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重慶代表團的代表們不負重托、履職盡責、求真務實,為“國之大計”建言獻策,發出凝心聚力、奮發有為、譜寫新篇的強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字里行間都寫著民生,洋溢著務實奮進,讓代表們深受鼓舞,堅定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接下來怎么干?聽聽代表和政府相關部門怎么說。
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對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至關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市經信委主任藍慶華表示,從近一年的發展實踐來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要求方向一致、完全契合。下一步,將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貫通培育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和“新星”產業,加快打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推動新時代制造強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更多重慶力量。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藍慶華表示,要深刻把握“創新”這個特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重慶將建設產業創新平臺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完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迭代升級重點產業鏈技術需求清單;提升產業本地生成能力,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要深刻把握“質優”這個關鍵,充分發揮我市制造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助推科創動能澎湃的新重慶建設;要聚力打造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新星”產業集群,實施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改革,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基礎,助推實體經濟堅實的新重慶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被列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一。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照政府工作報告,立足重慶自身實際,市科技局將堅持創新制勝,聚力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系統重塑市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透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我深刻感受到綠色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首席技師、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表示,清潔能源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高研發能力,才能增強能源治理效能。
傅國濤建議,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需加大清潔能源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提升能源產業化水平,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完善能源領域碳排放治理體系。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要努力發揮好工匠精神,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傅國濤說。
讓群眾得到實惠感到滿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直面民生熱點、焦點、難點,一系列惠民政策令百姓感到溫暖和振奮,真正做到把民生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
近年來,重慶扎實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做好老舊小區改造這篇“大文章”,讓居民更舒心、更安心、更暖心。市住房城鄉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老舊小區改造,既是百姓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民生大事”。下一步,重慶將緊盯改造任務,項目化、清單化、事項化持續把這件“民生大事”辦好辦實。2024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835個、4186萬平方米,同步改造提升養老托幼、文化體育等配套設施,建成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園”。
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推動大面積提高單產。
如何穩住農業基本盤,筑牢“三農”壓艙石,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重慶力量,展現重慶擔當?市農業農村委表示,將毫不松懈抓好糧油生產,切實把穩定糧油生產作為農業農村部門的首要任務,多措并舉推動“三穩、一擴、一提”。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重慶今年將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全面排查“非糧化”基礎現狀,實行臺賬化管理,細化明確“非糧化”整改范圍,因地制宜推進閑置耕地復耕復種。對無人耕種的土地,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多種方式種好用好。
“推進現代化建設,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第二分公司駕駛員殷其龍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尤為關注。
殷其龍說,近年來,重慶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效顯著。他建議,應繼續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發展活力。
“作為一名‘雷鋒的士’駕駛員,我將立足自身崗位,為城市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殷其龍說。
全國人大代表,萬州區五橋街道香爐山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傅山祥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等利好消息,讓他很興奮。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將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感到滿意。
高質量抓好工作落實
全國兩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目標,作出了新部署。大會閉幕后,重慶代表團代表回渝后,積極宣講全國兩會精神,努力推動全國兩會精神在重慶大地上開花結果。
全國人大代表、梁平區委書記錢建超表示,將抓實抓好全國兩會精神貫徹落實,堅持穩進增效、除險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強企工作導向,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落實落細黨建統領“三項重點任務”,蹄疾步穩推進“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整體聯動、系統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旅游產業化,持續做靚“國際濕地城市、中國西部預制菜之都、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三張名片,不斷提升城市能級、產業能級、區域協作能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涪陵區委書記王志杰表示,發展數字經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涪陵區作為重慶制造業大區,正以數字重慶建設為引領撬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數字賦能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傳統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水平在全市持續領先,已成功培育3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2023年,涪陵區完成智能化改造項目30個,區內6800余戶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涪陵榨菜“產業大腦”上線運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市前列。
“接下來,涪陵區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扎實助力數字重慶建設,著力構建‘2349’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1238’產業科創體系,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新質生產力。”王志杰介紹,一方面,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堅持“科創+”“綠色+”雙驅發力,積極培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入重慶市“芯屏端核網”全產業鏈發展和“滿天星”行動計劃;另一方面,持續推動數字產業化升級,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加快建設長江軟件園、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全國人大代表、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表示,豐都縣將及時組織開展各類宣講宣傳活動,讓全國兩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要抓好貫徹落實,緊扣年度目標任務,做好消化、轉化文章,持續優化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自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