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的城市化浪潮中,超高層建筑一直有著很強的代表性。在普通人的概念中,超高層建筑建設就像搭積木一般。但其實沒有這樣簡單方便,它是一個非常專業、技術壁壘相當高的行業,絕大多數人對超高層建筑的勞動場景和作業情形并不了解,而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胡志民將這些不為人所知的場景記錄了下來。
胡志民是一位生長于黃浦江畔,擁有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一級建造師等多項注冊資格的資深專業人士。他具有三十多年從業經歷,對超高層建筑有著豐富的現場施工經驗。與此同時,他把工作重心——城市建設作為攝影創作的主題。近九年來,他用鏡頭對準超高層建筑的勞動場景與勞動者,為新時代城市發展做精彩的注腳。一起聽聽他的創作心得——
為城市建設者和奮斗者造像
我的第一臺相機是1983年購入的,那時我二十歲左右,喜歡攝影,動手能力也比較強,但最初相機也只是用來領略城市風采、享受生活樂趣。
剛開始,我先是學著去拍風光片。后來風光片拍多了,覺得拍的東西大同小異缺少內涵,便一直思考怎么去拍出有特色的畫面。特別是結識了許多攝影朋友之后,我開始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和藝術探索方向。
因為我是建設行業的從業者,對城市建設有著與生俱來的關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也成為城市“爬樓黨”的一員。那時為了拍日出,凌晨兩三點就要去爬樓,在太陽升起前一個小時就要就位。為了拍日落黃昏,常常要拍到晚上八、九點。然而我白天要工作,平日里更要經常出差,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攝影創作。于是在這期間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工作與攝影有效結合。
一個偶然機會,我在河南路、天潼路“爬樓”,正巧看到幕墻安裝工在屋頂安裝玻璃欄桿。我突然意識到:這些樸實平凡的勞動者和最感人的勞動場面都是我最熟悉、最能感同身受的。于是,我第一次試著將鏡頭對準這群勞動者,記錄下他們的勞動場景。這些照片也因此獲得了2017上海市攝影藝術展覽的記錄類銀獎。那時我突然覺得向觀眾展示“最美”勞動者是一個很好的創作方向。自此之后,我便開始了“云端”的記錄與創作。
我之所以能拍出一些得到社會認可的作品,主要是得益于我對建筑施工環節的熟悉,知道如何規避建筑工地的臟和亂。在拍攝過程中,我一般會選擇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結構的大樓作為拍攝項目,避開外框腳手架的遮擋,把城市天際線更好地凸顯出來,更好地把工人融入城市景觀中去。
為了更好地展現勞動場景,我爬過塔吊塔頂、走過懸空鋼梁,用近九年的時間全天候跟蹤與拍攝,積累了十幾萬張素材;為了增加作品的寬度與厚度,我登上過近50%國內在建的300米以上超高層建設工地,發掘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取景點”。
講述“小人物”的城市生活故事
這個專題拍攝兩三年后,我發現工程現場能拍攝出的精彩照片越來越少,而且有大量的重復。我陷入了創作瓶頸期,要突破瓶頸只有二條路,要么選擇另辟蹊徑,要么就得在原來的基礎上求新求變。我選擇了后者,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創新。為此,我與國內許多攝影界老師交流,逐漸有了一個新的創作思路——從城市到農村。
在拍攝工地時,我始終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到節假日前夕,我總會給工地上的在崗工人拍一張“過節”照。讓他們寄回家去,以解家人思念之情。由此我也進一步思考:城市繁華是建立在千千萬萬城市建設者的辛勤付出的基礎上的,他們在為城市建設作貢獻的同時,他們的家鄉改變了嗎?他們的生活改變了嗎?是否可以嘗試著把“建設者的家鄉與建設的城市”關聯起來。經過全面分析和判斷,我感到如果選擇這個主題拍攝,肯定是一個浩大工程、難度頗高。但也正是因為有大量來自不同城市的建設者和在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家鄉,才能提供既豐富又廣闊的創作素材,而且,我始終認為:越有難度,越能夠呈現作品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
在創作“家鄉”作品的過程中,有許多難忘的經歷。劉鵬,一位只讀過小學一年級的西北漢子,家住在甘肅省隴南市農村。每次工地拍攝,他都是我的拍攝對象,一來二去我們成了熟悉的朋友。2023年春節前夕,我提出:準備春節期間到他的家鄉拍攝,他一口答應。按照約定,我在寶雞火車站與他聯系,沒想到他的電話已停機。無奈之下,我只能通過之前他留給我的地址自行駕車前往,在經過了五個半小時的顛簸后,終于找到了劉鵬家。劉鵬從昏暗的里屋跑了出來,見到我后立馬露出驚訝又抱歉的神色。原來他回家兩個多月,電話欠費了,而充值話費要到縣城買卡,縣城離他家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再看看兩間破敗的小屋里走出的年邁的父母和上小學的兒子,從三人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一個大山里離異家庭的困苦,這和他在施工現場工作時燦爛的笑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走進他的家鄉,才能真正領會他對美好生活的真摯向往。類似的感觸還有很多……
在并置照片的編排上,我也頗費了一些心思。城市的場景中農民工布置在畫面的左邊,對于農民工而言代表希望,農村的場景中農民工布置在畫面的右邊,對于農民工而言代表現實,農民工的家庭合影布置在畫面的中間,三張照片上中下并置后形成了一個新的對角線構圖。
在攝影的道路上不斷突破自我
近日,我的攝影作品集《向云端》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分為“云端”“故鄉”和“交錯”三個章節,試圖重現新時代背景下的“建筑工地”與“建筑工人”、“城市”與“鄉村”、“勞動”與“生活”、“改變”與“發展”之間的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同時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攝影的思考與探索。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在《向云端》的序中寫道:“除了云端視角下工人的勞作與城市背景的對比,還有工人們手持寫有建筑項目名稱的留影,把渺小的人與偉大的工程結合起來”。我在這組作品中用了一種畫中畫的設計,把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放在一起。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在向我們展現真實生活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時代發展中的變革,那是一個個“小人物”拼盡全力生活的故事。
我的攝影追求就是希望通過我的綿薄之力為當下的城市建設者與奮斗者造像。目前,我還在為之而努力,逐漸完善這組專題。
為了在創作上能再有突破,我經常會翻閱經典的攝影作品集。有一天下午,我偶然翻閱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攝影師查爾斯·C·埃比茨拍攝的《摩天樓頂的午餐》,這不同時空中的場景震撼到了我,于是我創作了《勞動·永恒》這組作品。這是將中國建筑工人和美國建筑工人做了個超越百年的對比。雖然兩張照片跨越了百年,但兩個國家深厚的歷史凝結成了這兩個時代發展的特殊記憶。百年來勞動的本質依舊沒變,勞動者的自信靈動所煥發出的神采依然還在。
有位老師曾贈言與我:“天、地歸于人,這才是扎根生活的意義。”于是,我最近常在思考怎么用我的方式去表現城市中“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創作不僅能夠帶來快樂,更能讓我感悟到:人必須不斷突破自我,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更好。思考、付出和情感投入,是每一位攝影人的必由之路。
(本文由蔡晴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