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風車,在農民生活中是重要的農具,每當收獲菜籽、稻谷、高粱、麥子,風車就會被搬出來使用,它的價值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風車體積較大,閑置時一般被放在不礙事的地方,一年四季被使用的頻率不高,不像鋤頭經常被使用。
別看風車被使用的頻率不高,它在農民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凡收菜籽、稻谷、高粱、麥子都會用上風車。沒有風車,以上農作物的顆粒和空殼就難以分離,不利于晾曬,不利于保存。
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木質風車盛行,用料結實,比較笨重,搬動時需要兩人抬動;身材魁梧之人一人也能夠搬動,不過,較為吃力。
制造風車的木材一般是柏木,不變形、耐用,但體重較重。也有用雜木制造的,相對柏木要輕便些,但沒有柏木結實,也易變形。
制造木質風車的技術,很講究,不是每位工匠都能制造??此坪唵蔚耐庥^,實則蘊藏著考究的技術,特別是分離斗間距的安排、轱轆扇葉的長短,關乎到顆粒與空殼的分離——核心技術。
風車的整個形狀是長方形,以身體轉動轱轆一方辨認,長度約一米六,寬四十厘米至五十厘米,高一米三至一米五,根據家庭成員身體高度定制,四條腿支撐整個風車。頂端中間一個敞口,兩邊木料一般采用整塊木板,方便農作物顆粒自動滾入風口,下滑到通風口。敞口尺寸一般為五十厘米長,也有六十厘米的,寬四十厘米至五十厘米,上面寬,下面窄。敞口前后各十多厘米的寬度平臺,方便放籮筐或撮箕盛裝農作物的物件。
風車的前方是出口,空間幾乎是正方形,出口兩邊是手把,便于移動風車;右面,即后方,是風車的“發動機”——風車扇葉部,呈圓形,空間大約六十厘米,屬于風車的心臟。“心臟”的中間是轱轆,轱轆固定扇葉,一片一片的,可長可短,任由工匠需要安排。這個地方技術含量高,很多工匠安排的扇葉長了,顆??赡苋繌某鲲L口吹出了;扇葉短了,無法分離顆粒和空殼。轉動轱轆快慢也有講究。快了,顆粒會和空殼被吹出出風口;慢了,空殼會隨著顆粒滾入顆粒堆,混合在一起。
風扇尺寸是關鍵,轉動轱轆速度同樣是關鍵,而分離顆粒、空殼的出物口更是關鍵,它們的構架好比人的心臟、肝、腎一個道理,相互聯動的。顆粒出口、空殼出口尺寸,兩者間距,出物口高度都很考驗工匠技術。
很多木匠都會制造風車,一通百通的原理大都懂,可就差距不大的尺寸里的學問淘汰了部分工匠。農村修房造屋的木匠多了去了,家里木料隨手一抓一大把,圓木、不成型的干柴木、樹枝都可以利用制造風車,不用花費太多的資金購買木材,只要有木料即可制造,何樂而不為?于是乎,但凡是木匠,或多或少都試圖制造過風車,一番操作后,發現并不容易。有的根本無法分離空殼、顆粒,偶有能夠分離空殼、顆粒的,可空殼里有很多顆?;蛘哳w粒里有很多空殼,于是只有去咨詢專業制造風車的工匠。
靠制造風車養家糊口的工匠,自然不會真心傳授技術,即使傳授技術,也僅講些大家都會的那點技術,過經過脈的關鍵技術,自然不會輕易授人。俗話說的留一手,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了制造風車技術,專業匠人就失業了。
一個鄉鎮,幾乎都有幾千人或者過萬人,一個村差不多有千人,一個社基本有兩百人左右。按照一個家庭四人至五人計算,幾乎有四十戶人,再按照三個家庭至五個家庭擁有一部風車,一個社基本需要十部風車,全村、全鎮計算下來,風車需求量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因此,懂制造風車技術的匠人,要么自己開木廠制造風車銷售,間或開發些其它項目,要么幫人制造風車掙工錢。
二
我的父親是木匠,專業建造房屋的匠人,他涉足制造風車挺有淵源,他二十多歲就開始為鄉親們建造房屋,可建造多年也沒有涉足制造風車。這事得從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當時父親風華正茂,有幸被召到糧站輔助糧食過磅,負責檢查糧食干濕——得罪人的活兒。熟悉父親的人希望父親網開一面,鄉里鄉親的,別較真。父親說進入糧庫的糧食不能潮濕,否則會引發大面積發霉。于是要求糧食沒曬干的村民將糧食拿到糧站水泥地曬干后再入庫。如果僅僅憑這點,父親不會被糧站站長青睞,更沒必要讓父親長期在糧站做事。這話的后續理由是:部分村民繳納的“公糧”顆粒里有很多空殼,空殼多了達不到入庫標準。糧站的幾臺風車都被派上了用場,不能及時為那些空殼多的農戶所用。入庫糧食的村民人山人海,需要分離農作物顆粒與空殼的鄉親挺多。產生這個的原因是很多家庭沒有風車,即使有,有的人懷著僥幸完糧入庫的心態將糧食送到糧站,希望完糧了事。殊不知,查驗糧食入庫有標準,達不到入庫標準的糧食一律不要。
面對許許多多入庫糧食的村民,糧站員工從早忙到晚,吃飯都是忙里偷閑,滿頭大汗之余希望臨時請來的員工多分擔些事情??扇霂斓募Z食太多,僅有的幾部風車一直都是重負荷地運轉,一人接一人地使用。這可急壞了那些排隊等候入庫糧食的人,父親便問站長還有沒有風車。
站長說倉庫里有幾臺跛腳的風車,可那些風車分離顆粒、空殼不理想,不能用。
父親讓站長引路去倉庫看看。
面對那些滿是灰塵的風車,父親東看看,西瞅瞅,轉動轉動轱轆,隨后將幾部轱轆完好的風車抬出庫房,仔細查看后覺得簡單修理后應該可以用,于是找來幾根木棒捆住跛腳的風車,抬到壩子里,讓兩戶急著入庫的村民前來過濾顆粒、空殼。
一番操作后,站長搖頭說顆粒、空殼沒能“分家”,達不到入庫標準,問父親有沒有啥辦法。父親讓站長等他一小時,說需要回家拿斧頭、鋸子、手刨等工具,簡單修理一下就可以分離顆粒、空殼,達到入庫標準。
站長問:你是木匠?
父親回答:我專業修建房屋的,見過很多風車,我能夠修好風車。
站長再問:你制造過風車嗎?
父親從來沒有制造過風車,只是在幫助村民修建房屋時幫人抬過風車,算是見過風車吧。他有把握修好風車,主要是想發揮潛力,趕緊回答:小事一樁!
站長隨即吩咐父親回家拿工具,還有很多人等著用風車哩。
父親騎著那輛破舊的永久牌自行車回家拿工具,很快來到糧站,他在風車分離顆粒、空殼漏斗的中間加了一塊幾公分高的木條,馬上讓一村民將糧食倒入敞口,嘿!漏斗下來的顆粒、空殼各自一堆,站長臉露喜色,問父親還可以將木塊加高點嗎,便于提高顆粒檔次。
父親懂得站長的意思,回答說剛才分離的糧食足夠入庫標準,不必再加高。如果加高木塊,過濾空殼還要多些,顆粒就更加“顆是顆”的了,那樣務必遭鄉親埋怨,沒必要的事嘛。
父親一下午修了三臺風車,那些交公糧的人排起長隊等待過濾空殼、顆粒。傍晚時分,全部人的糧食都入了庫。
交公糧入庫,前后時間一個月,這一個月里,站長讓父親專職維修那些被堆放在庫房的風車。每每修好了風車,站長第一個檢驗、測試,確認達到使用標準,就讓抬到院壩去過濾那些沒有來得及過濾的糧食。交公糧的村民不用東找西借風車了,直接將糧食送到糧站,借助糧站的風車分離顆粒與空殼。達不到入庫標準的糧食(包括空殼)直接在糧站的粉碎機上粉碎,拿回家攪拌后喂雞、喂鴨、喂豬。
父親在糧站維修的風車得到很多村民認可,他們認為父親沒有加高木塊刁難村民也沒有故意改裝漏斗寬度,純粹的職業道德操守,很多人愿意與父親套近乎,吃飯后總會與父親拉家?;蛘叱闊熜菹⒁粫>尤挥泄そ硢柛赣H維修風車秘籍,那人之前修理過風車,沒得到站長認可。父親回答哪有秘籍,你都看到的,就這么回事而已。
可就這么回事的操作,實則是有技術含量的。俗話說的“偷藝”不過如此。父親任憑那人欣賞,獨自干自己的事情。真的如所料,欣賞父親修理風車的人中真的有匠人,有兩人做出來的風車被人購買,使用效率不理想。做風車的師傅再次找到父親請教。父親說,這個東西看看就會的,你已經在制造風車了嘛,都懂的對吧?
父親不是不愿意傳授風車技術,之前他不懂這個,只是鴨子趕上架——被迫試一試。想不到試試的心態幫助他對制造風車頗有研究。交公糧的人對他的夸贊和肯定,他堅信自己能夠制造出好風車,有那個能力。重要的是,糧站站長認可他手藝,欣賞他善于動腦筋,建議村上放人讓父親進入糧站“吃工人飯”。
這是大事情,進入糧站“吃工人飯”,意味著長期在糧站做事,往后難免轉正。村上回答說父親修建房屋多年,與鄉親們感情深厚,有意讓父親帶徒弟壯大木匠隊伍,改革開放建設農村需要大批木匠,執意不讓父親長期進駐糧站做事。內里心態,鬼才知曉!
站長沒有權利直接要人加入糧站,建議父親長期在糧站干活,糧站每一間倉庫都需要擋板,有了擋板,入庫的糧食不至于滾落地面,還有那些壞了的風車、凳子、桌子也需要修理。況且,糧站計劃建造打米房,還要建造碉樓過糧通道,實現輸送帶輸送糧食到打米房,實現一條龍操作程序,執意讓父親設計、施工。
就這樣,父親在糧站干活的時間一年中有兩百天,其余時間不是被引薦到食品站就是被“派往”繭站。去食品站主要是制作殺豬用的案板或者堆放豬肉的案板,有時也會維修凳子、椅子類,去食品站的原因是領導欽慕父親為人。父親在糧站干活,從來不拿任意一樣東西回家,站長看好父親人品,他與食品站領導熟悉。而父親去繭站,也是因為糧站站長的推薦,他認為父親為人誠實、干活不偷懶、腦瓜靈活。
父親去繭站的任務自然是維修那些被損壞的桌子、椅子,偶爾幫助維持秩序。
很多人認識父親,問在糧站干活咋又到繭站來了?父親回答道,手藝人到哪里都是干活,光維修風車哪行呢,多方面試一試才知潛力所在,對吧。問話的人說:你講的在理,人要開發潛力才行。那時,父親會嘿嘿地笑,以示回答。那些人知道父親維修風車技術好,想必制造風車也順風順水。但收繭子那會,熟悉父親的人說:木匠也來繭站做事了?你修風車的技術好,咋不制造風車賣呢?
可不,父親在糧站維修風車技術一傳十,十傳百的在鄉親們之間傳開了。在李渡河壩經營木材的老板孫家福來到家里,懇請父親加入他的木材廠,讓父親專職制造風車,說四鄰八鄉需要風車的人太多了,河壩僅有兩人制造風車,無法滿足需要。
父親婉拒孫家福的好意,說糧站每每收公糧他都得去幫忙,間或還會去食品站、繭站,不能幫孫老板制造風車。孫老板建議父親糧站收公糧那段時間去糧站,也可以去食品站、繭站,但希望更多時間到木材廠制造風車,讓父親衡量,保證待遇豐厚。
三
父親決定去孫家福老板木材廠做風車,是因為農村土地改革承包到戶,農民種植莊稼的熱情得到空前爆發,房前屋后、邋遢角落、荒山野地、石坡田坎都被翻了個遍,凡是能夠種植莊稼之地到處都被利用,干活的人,相互借鑒、傳授種植莊稼技巧,你幫我家干活我幫你家干活,沒人計較吃虧不吃虧,只要有飯吃就行。誰家碗里有荷包蛋或者炒一份肉食之類的菜,那一定是家底殷實的人家,會被羨慕很久。
父親在食品站做木匠手藝多年,結識不少朋友,但凡有購買到肉食之類的機會,都會盡量以最低價格買些回家,因此,家里鍋碗瓢盆經常叮當奏樂,一家人其樂融融。父親叮囑家里人吃飯聲音小些,再小些,隔墻有耳,小心“被人抄家底”。眼看地里莊稼茁壯成長,預計是豐收年。而收獲菜籽、稻谷、高粱、麥子必須用到風車;可大部分人沒有風車,使用風車只能去社里借用,如果巧遇別家正用著,就只能排隊等候,影響干活效率也可能產生鄰里誤會。于是,父親找來些木材、枝條,開始計劃做風車。
做風車,父親花了四天時間,大部分材料都是斧子砍出來、手刨推出來的,木板是一塊一塊鑲嵌組合的,較為粗糙。要是有大塊大塊的木板做扇葉,時間頂多三天就能完成。
這部風車,是父親制造的第一部風車,也是社里農戶的第一臺風車,左鄰右舍都來欣賞,佩服父親的手藝,說前幾天聽說做風車,想不到幾天時間就成功了。這部風車,成了村民相互借用的忙碌工具。
父親嗅到了風車對農戶的重要性,決定多做風車滿足村民需要,可一家一家地走村串戶做風車,質量勢必受到影響,不利于成批生產。況且,很多農戶不具備制造風車環境。他們愿意去集鎮貨比三家挑選,舍近求遠的心理,只要風車質量好,多花幾個錢也愿意。另一層意思,懷疑父親制造的風車能夠使用多久,容易不容易壞。
父親在孫老板的木材廠,只做風車,不做其他事項,糧站需要維修風車或者需要干活,首先滿足糧站,孫老板同意了父親的約定。
就這樣,父親到孫老板的木材廠專職制造風車,一天報酬四元錢,一年后漲到五元,起早摸黑地干活,每月能夠掙一百多元。父親制造風車,不再是用斧頭一根木棒一根木棒地砍,而是任由電鋸子劃拉或者兩人拉鋸,根據需要成批地制造半成品,往往先計劃四條支柱、扇葉、轱轆,這些硬件要先準備,其余小件隨時可以調整出料,減少單獨做工的費時費力,簡化了程序,制造風車效率得到提高。以往三天制造一臺風車,提前到兩天多一點就完工。孫老板夸父親能干,時不時地請父親喝二兩酒,說暖身子、干活更有勁。嘿嘿,父親制造風車的時間提前半天,為他創造了不少利潤哩。

父親制造的風車,為孫老板帶來了滾滾財源,購買風車的農戶認定父親制造的風車。他們建議父親在風車上打上牌子。父親說:你買我做的風車,就是牌子,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自父親專業制造風車,就很少時間為村民修建房屋了,固定了上班地點,不再走村串戶的風里來雨里去。即便這樣,父親有時還是會被農戶請去建造房屋,熟悉父親的人樂意請父親做事,建造房屋時順帶制造一部風車,費用少些還減少運輸時的操心,一舉兩得還增加鄉情。
父親樂意被人請,有人請,證明手藝還可以。風車在農忙季節暢銷,平時較為清淡,父親錯開時間段去食品站、繭站甚至偶爾為農戶建造房屋,孫老板沒有阻攔,只要風車夠賣,父親回家干農活都行。
數年后,農村逐漸興起建造樓房,以前用石塊、篾條附泥組合的圍墻被磚墻代替,瓦房逐漸被平房代替,木匠活兒逐漸縮減??缮孀隳窘呈炙嚨娜吮戎岸嗔撕芏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年輕人涌入到建造家具行業。農村興起定制家具,買材料請師傅根據房屋定做,想啥形狀都可以個性化,視野得到拓展。
父親制造風車多年,每天騎著那輛破舊自行車風里來雨里去,生活有了一定規律。漸漸地退出了木匠手藝生涯??伤圃斓娘L車,居然成為了搶手貨。這是父親始料未及的。
木質風車成為農戶喜愛,源于情懷,源于認知。如此說法是,木匠技藝隨著時代發展,推陳出新地發展到使用鐵質風車。可鐵質風車在農戶根深蒂固的思維里,必須經歷過渡,而過渡就需要時間。很多農戶覺得鐵質風車薄薄的一層鐵皮,風吹雨淋容易生銹,只要生銹就容易破損,破損的風車還能分離農作物顆粒、空殼嗎?懷疑時愿意沿用木質風車。
而生產木質風車的木材廠,也推出了鐵質風車,時代發展迅速,必須接受新思維,木質風車、鐵質風車混合銷售,利潤不定還會滾雪球。
而鐵質風車企業投入巨資生產風車、宣傳風車,源于時代發展迅猛,有市場需求因素??闪晳T了使用木質風車的農戶,很快將幾家木材廠的風車搶購一空,相當部分農戶不得不預定。
讓人意外的是,居然有三十里地外的農戶,出高價買走了父親做的第一部風車。父親問那人為何買已使用多年的舊風車。
那人回答:我問過你們村村民,你們家這臺風車,是你木匠生涯第一臺風車,使用效率很好。況且,你不再去孫老板木材廠制造風車,我去哪里買?我就買你家的舊風車,你這臺風車,有價值!
父親說:你可以買鐵質風車呀,鐵質風車輕便,成批生產,質量也好。
那人說:不習慣使用鐵質風車,我已經買了你家舊風車。你如果懷舊,可以再制造一臺,對吧?
那人揣摩透了父親的心理,父親確實再用斧頭砍木條、樹枝,制造了一臺風車。這臺風車,外觀、尺寸完全是第一臺風車的翻版,線條粗獷。使用效果和之前的一模一樣。
每當父親使用這臺風車,事后都會將風車內殘留物清理干凈,放在堂屋里,隔三差五地就會圍著風車轉一圈,仿佛看見了老伙伴。
責任編校:郭遠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