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北京國際車展上,博世動力中國攜多款商用車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亮相。憑借在內燃機領域的深厚底蘊,博世不僅持續優化柴油動力技術,還積極拓展清潔代用燃料的應用。面對未來出行的技術趨勢,博世全面升級電氣化智能出行解決方案,覆蓋從商用車動力到制動、熱管理等多元電氣化業務,全力助推交通出行的轉型變革。
展會期間,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總裁、博世動力系統中國區總裁王偉良接受了《商用汽車》雜志等專業媒體的采訪,回顧了博世動力在中國市場20 年的發展歷程,分享了在新業務領域取得的成果以及未來發展戰略。
互相成就的20 年
2024 年是博世動力總成有限公司成立20 周年,也是博世服務中國商用車市場20 年的重要節點。20 年來,博世始終堅持本地化戰略,立足于內燃機技術領域,成功推動了共軌系統以及尾氣后處理系統在中國市場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從國Ⅲ到國Ⅵ,博世不斷升級技術和產品,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內燃機行業的進步。
“這20 年,是博世深耕中國市場、致力于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20 年,也是與中國商用車行業共同成長、攜手共進的20 年。”王偉良在回顧時說道。他回憶,2004 年博世動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主要的驅動力就是排放升級。當時中國的排放法規剛剛起步,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博世從國Ⅲ起步,即從機械系統過渡到電控共軌系統,期間還出現過非典型技術路線——即在機械系統基礎上進行小幅調整。然而,博世堅信柴油技術將全面向電控轉型升級,并終將與世界一流柴油技術并駕齊驅。
王偉良強調,過去20 年里,中國商用車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步,而且在技術實力和市場規模上也實現了飛速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博世動力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公司高度重視并投資本地化戰略,不僅在生產制造上實現了本地化,更在應用開發上實現了本地化。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博世建立的本地化開發成果已應用于全球范圍。
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博世每年的研發費用約占銷售額的7%~8%。這種對創新開發的持續投入,充分證明了博世在創新能力、供應能力、保障能力和韌性方面的強大實力。王偉良表示,博世衷心感謝這個時代,特別是在中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這是一個雙方互相成就的過程。
深度賦能的未來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市場,商用車行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深度賦能產業變革,助力客戶領跑商用車賽道,博世宣布于2024 年5 月1日正式成立商用車集團。這一舉措旨在加強跨域合作,為商用車提供全棧技術解決方案。
基于此,博世動力已經制定出面向未來的產品技術路線圖:首先,從驅動向制動領域延展,推出電子制動系統(EBS);其次,持續優化創新內燃機技術,拓展代用燃料應用,同時不斷優化燃油噴射系統和后處理系統,并推出氫燃料內燃機低壓直噴系統;再次,豐富商用車電動化產品組合,推出扁線電機以及采用博世碳化硅技術的多合一控制單元;最后,助力氫能技術產業化,提供覆蓋商用車典型場景的本土化解決方案。這些舉措將共同推動商用車行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1. 從驅動向制動領域延展
為了適應日趨嚴格的新能源商用車安全性的要求,并滿足新能源車輛對能量回收的需求,在本屆北京車展上,博世本土核心團隊跨域合作開發的電子制動系統(EBS) 首度亮相。該系統主要由腳閥模塊、單通道模塊、集成式橋控模塊和掛車模塊等構成,通過電子信號控制車輛制動,以更加智能和精確的控制,實現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制動。模塊化的設計可支持所有車型,且達到了ASIL-D最高功能安全等級。控制器與橋控模塊集成并安裝于底盤,支持ADAS 輔助駕駛,并具備FOTA 遠程升級功能,是一款集創新、安全、可靠、智能于一體的商用車制動系統解決方案。
據悉,目前這款制動系統已在國內一線整車廠進行測試,并計劃于2024年底量產。同時,配合同期展出的博世重型商用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能夠實現更加安全的制動和轉向。
王偉良認為,卡車EBS 在2026 年將迎來顯著的發展。當前,對于出口的電動車型,EBS 已成為標配。如果到2026 年國家法規進一步推動,電子剎車系統的普及度將會大幅提升,這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它將極大提升車輛的安全性;其次,它能夠大幅度地提升車輛運行效率,充分融合智能駕駛、智能控制和智能電驅技術。
2. 優化創新內燃機,拓展代用燃料應用
當前,氣候行動促使動力總成向多元化發展,博世動力深耕內燃機核心領域,積極探索清潔代用燃料的應用。在柴油業務上,博世動力將不斷優化燃油噴射系統和后處理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加持,為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組合。
與此同時,博世動力還開發了氫燃料內燃機解決方案,填補了代用燃料在重型工程車輛和農業機械領域的應用缺口,成為未來動力總成組合中的另一個重要選項。此次車展首次展出的氫燃料內燃機低壓直噴系統,基于博世成熟的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方案,采用了直噴技術從而杜絕回火現象,可以顯著提高瞬態響應性,并提升熱效率和功率密度,該產品預計將于2026 年量產。
王偉良在采訪中表示,目前來看,多元的能源結構跟現有國情相吻合,發展多結構燃料的格局還將長期存在,全球范圍內更是如此。他同時強調,內燃機本身并不是問題,關鍵在于所使用的能源。如果使用氫氣作為燃料,就能實現零碳排放,既利用了現有的技術,又保證了高效率。他判斷,國內氫內燃機的商業化應用目前處于起步狀態,哪家車企能夠率先突破,將引領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3. 豐富商用車電動化產品組合,推動商用車市場可持續發展
在深耕內燃機、拓展代用燃料應用的同時, 博世動力也積極響應商用車市場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博世始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不斷創新以提供多樣化的電驅動產品組合,滿足不同車型和應用需求。針對商用車市場,博世開發了高效的扁線電機以及采用博世碳化硅技術的多合一控制單元。這款大扭矩、可靠安全的產品組合可適配于4.5 t 到10t 純電、增程式商用車的平行軸電驅橋,該套電驅系統已于2023 年量產。
此外,為了滿足3.5 t 輕型商用車市場需求,博世2024 年還推出了全新的電機和多合一控制單元產品組合。該組合設計更緊湊、質量更輕,加之模塊化的設計,使得整車布置更加便捷,可適配于輕型卡車、輕型客車和皮卡等車輛的同軸電驅橋,并且支持出口車型的需求。
而針對重型商用車,博世于2023年推出了重型電驅橋產品,可與純電、氫燃料電池或串聯混動車型相匹配,覆蓋重型商用車全應用場景,進一步提升電動車動力總成的效率。
“未來商用車技術的發展趨勢是追求更高的集成度,這正是博世決定進一步加大投入,成立中國商用車集團的原因。”王偉良進一步強調,博世動力致力打造一個集成多樣化智能化的商用車動力總成、智能化電子轉向技術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平臺。該平臺還集成了電控的氣壓自動制動系統與重型電驅橋,以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支持。
4. 助力氫能技術產業化,提供覆蓋商用車典型場景的本土化解決方案
作為“氫未來”的先行者,博世持續投資氫燃料電池領域,建立了燃料電池部件、總成雙中心。位于重慶的博世氫燃料電池( 總成) 研發中心是博世全球最大的甲類氫燃料電池研發中心,已于2023 年11 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時,氫動力產品的產業化也在積極推進中,從氫動力模塊到電堆,乃至膜電極和雙極板,產品研發和制造能力不斷深化。不同功率的氫動力模塊為商用車在各使用場景提供了高效、可靠、靈活的氫燃料電池解決方案。配合重型電驅橋和超級熱管理系統,可在實際應用中大幅提升效率,實現氫耗優化。
在博世動力氫能源業務布局中,無錫主要生產氫燃料電池電堆和關鍵零部件,而重慶則生產氫動力模塊。由于本土化的研發和生產,自2021 年以來博世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已大幅降低。博世氫動力系統( 重慶) 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浩棟表示:“預計在未來幾年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因為很多氫燃料電池都是博世自己研發和生產的,除了提升可靠性和降低成本,使成本處在可控的狀態也是我們努力的重要目標。”
肖浩棟還舉例介紹,以2024 年為例,一輛搭載190 kW 氫燃料電池系統的49 t 卡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行駛75 萬~ 100萬km) 已經與柴油車持平( 按照氫價25元/kg 計算)。到2025 年,全生命周期內的成本將比柴油車更便宜。不過,氫燃料電池重卡的初始成本仍然比柴油重卡高,這也是博世一直不斷降低成本的動力。
肖浩棟認為,雖然目前氫燃料電池車輛的初始成本仍高于柴油車,但隨著政府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氫站、氫能高速等,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將逐漸走向市場化。目前博世正致力于在重慶、北京、天津、無錫、合肥等地推動氫燃料電池在冷鏈物流、城際和長途物流、環衛車輛等領域的適應性開發和推廣,助力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從重慶走向全國。
“共塑” 智能出行新時代
博世動力服務中國市場已走過20年的輝煌歷程,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它曾以絕對的市場占有率占據主導地位,對商用車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博世是否還能保持其市場的領先地位?
面對這一疑問,博世動力展現出了堅定的信心與前瞻的視野。正如王偉良所言,中國汽車工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崛起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工業國,這一成就離不開國際汽車行業的融入與投入,也離不開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化步伐。博世,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與中國汽車工業共同成長,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展望未來,博世動力深知“智能出行新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但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共塑”這一新時代。對此,王偉良給出了答案:首先,博世將繼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站在客戶的背后,將客戶的需求放在首位;其次,博世將不斷滿足客戶的可持續和科技創新要求,通過不斷的創新來提升技術、產品和成本的競爭力;最后,博世希望與中國的汽車工業,乃至全球的汽車工業共同創造價值,為社會、用戶以及博世自身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王偉良表示:“站在20 周年的新起點,博世動力將繼續耕耘本土市場,用創新無界限的精神開啟未來、創造新的價值。”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創新,博世動力有信心在智能出行新時代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汽車工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