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春日晴朗的午后,渝北區人大代表、重慶市高級聯合技工學校校長李仁全走出食堂,不斷有學生和他打招呼。聽孩子們熱情地喊著“李爸爸”,他跟往常一樣,笑呵呵回應每個人。
“學校6000多個學生,都像我的孩子。很高興,每天看著他們成長,也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李仁全說。
在年近60歲的李仁全的記憶中,他的職業生涯總是和學生聯系在一起。而這些學生中,更多是和“普高”失之交臂的孩子。
立志:長大后成為“你”
1963年,李仁全出生在一個有6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他排在中間,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對家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窮”。
“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很少有調皮的,但我是個例外。”李仁全回憶說,他曾在小學時因為課業不好被老師開除,后來又因為“不服氣”,硬生生在校門口蹲守了兩年。
“那兩年里,我每天硬著頭皮去學校。在家里人看來,我按時出門、按時回家,也就不知道我被開除的事。直到有一天,被學校的敖校長發現,問我為什么不上課還在校門口晃,把我帶回了教室。”李仁全說起這一段經歷,內心仍然感慨不已。
李仁全感覺自己用兩年時間做了一個夢,但他又清晰記得,敖校長用溫暖的大手牽著他回到班上,并記住了他的名字。
在那個年代,沒有推薦信就讀不了初中,“消失”的兩年讓李仁全錯過了小升初的機會。
李仁全沒有放棄。他找到父親商量,希望其出錢讓自己讀初中,小兩歲的弟弟看李仁全渴望繼續學業,也幫著下跪求父親。
“我弟弟跟父親說,我不能讀初中的話,他也不讀了。”李仁全說,兄弟倆感情一直很好,這一次是他真正感受到“兄弟齊心”。
可是,家里這么多孩子,經濟條件又不好,哪有錢給李仁全繼續讀書?最終,弟弟帶著他這個哥哥去了自己就讀的中學。
“不知道該不該相信命運,我在中學又碰到了敖校長。”李仁全說,這一次,他主動跑上去抱住敖校長。
敖校長一眼就認出了他:“又是你這個娃兒,上課鈴都響了,你還不進教室?”
瞬間,李仁全眼眶紅了,他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只能一直眼巴巴地看著敖校長。
不等他回答,敖校長對一旁的班主任說,“你把這個娃兒領到你班上去,他叫李仁全,特別聰明。”
“他是哪個班的?”班主任問。
李仁全頓時緊張得手心冒汗,敖校長卻說,“現在他是你們班的了。”
就這樣,李仁全再一次被敖校長領回到充滿希望的求學路上。
這一段記憶,深刻地印在李仁全腦海里,每回想一次,他的眼眶就紅一次。
“因為晚了兩年進初中,等畢業時恰好遇上中、高考恢復,這也算是我的幸運了。”后來,李仁全憑借自己的努力,順利考上了高中、大學。
大學畢業后,把“像敖校長那樣教書育人”這個想法埋藏多年的李仁全,終于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創業:讓教育能夠“繼續”
1992年,做老師多年的李仁全,開始扶持學生。
“那時候,有些孩子成績好,但家里沒錢,無法繼續求學,我會想盡辦法讓他們讀下去。”李仁全說。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李仁全就利用零碎時間賺錢,供窮孩子讀書。
“知識改變命運啊!”李仁全說這句話時,目光灼灼,仿佛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2000年,李仁全成了西南師范大學的一名老師,負責繼續教育。
在隨后的三年時間里,繼續教育為李仁全帶來了人生中的第二大“沖擊”——形形色色的孩子走上繼續教育這條路,但大眾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甚至有學生認為讀職校是低人一等,有的家長認為讀職校是虛度光陰。
“什么是繼續教育?說白了,就是讓考不起大學的普高生繼續學習,讓考得不好的學生學門技術。”李仁全說。
實際上,“繼續教育”這個概念,從進入中國到獲得初步發展,整個歷史還較短。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大家普遍還是更注重普通教育。”但在李仁全看來,繼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實質都是培育人才,“現在社會更看重人的文憑和學歷,容易忽視人的能力和內在素質。”
2003年,李仁全果斷辭去工作,用幾十年的積蓄加上房產抵押貸款,創辦了北碚飛達職業技術學校。
彼時,學校建在北碚的一個荒坡坡上,只招到34個學生。因為資金有限,算上李仁全和弟弟,教職工一共才6個人。整個校園只有兩個廁所,一個男廁、一個女廁。
“但這些都沒有動搖我創辦學校的初衷。”李仁全說。
開學第一天,李仁全拿著擴音器,慷慨激昂地講述辦學理念。他想讓這個充滿豪言壯語的開學典禮,成為學生們好好學習的底氣。
“周邊居民投訴我大清早太吵,還專門跑來看笑話,說我們這個學校30多個人也搞這么陣仗。”如今,李仁全回憶起其中細節,當成趣事聊著,似乎心酸已成過眼云煙。
每天早上6:30,李仁全會準時出現在操場領跑。他認為,讀書固然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打好第一槍”。
“我是辦學,不是辦班。我是為了讓這些娃兒學到東西,昂首挺胸地走出去,不是讓他們簡單混個文憑。”李仁全說。
2015年,“窮”了十多年的飛達職業技術學校開始有了起色。
也就在這個時候,重慶市聯合職業學校找到李仁全談“融合”——把“飛達”團隊帶到“聯合”去,為“聯合”注入新鮮血液,李仁全還是校長,可以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
細節磋商歷時兩年,最終李仁全帶著“飛達”團隊加入“聯合”,也成就了現在的重慶市高級聯合技工學校。
為師:不止傳道授業解惑
新的學校落成,新的教育理念也誕生了。
“要讓沒有工作的孩子能工作,有工作的孩子干好工作。”這是李仁全在第一屆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也成了往后每一屆開學典禮上的經典口號,讓每個學生聽了都熱血沸騰。
但是,職業學校辦得再好,依舊無法讓有些人完全摘掉“有色眼鏡”。仍有人認為,職校學生就是“既難教又難管”。
“很多職校生的自卑感很強,所以我們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信。”李仁全說,職業學校在教學生技能時,一定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為此他提出“融情教育”理念,要求全校教職工用愛和責任陪伴孩子成長。
在重慶市高級聯合技工學校,印有“有困難找校長”“吃不飽飯找校長”字樣的牌子隨處可見,李仁全的手機號碼和微信二維碼還用了加粗字體。
“我希望學生任何時候都能找到我,不管是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還是生活上遇到的難題,我愿意時刻為他們提供幫助。”對此,李仁全不是說說而已,如何與父母溝通、學習有瓶頸怎么辦、成長過程中有什么困惑……只要學生提出來,他都耐心解決。
李仁全的付出,開始有了收獲。
2024年春節前夕,李仁全收到一封來自學校22級幼教專業7班學生的信,筆墨間滲透著對他和老師的感恩、感激之情:“親愛的李爸爸,感謝您為我們提供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感謝您給我們展示自己的機會,感謝您對我們的關心和關愛。您的關懷和呵護,使我們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您的教誨和幫助,讓我更加堅定了勤奮學習、力爭上游的信念。”
“來這里之前,我從沒想過校長可以如此親切,還會問我們吃飽沒、冷不冷。”這名正在校外實習的學生還在信中寫道:“向李校長報告,我進步了,其他同學也進步了,沒有讓您失望!”
“不過,我也想說,我發現您的臉上寫著疲憊,眼神少了光,步履不再矯健。我感到很心痛,希望您一定要注意身體。因為學校還需要您,同學們還需要您!”
這封信,李仁全一直收在辦公桌的抽屜里,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每次都會潸然淚下。
“孩子們覺得有我這個校長是他們的幸運,其實有這群孩子,才是我的幸運。”說這句話時,李仁全又紅了眼眶。
呼吁:不以學歷論高低
為了讓學生增長更多見識,李仁全帶他們去慰問幫扶的困難學生、到石船鎮開展反詐宣傳、到社會上去參加社會實踐。
為了從各方面提升學生的自信,他還組織搭建各類競賽平臺,開展各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盡情彰顯個性、施展才華。
為了培養學生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他聘請國家級技能大師于建友等專家來校授課,并緊跟市場人才需求開設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與管理(高鐵方向)、電梯工程技術、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課程;帶領學校投入大量資金購置高鐵、飛機等模擬教具,提高教學效果。
“跟以前相比,現在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辦學條件好了很多,但仍存在與產業發展不能很好銜接的情況。”李仁全表示,如何配合國家、企業培養出真正的技術型人才,是職業教育學校需要努力的方向。
近幾年,李仁全致力于推進產教融合,為用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職業教育、實習、培訓等各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開展知名企業實習、項目實訓、工程實踐等活動,讓學生深度參與實踐,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旅程打下了良好基礎。
如今,北京地鐵、重慶軌道交通、成都軌道交通、廣鐵集團、首都機場集團、長安福特等知名企業均有聯合技工學校學生的身影,其專業技能也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肯定。
當選渝北區人大代表后,李仁全仍舊沒有忘記“職業學校校長”這個身份,多次在渝北區人代會上為職業教育發聲,建議用人單位重能力,在招錄選聘、崗位安排、薪酬確定等方面進行科學考量,對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和普通高校畢業生一視同仁。
“職業教育任重道遠,我愿意為此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李仁全深信,隨著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的提升,“偏差”終會消除,高質量職業教育在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技能人才的同時,亦將書寫更多“技能改變人生”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