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註
臺灣到底有多少日本人?恐怕很難有準確的數字來定義,但是,作屬曾被日本統治50年的臺灣,日本人在臺灣生活的各種軌跡一直都很清晰。即便日本投降已近80年,日本如今與臺灣的各項合作以及對臺灣的影響仍然非常深遠。特邀熟悉日本的田中四五六先生撰寫此專欄,與大家分享。
從1895到1945年日本統治臺灣實際上長達51年,對臺灣的影響相當深遠。根據1945年10月1日的臨時戶口調查,在臺日軍共計222,252名,實際在臺日本人為323,269人,除其中7,139名(連同家屬,共計27,227名)因以農林工礦、交通通訊專業需要而留用之外,大部分在臺日本人都被遣返回日本。其後,因工作、婚姻和留學等因素,陸續有日本人遷到臺灣長期居住,根據日本外務省領事局統計,在臺日本人迄2023年3月為止為24552人,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商業目的而住在臺灣。對在臺日本人來説,臺北的林森北路代表著特別的意義。
現今繁華的林森北路一帶,在日本治理時期為「大正町」,除靠近總督府這邊是當時官員權貴的高級住宅區,依照京都棋盤式整齊劃一規劃,分為一條通至十條通,在日治時期稱為「條通」(巷、弄之意),其它地段都是俗稱「牛埔」——用來放牛的荒埔地,其間也有共同墓地、殯儀館和火葬場,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以及乃木希典總督母堂壽子均葬於此。
國共內戰後來臺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暫居於此,拆除墓碑搭建簡陋眷舍暫居於此,使得被稱為「三板橋」的這神一度為臺北市最貧窮的地方。由於租金便宜,其後許多從中南部來臺北討生活的農民及原住民就在此違建區容身,使得當地陋屋有增無減,小販也陸續進駐,竟演變成熱鬧路攤夜市。1968年馬路開通,因適逢「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歳誕辰,於是將路名改稱林森北路迄今。
在歷經百年物換星移之後,林森北路竟蛻變成為紙醉金迷的商業區。全長2142公尺的林森北路,匯集飯店、百貨公司、各類商號、酒店俱樂部等多元營業場所,從早到晚人流毫不間斷,反映臺北的人生百態。林森北路五光十色的娛樂酒店可按其營業方式分為三類型態:
首先,在長安東路以北到南京東路以南基本上屬於「日式酒店」區;
其次,在南京東路以北到民權東路以南以「臺式酒店」為主;
最後是民權東路以北到民族東路原則上是「美式酒店」區。
這三種類型的酒店,其營業型態、計價方式、酒客階層等均有不同。簡單來説,「美式酒店」是以喝幾杯酒計價;「臺式酒店」除包廂酒錢以外,是以幾位女性坐陪計價;而「日式酒店」除酒錢以外,是以男客人數計價。
由於描繪在林森北路巷弄間的日式酒店文化,以及日式酒店媽媽桑與旗下小姐們之間愛恨情仇的《華燈初上》影集爆紅,使得原本是日本人或跟日本有關的臺灣人才去的「日式酒店」,引發很多臺灣人的好奇,讓林森北路一時之間成為夜間觀光勝地。本文討論的主要就是被稱為「條通」的「日式酒店」文化。
如前所述,「條通」原是日本官員權貴的高級住宅區,二戰結束後日人遷走,國民黨政府來臺初期,「條通」住宅區改由高階菁英、行政官員入住,包括蔣經國、板橋林家、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等都曾定居於此。韓戰、越戰期間美軍顧問團駐守,原本居住於此的官員陸續搬離,「條通」改由許多酒吧進駐,成為提供美軍休間娛樂的場所。隨著越戰結束、美軍撤離臺灣,1980年代開始,日商大量來臺,「條通」的美式酒吧逐漸為日式酒店所取代,最盛時多達400間店在此營業,此一獨特的夜生活文化一路流傳,直到新冠疫情發生後才開始轉型。
由於「條通」內的店家主要接待熟客,因此客人都依靠彼此介紹來店,其中又以日籍商務人士佔大宗,為讓客人願意不斷上門,因此受催的服務小姐,除需外貌體態均優之外,還要求具有相當的日語溝通能力。同時,由於日本客人注重小節,因此日式酒店規矩、原則也較多,如要求坐立儀態表現,也要應對進退技巧,且為迎合這類白領菁英顧客的談吐,店老板也強調服務小姐必須熟捻國際時事與運動競賽。為提升小姐的氣質素養,「條通」內的店家還要求服務小姐學習插花、茶道、高爾夫等額外技能。更重要的是,這神可為日本男人營造「曖昧的戀愛感覺」,這也是臺灣日式酒店一直深受日本菁英商客青睞的原因。如今的林森北路,雖經多次變遷、業態騰挪,但店家服務日本人的文化精髓仍然濃厚,仍是日本人每天活動的重要街區。每當華燈初上時,在臺日本人就會從各方湧入林森北路,「條通」一瞬間成為東洋味極重的日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