04).
[1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賴錦松,李亮.“互聯網+”在大學生體質監測管理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研究,2019,23(02).
[12]宋衛東.康復運動處方在高校健康弱勢群體中的應用及可行性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2,23(6).
[13]賴錦松.大學畢業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構建[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28(06).
[14]杜小安,朱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與運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