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趣勢民調」董事長
CNEWS「匯流民調」總策劃
民意調查在臺灣選舉的應民用相當廣泛,可以説自臺灣有選舉之始,就有民意調查的存在。在「真正的」網路大數據時代降臨前,筆者常講,「科學化」的民意調查,是探究選情變化,預測選舉結果的唯一工具。
多年來,關注臺灣政情者,都會有個疑問:「民調到底準不準」,筆者透過「科學化的民調」,觀察臺灣選舉超過20年以上的經驗,可以很負責任的説,「若嚴謹符合科學方法」(從符合機率抽様、問卷設計無引導、訪員執行嚴格管控到分析都嚴謹)的民調,絕對是相當準確的。
民調是需要正確方法的
以近年來看,即便是民調主要的執行方法——「家戶電話」在市佔率持續衰退的情形下,民調在單一選區(如每次大選)的選情預估與預測上,都相當凖確。以2024臺灣大選來看,筆者看到的數十份「內參性民調」,最接近選舉前的民調,每次大選做出來的民調都與開票結果相吻合,且百分比差距極。
但是不是每個民調都準?這絕對是否定的。首先,「不符合機率抽様」方法的調查,要準確很困難。即便數字與結果相印證到,往往都是運氣或是與社會趨勢大方向相符,而不能説是「準」。舉例來説,2024年的大選出現了不少「新方法調查」現象,如網路民調、透過社群媒體發問卷民調、號稱「大數據」的興情分析、打「特定名單」民調,這些調查方式都屬於筆者所言「不符合機率抽様」的調查,若看到相關數字公佈,「看看即可」。
此外,「政黨」或「政黨外圍組織」,如某某智庫、某某協會基金會等,或政黨色彩意識型態明顯的媒體,公佈的調查目的往往是「帶風向」,意圖影響選情變化,而非提供正確的資訊給選民。這類型的調查稱之為「策略民調」現象,也作為「參考」即可。以往的大選,藍綠陣營都會透過「外圍系統」公佈有利於己的數字,試圖影響選情,尤其是「偏綠系統」的外圍往往佔多數。不過2024年的大選,筆者觀察代表民進黨的賴清德在「策略民調」的運用上相當克制,或許也是多數民調呈現的都是在「三強鼎立」下,賴持續穩定領先,因此不再需要再安排側翼進行民調的「風向安排」。
反倒是「藍」「白」兩陣營,由於不管是「藍白合」,或是藍白合破局後,需營造「誰是第二],以發動「棄保效應」,侯友宜與柯文哲必須發動「民調戰」,讓外界覺得「我才是第二」,雙方在「策略民調」的應用上,你來我往,毫不相讓。而「策略性民調」往往沒法改變真實情形,民衆黨在藍白破局後「每日公佈民調」,説自己「超侯趕賴」,最終結果卻是「柯老三」,如此作法無疑對柯文哲多年強調的「務實理性科學」形象是一大諷刺與傷害。
符合科學的民調具有最佳預測力
整體分析2024大選各界公佈的民調,到後期除了民衆黨、部分媒體外,呈現的結果都是「藍白不合」後,賴清德領先,侯友宜居次,柯文哲第三;筆者選前多次利用民調工具預測本次大選結果就是賴清德得票率四成多,侯友宜三成多,柯文哲二成多,與最後的結果相符,顯示「符合科學」的民調,在選舉上還是擁有最佳的預測力。
2024年大選民調另外一個現象是「要不要加入手機」。由於市話涵蓋率持續降低,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百分之百,是否要改採「純手機民調」,或「市話餅手機民調」,也成為本次大選的觀察民調重點。由於柯文哲在年輕族群中佔優勢,「純市話民調」對年輕人的接觸率太低,若僅以「純市話民調」來看,似乎對柯文哲較為不利,所以不論是在「藍白合」談判過程,或是民衆黨公佈的民調,都很要求餅入一定比例的行動電話號碼。
筆者協助規劃的CNEWS 匯流新聞網「匯流民調」2024大選系列,是全臺灣唯一使用2000份大様本,並週週持續公佈結果。2000份様本其中1000份市話,1000份行動電話分別看純市話,純手機結果,再分別輔以50%市話餅50%行動電話;70%市話餅30%行動電話,一次調查看四個結果,並與選舉結果相印證顯示,「純市話」準確度仍相當準確,與選舉結果相符合,反倒是餅入了一定比例的行動電話,對民衆黨與柯文哲,會有高估的情形。因此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純市話」為核心執行方式的民意調查,仍會是選舉的主要評估工具。
整體來説,從筆者超過20年以上的民調生涯,觀察民調在臺灣選選舉中的應用,並與選舉結果相印證,可以發現民調有「越來越準」的趨勢。候選人如何善用科學化的選舉工具,打造良好且持續向上的選舉過程,媒體與選民如何學習分辨「真實民調數字」,以觀測選舉的變化,仍將會是未來數年內了解並觀察臺灣選舉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