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當前,部分鄉村的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后、乏力的現象,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載體或形式正面臨傳承斷層的危機。為此,我們應高度重視補齊農村文化建設短板,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民俗文化重塑鄉村倫理道德規范的作用,不斷為美麗鄉村增添人文元素。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俗文化;瓜州縣
鄉村振興,既要有產業的興旺,也要有文化的繁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民俗文化對于繁榮鄉村經濟、政治、生態等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瓜州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相連,西北與新疆哈密市接壤,縣域面積2.4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1/20),蘭新鐵路、蘭新高鐵、連霍高速、柳格高速、215國道、312國道、314省道貫穿縣境,是國家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的重要廊道。瓜州縣轄10鎮5鄉(農村鄉鎮13個),75個行政村、8個社區,其中整建制移民鄉鎮6個(民族鄉鎮4個),有漢、回、東鄉、藏等21個民族。
一、瓜州縣鄉村民俗文化特點
(一)多元性特征
翻閱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瓜州縣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其中,以鷹窩村文化遺址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漢長城為代表的關城文化、以漢代石板墩烽燧為代表的烽燧文化、以橋灣一號魏晉墓為代表的古墓群文化、以榆林窟為代表的石窟文化,都已成為人類歷史文化探源的活化石。目前,瓜州縣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6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3A級旅游景區3個。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眾多的古城遺址以及自然景觀形成了集大漠風情、古城石窟、戶外徒步、絲路研學為一體的旅游資源。
(二)地緣性特征
瓜州縣地處絲路要隘,地域山川之遼闊甲于鄰縣,可謂都邑相望,四通八達,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瓜州社會文化生活邊緣性的特征。西域文化和中原文明交會融合,馬背牧歌與農耕文化長期磨礪,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孕育了別樣的歷史文化景觀。
(三)規范性特征
瓜州縣鄉村民俗文化具有規范性的特征,尤其對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約束,幾乎涉及村民的各個方面,包括婚喪嫁娶、誕生孝老、姓氏稱謂、衣著飲食、生產用具、節令社火、文化藝術、宗教廟會等。
二、瓜州縣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缺失與利用不足
一方面在農村民俗文化發展中部分領域沒有帶頭人,無人傳承獨特的民俗文化,大多數都似有若無;另一方面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過年過節選擇離家游玩,使節日喪失了應有的樂趣和意義。另外,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缺少民俗活動,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留守的村民大多年紀偏大,他們的娛樂方式僅限于看電視、打牌、聊天、逛街等。
(二)基層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基層治理是化解矛盾的必要環節,治理的程度直接影響了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農村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硬性的約束蕩然無存,自覺性和公共服務性逐年加強。在許多農村地區的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干部重視經濟水平的提高,但缺乏對村民精神生活的關心和照顧。
(三)傳統文化價值流失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社交媒介不斷便利,如交通、通信設施的改善,電視、網絡、電話、手機的普及,年輕群體思想前衛,對現代文化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嚴峻挑戰,一些傳統文化被遺忘甚至即將消失。
三、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民俗文化傳承對象缺失
近年來,農村普遍出現了勞動力外流的現象,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開展農村民俗文化活動時,參與活動的人大多為年長者,很少看到年輕人,主要受眾的流失和減少,導致農村民俗文化只能在大眾文化的夾縫中生存。另外,隨著傳承人的老去,廣大農村青年逐漸成為農村民俗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但學藝者少且技藝不精,更加重了民俗文化的傳承危機。
(二)多元文化的沖擊
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元文化正在對民俗文化進行猛烈沖擊。同時,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地區間經濟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文化沖擊愈演愈烈,民俗文化受到嚴峻考驗。
(三)青年人對民俗文化接受程度發生變化
筆者在與年長者的聊天和走訪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人能說出一些包括婚喪嫁娶、節日祭祀、田間勞作唱和等相關民俗活動,青年人則知之甚少,他們更愿接受現代的生活方式,內心缺少對傳統的認可和回歸,尤其在努力脫離貧困生活后,很容易將民俗文化和過去聯系在一起,造成不愿接受的局面。民俗文化的傳承也因此受到極大挑戰,“斷代”現象日趨嚴重,亟待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
四、農村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政府職能,促進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樹立正確的觀念,為農村民俗文化發展指明方向
政府要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在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為大家指明方向,保證農村民俗文化發展的可行性。建議成立專家組,有針對性地指導、論證、開展民俗文化相關工作,在正確方法指引下,瓜州縣的文化建設定會生機勃勃、蓬勃向上。
2.規范民俗文化的管理,正確應對多元文化的沖擊
實現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和文化管理部門加強對民俗文化傳承的管理和引導。第一,建立農村民俗文化博物館,對已經破損或者接近破損的文物進行及時修復和保護。第二,建立農村民俗文化表演會場,并定時定點演出。第三,在文化廣場設置民俗文化展示區域,既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公共休閑場所,還能讓他們學習文化知識。
3.發揮黨員示范帶頭作用
近年來,黨中央對我國農村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非常重視,頒布與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保護,廣大農村地區的群眾也感受到了黨中央對他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關心與照顧。黨員在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對民俗文化的發展負有重要責任,必須堅持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二)發揮社會職能作用,促進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發揮群眾力量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加強一線組織的領導,同時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中堅作用,在工作中不斷引導群眾做出創新。領導干部與群眾是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關系,領導干部的思想覺悟提高,必然會影響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提高,也會對領導干部產生促進作用。
2.破除陋俗惡習,弘揚淳樸民風
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淀,仍有糟粕殘余,可以結合經濟發展,不斷去除陋俗惡習,使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的傳統習俗繼續在人們的生活中發芽、生長。
3.豐富文化活動,增加基層厚度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穩定的保障機制。加快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建設,拓寬信息來源渠道,開展各種文藝活動,例如公益電影放映、義務送書惠民工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等。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以高科技文化宣傳手段帶動農村民俗文化發展,給各家各戶安上一個“世界眼”。二是加快設施建設,真正滿足文化需求。組建農民自己的文藝團體,以農村為活動場所,以農民生活為靈感源泉,創作真正屬于農村的文化樣本。三是培養新型農民,著力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實現農村的發展,就需要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有機結合,對當地的人民群眾進行再教育,培養出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民,讓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帶頭作用。
(三)加強新聞宣傳,推動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
1.加強民俗文化網絡宣傳
有效的對外宣傳是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前提,瓜州優越的條件為各種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大量資源。我們要加強對瓜州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宣傳推廣工作,開展瓜州民俗文化遺產普查,加大民俗文化的網絡推廣力度,讓更多人了解瓜州歷史文化資源及其發展變化。
2.構建網絡互動傳播體系
與傳統文化傳媒比較,網絡媒體的優勢更加明顯,例如網絡媒體擴展得比較快捷,還可以實現視覺與聽覺一體化,參與性、互動性也非常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互動,以此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
瓜州縣民風淳樸,歷史文化悠久,農村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為了更好地對瓜州縣農村民俗文化進行整合、傳承與發展,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傳播快速便捷的優勢,以及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推動構建完善的網絡傳播體系。
五、結 語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民俗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我們要重視農村群體的文化生活。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維護廣大農村地區團結穩定,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創造輝煌的未來。
(中共瓜州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2] 金偉,金妮.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文化困境及其價值超越[J].湖北社會科學,2021(5):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