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坑洼不平,基礎設施差,產業發展滯后,村里“家底薄”,村民收入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周先進心懷責任擔當,毅然放棄優厚待遇、辭別大城市生活,回到家鄉靠著苦干實干,帶領村民一道念好致富經,不足三年就摘掉了家鄉的“貧困帽”。
2024年4月,記者走進重慶市永川區吉安鎮石松村,深入采訪了這位先后獲評“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重慶市勞動模范”“重慶好人”的市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并以《周先進:“重慶好人”念好致富經》為題在《公民導刊》5月號上進行了報道。
鄉音濃重,語速流暢;步履匆匆,鏗鏘有力,身上始終透著一股干練的勁頭,這是周先進給人的深刻印象。在本土長大的他,對家鄉的一山一水、一田一土、一村一戶的情況如數家珍、滿懷感情,心心念念的都是家鄉如何謀發展、促振興。
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多方奔走爭取資金整修;產業滯后,研究論證、因地制宜引進種植優質水稻、發展特色水果園;農產品銷售不暢,宣傳聯系商家客戶打通線上線下銷售通道;整治院壩120戶,改造危房13戶,改廁386戶,增設垃圾桶130個;獨居老人張大爺病了要去看看;村民的路燈壞了要去檢查維修……翻開周先進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滿滿地記錄著村民的期盼和他風里來雨里去忙碌的足跡。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一大批本土人才成為“興農人”,心懷責任擔當,重披“農袍”聚攏田園,用創新思維、實干精神、科技手段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在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培育特色品牌、發展鄉村文旅等方面各顯身手。
而在這一舞臺上,周先進就是其中之一。
“扎根家鄉、建設家鄉、興農富民,不負期望、不負韶華。”正如周先進所說,在助力鄉村振興和村民長效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他將肩負責任,以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為工作目標,以實心實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為己任,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
@尹木木:《公民導刊》5月號刊登的《新疆:依法守護魅力古城》一文,介紹了新疆以高質量立法和高質量監督,規范喀什古城的管理、保護和利用,推動了古城健康可持續發展。這是國家和自治區對古城保護的重視,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做法。
@小宇:《公民導刊》5月號刊登的《演唱會門票“退票難”如何解》一文,就當前消費者退票遇到的多種情況進行討論,在完全不影響二次銷售的情況下提出少量退票,是否應該同意?是否考慮建立候補購票制度?如何建立統一的退票規則和標準,以減少因規則差異而引發的糾紛,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