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博物館作為我國博物館主要類型之一,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各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生產、生活、風俗、傳統技藝等方面代表性物證和非物質性資料,是民族歷史文化遺存的載體,凝聚著各民族的文化記憶,敘述著民族歷史發展的進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宣傳教育作用。因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探索民族博物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畬族宮作為國內典型的民族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閩東畬族的族群起源、歷史發展、文化藝術、近現代斗爭等民族文化面貌,保留著由閩東畬民豐富且獨特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構成的民族文化遺產。2023年8月,中共寧德市委統戰部、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命名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文章嘗試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域下,以中華畬族宮作為案例,對其館內開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實踐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指出其存在問題,并對發展路徑提出對策,為新時代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提供新思路,同時推動民族博物館的可持續性發展。
中華畬族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實踐
中華畬族宮作為閩東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就根據本館的性質和任務,面向全國范圍內廣泛征集各類有關畬族文物,目的為全面展示畬族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經過長期征集,館內現有藏品1700余件,種類豐富,主要有:畬族少數民族農耕器具、近現代生活用品、畬族傳統婦女兒童服飾、畬族樂器、畬族銀飾、畬族傳統祭祀器具、反映畬族醫藥、歌謠等生產生活的珍貴圖片和史料契約等。
中華畬族宮基本陳列為四個展廳,即鳳凰廳、歷史廳、風情廳與近現代廳,分別展示畬族悠久的發展歷史、畬族傳統文化和獨特風情、畬族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事跡及畬族經濟、文化等發展成就。展線邏輯是基于各展廳的陳列目的和空間布局,按照時間線或平行分類的方法進行展示,使得參觀路線簡潔流暢;展示手段采用動靜結合和場景復原,設立專門展柜展示重點文物,引入互動式展示,在畬族服飾、畬族武術和其他生活場景展示中設置多媒體互動顯示屏,為觀眾提供個性化、可操作的展示服務;關于畬族婚俗、勞作場景也進行了一比一場景還原,使參觀者身臨其境。此外,還專門設立文化長廊,在設計上提煉畬族文化元素符號,如鳳凰圖案、畬字等,利用大量圖片文字資料拓展補充基本陳列的內容。
中華畬族宮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畬族傳統文化活動。2009年至今,舉辦了“畬歌頌祖國——畬族人民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畬族歌會、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活動、畬族風情油畫展、第六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歌會、畬族祭祖大典、畬族書法家雷雅群榜書藝術展、福建省第四屆“三月三”畬族文化節暨第八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分會場畬族民俗表演活動等,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中華畬族宮也積極進行館校合作,利用資源優勢進行民族文化教育。中華畬族宮位于蕉城區金涵鄉,積極聯合周邊中小學共同設計和開展教育研學活動。近來,寧德市民族中學、寧德蕉城金涵亭坪民族希望小學、蕉城民族實驗小學、蕉城民族中學開設畬族文化常識課,中華畬族宮利用豐富的館藏和研究成果,對課程所使用的教材進行合適地編寫、審稿,出版《畬族文化常識》等教本,同時安排館員進行課堂授課,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計對應的圖文版面;在課余假期時間或畬族大型傳統節日期間,博物館也會邀請周邊合作學校進館舉行研學活動,例如讓學生親身體驗畬族文化習俗,制作烏米飯、學習歌唱畬歌、參與畬族文化知識競答、開展畬族歷史文化征文大賽等等。
中華畬族宮組織館內研究人員,聯合寧德市畬族文化研究協會等有關單位取得了較多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畬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其中國家級課題有《畬族生態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與創新策略研究》《閩東畬族古村落文化傳承及現代性建構研究》等;省級課題有《畬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畬語瀕危現狀及聲像資料的記錄與保護》《閩東畬族文化網絡傳播研究》等;市級課題有《閩東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閩東畬族民間剪紙藝術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等;高校級課題有《閩東畬族村落文化對比研究》《畬族原生態文化的美學價值》《閩東畬族原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也出版了《閩東畬族風情概說》《閩東畬族民俗文化》等著作。
中華畬族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的問題
中華畬族宮的展示場館空間受限,可展示面積小,導致館藏資源無法充分利用。在建館時展示空間占地面積為1200平方米,受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實際利用面積只有1100平方米,造成觀眾參觀時容易擁擠、停留較為短暫。面積大的展廳沒有充分利用空間,出現空白區域,面積小的展廳由于空間有限卻無法將相關畬族展品進行展出。其原因可能是博物館建設項目資金的撥款完全由政府提供,在當時規劃和建設展廳時,建設面積本就受到限制,對中華畬族宮可持續性發展分析較為欠缺,缺乏為后續征集補充的文物進行陳列的考慮。
中華畬族宮基本陳列主要展示畬族古代與近現代歷史、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在展示內容上有待完善。在各展廳基本陳列主要內容長久不變,館藏文物通過征集不斷豐富,而更新速度卻比較慢;一些重點展品和大部分輔助展品只對其命名,而缺少基本的文字說明;展廳中沒有重點和亮點,對畬族特色的文化闡釋程度較淺。這些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館內科研成果沒有及時轉化為可供觀眾接受學習的知識,沒有充分發揮展覽作為溝通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橋梁作用。其次,該館展示手段有待提高。目前館內四個主要展廳多以圖片或實物的靜態展示方式,缺少必要的多媒體設備解讀和輔助展示手段,尤其是對于畬族的婚俗、特色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致使展覽知識性可讀性不強、缺乏吸引力,容易造成觀眾走馬觀花式參觀。中華畬族宮開放至今,仍然維持基本陳列,幾乎沒有策劃或引進有關畬族的臨時展覽,展覽形式過于單一,也從側面反映了博物館展覽業務水平較低。
受地方經濟發展和傳統媒體思想的影響,中華畬族宮的宣傳教育手段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狀態。隨著新媒體技術和大眾傳媒平臺被廣泛運用,信息時效性滯后、信息傳播范圍狹窄的傳統宣傳方式(電視、廣播等)逐漸被淘汰。然而館內目前新增的宣傳教育渠道僅為建立“多彩畬族”公眾號,并未開展網站建設,同時該公眾號內容更新周期較長,存在信息服務功能薄弱、板塊內容分散等問題。這樣“靜待觀眾上門”的被動工作理念,反映了該民族博物館人員宣傳意識不強,主動性有待提高,使得民族博物館建設成果、陳列信息難以傳遞,與公眾的互動逐漸淡化。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著中華畬族宮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阻礙了民族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畬族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路徑
《博物館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鼓勵博物館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中華畬族宮在記錄畬族歷史、傳遞和弘揚畬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應當思考觀眾參展理由和參展收獲,讓觀眾對民族博物館產生興趣。中華畬族宮可將博物館畬族文化資源、閩東地域文化與文化創意產品有機結合,提煉畬族特色文化元素運用于文創開發設計中;注重畬族文化內涵的發掘,樹立品牌意識,嚴格把控文創質量,使其區別于一般紀念品。發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同時也是促進文化消費、轉變服務方式、拓寬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
陳列展示內容質量優化,博物館陳列的內容對展覽成效的好壞至關重要,中華畬族宮的基本陳列內容質量高低也影響到民族意識教育的工作。在展示內容的文本上,需要優先考慮展品背后的故事能否通俗易懂地表達給觀眾,觀眾是否樂于了解和接受相關畬族歷史文化知識,要求對展覽內容文本進行細化,適當增加展品來源、制作技藝等輔助文字說明,同時把握好文字的數量和質量,既能有效傳遞展覽表達的主體內容,又不會對觀眾造成不良參觀體驗;在展示內容的更新上,新征集入館的藏品是基礎,科學研究是內容展示的支撐,內容策劃人員需時刻留意館內最新科研成果,及時將其融入基本陳列當中,在不改變原有展覽主題下,為展覽增加重點和亮點;在展示內容的范圍上,中華畬族宮應充分發揮本館的館藏資源和地域優勢,繼續深入發掘畬族特色文化內涵,尤其是加大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示,同時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將傳統畬族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融合,提升展覽內容的獨特性。
陳列展示手段創新,中華畬族宮的陳列手段需要創新,擺脫傳統單一的陳列方式,是提升陳列質量的有效途徑。完善館內展廳的多媒體互動展示,采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理念,對于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內涵豐富的展品,借助視頻影像或可操作式三維模型,滿足觀眾學習知識的需求,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引入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為觀眾打造沉浸式體驗,如還原畬族婚俗過程、畬族武術等,但也需要注意適度原則,避免過度的數字技術弱化展覽的傳播效果。可借鑒生態博物館的展示模式,采用“地域+畬民+傳統+技藝”的模式,利用中華畬族宮現有的具有畬族標識的建筑群,如太極祭壇、龍頭權杖、忠勇王殿等,加入畬族人民生活場景,進行活態展示、原地展示、開放式展示,給予觀眾最真實的體驗。中華畬族宮應不局限于基本陳列的設計展示,可適當與其他民族博物館或綜合性博物館合作,引進臨時展覽,將館內利用率低的畬族文物展示出來,同時又是對畬族基本陳列的拓展補充,極大提高觀眾參觀的興趣和回訪率。
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日趨多元,這對于民族博物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華畬族宮應正視自身宣傳工作問題,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加大宣傳力度。首先,積極與大眾媒體平臺等第三方平臺合作。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已進入短視頻市場,中華畬族宮應盡快建立官方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熱門社交媒體賬號,拍攝記錄本館的宣傳片、畬族文化旅游紀錄片,利用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擴大影響力。其次,創立專門宣傳技術團隊。中華畬族宮應該立足閩東地區畬族民族文化,培養和發展館內技術人才,更好地將畬族特色民族元素融入宣傳內容中,增強宣傳效果,做到在輸出一定數量宣傳作品的同時確保宣傳質量的優質水平。由此,通過革新宣傳方式,既能夠滿足觀眾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同時也能夠加快民族工作可持續發展的腳步。
中華畬族宮作為民族博物館,不僅服務于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歷史記憶的重要平臺。民族博物館要自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依托豐富的館藏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加強對民族文物的科學研究、展示,凸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元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博物館力量。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