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發展,規劃要先行。
日前,國務院最新批復,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這是重慶歷史上第一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也是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在重慶的落地細化。”3月26日,在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規劃》解讀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如是說。
據悉,重慶是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以來,全國首個獲國務院批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城市。該《規劃》是重慶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總綱,是重慶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提升城市品質、建設人民城市的行動綱領。
《規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亮點?接下來要以怎樣的行動進一步落細落實?這些問題,不僅事關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也事關城市發展和百姓福祉,備受各方矚目。
定性準
在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國家中心城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勁松看來,《規劃》對重慶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有了清晰的“畫像”——我國的直轄市,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短短一句話,不僅彰顯出重慶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還體現了最具有重慶辨識度和影響力的發展定位。
先說中央直轄市。總面積8.2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91.43萬人,GDP突破3萬億元……重慶是我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輕的中央直轄市,也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地位突出、責任重大。
再說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目前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9個國家中心城市。一個細節是,《規劃》在中心城市加了一個前綴詞“重要的”,盡顯重慶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接著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三千多年歷史長河的滋養下,重慶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燦爛文化。同時,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享譽海內外,紅巖精神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是最具有重慶辨識度和影響力的城市特征。
最后說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作為全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城市,全國唯一兼有水、陸、空、生產服務、商貿服務“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近年來,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的重慶,在打造東西南北四向、鐵公水空一體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利好不斷。
亮點多
《規劃》的一大亮點,是它立足于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以及新時代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在重慶的實施和承載有機結合貫通,為重慶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大局中提升位勢能級、發揮作用提供了發展空間保障。
同時,“提升渝西地區產業承接能力”“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渝東新城”等提法頗具新意,有利于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加快建設。
實際上,《規劃》不只是一份空間布局的設計,更是一份經濟社會發展的謀略,特別是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體現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
此外,《規劃》還體現出統籌市域內外的發展趨勢,詮釋了重慶“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的職責與擔當,指向現代化新重慶背后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大棋局”。
比如,市域內,要以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渝西地區、渝東新城)為引領,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能力,發揮渝東北三峽庫區在長江經濟帶中的支點作用,加強渝東南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統籌優化鄉村空間布局,促進城鄉功能互補。《規劃》首次明確將涪陵、長壽、南川、綦江—萬盛、墊江5個城區建設成為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融合互動的渝東新城。
又如,市域外,要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等功能,加強與周邊省市功能互動,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行動細
目標已經明確,藍圖已經繪就。接下來,重慶該以怎樣的新行動落細落實,不斷把重慶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瞄準一張“藍圖”。《規劃》所描繪的重慶未來發展藍圖,是科學規范的、切合實際的、符合群眾愿望的。因此,全市上下要保持戰略定力,形成工作合力,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錨固一條“底線”。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規劃》提出,要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城市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保護線等,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同時,要守牢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進一步加強大足石刻、中國南方喀斯特(武隆片區、金佛山片區)等世界遺產以及紅色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凸顯一個“特色”。重慶是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山水之城,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素有“8D城市”等美名。城市的規劃、建設、發展要進一步凸顯特色,特別是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找準自身特點,突出核心競爭力,更加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獨特魅力。
堅守一個“理念”。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人”這個核心因素,彰顯出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比如,《規劃》提出,要“根據實際服務人口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構建多層次便利化復合化城鄉生活圈”“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等等,充分考慮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和獲得感。
長江奔騰,重慶向新。相信隨著《規劃》各項措施的落地見效,生機勃勃的巴渝大地將呈現出更多美好新圖景、發展新機遇、澎湃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