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模式下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的局限性正在逐漸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汽車企業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及時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不斷強化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的有機融合。本文主要對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的類型進行簡要闡述,分析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的意義,探究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的措施,希望為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提高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關鍵詞: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數字化
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產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大。研發是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汽車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汽車研發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各種專業知識。這些專業知識被應用于汽車研發的各個環節,助力于汽車的更新換代。由此可見,知識已經成為汽車企業研發工作的重要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汽車企業都在積極探究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的有機融合。
一、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的類型
在當前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根據知識來源的不同,可以將汽車企業研發知識分為三種,分別是項目產生、外部輸入、經驗總結,其中項目產生的研發知識主要包括整車技術要求、子系統技術要求、試驗數據、數據模型等,外部輸入的研發知識主要包括行業標準、體系認證標準、國家法律法規等,經驗總結的研發知識主要包括經驗教訓、各種模板、實踐活動以及檢查清單等[1]。根據適用范圍的不同,可以將汽車企業研發知識分為兩種,分別是專業領域知識和共性知識。其中專業領域知識主要是指各個功能塊的特有知識,在專業領域,工程師需要在這些知識的引導下,開展各個環節的工作;共性知識主要是指入門級的方法和知識,研發企業所有人員都需要學習,并按照具體內容開展日常工作[2]。
二、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的意義
目前,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知識資產化。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能夠將各種圖片、音頻、視頻、文字等資料進行有效整合,并且將老專家以及老員工大腦中的隱性知識充分發掘出來,有助于實現知識資產化。其二,為員工賦能。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能夠幫助員工們快速獲取需要的知識,為員工們提供專業化的指導,進一步提高員工們的專業水平。其三,提高企業運行績效。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能夠實現知識與業務之間的有效融合,提高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知識協同性和業務協同性,使得汽車企業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其四,知識增值與創新。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能夠為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從而有效提高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員工們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的措施
(一)全面落實前期調研工作
前期調研工作在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能夠顯示現階段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確定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的重點和難點,了解各方面對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的具體需求。全面落實前期調研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避免盲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門或者有些人員可能對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融合的實際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在前期調研工作中,還應積極開展項目宣傳工作,加強與企業領導、中層干部的溝通交流,爭取獲得企業領導、中層干部的理解和支持,為后續工作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搭建適宜的組織結構
適宜的組織結構,是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結合的基礎。就當前發展現狀來看,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結合的組織結構應包括項目領導團隊、知識團隊、流程團隊、IT 團隊以及試點部門[3]。對于試點部門而言,應結合上述調研結果,選擇知識沉淀量大、主管領導支持、流程清晰的部門。
(三)有效梳理現有的知識資源
在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必須有效樹立現有的知識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知識在汽車企業研發工作中的實際效能,避免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汽車研發項目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非常繁雜,并且研發周期相對較長。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對現有知識資源的全面梳理,形成完善的知識清單,適用于大部分零部件開發,幫助工作人員完成知識的積累。在梳理現有知識資源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現階段汽車產品的開發流程,對工作步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解,實現知識的全面梳理。除此之外,還可以從現有的數據庫出發,對知識管理的維度進行總結歸納和有效提煉。工程師在開展汽車研發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汽車企業已經建立完善的項目開發任務管理系統,并且在項目開發任務管理系統明確工程師的工作任務。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工程師的工作任務就會與相關的汽車研發知識直接綁定,并且在工作任務的附近放置汽車研發知識的鏈接。在這種情況下,工程師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知識庫、公共目錄的大海中盲目搜集與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而是只需要用鼠標輕輕點擊工作任務附近的汽車研發知識鏈接,就可以輕松獲取已經被整理歸納完成的、與工作任務息息相關的汽車研發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師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對汽車研發工作的有序推進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如果工程師遇到阻礙或者問題,發現汽車研發知識鏈接中的相關知識點需要完善、更新,那么可以借助項目開發任務管理系統,自動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完善、更新工作,深入挖掘沒有被利用到的隱性知識點,進一步提高研發知識的實際利用率[4]。
(四)建設完善的數字化研發知識管理系統
汽車企業應結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通過對數字化技術的合理應用,建設完善的數字化研發知識管理系統。對于該數字化研發知識管理系統而言,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存功能,而且要具備知識檢索、知識推送、知識共享等功能。在建設數字化研發知識管理系統的過程中,可以建立知識檢索、知識推送、知識庫管理、知識包、知識社區、智能插件等模塊,將汽車企業研發知識進行全面整合,為工程師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知識檢索、知識推送等,進一步提高工程師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大幅度縮短汽車研發的周期,進一步提高汽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汽車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知識檢索模塊而言,應為工程師提供多個層次的汽車企業內部研發知識檢索,同時為工程師提供外部知識索引,避免工程師在知識查詢方面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于知識推送模塊而言,可以對研發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和綜合分析,并將構建相對準確的工程師“畫像”,將汽車研發方面的知識精準推送給工程師,進一步促進各項研發工作的高效開展。對于知識庫管理模塊而言,應將與汽車企業研發相關的知識進行集中管理,避免人員調動、人員離職造成的知識資產流失問題。對于知識包模塊而言,應將汽車企業研發活動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進行打包處理,然后通過作業指導書的方式,將其推送給工程師,幫助工程師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到比較全面的信息,為工程師的日常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5]。對于知識社區模塊而言,可以設置知識問答的專屬區域,幫助工程師快速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將解決問題的最佳思路和最佳方法生成新的知識,儲存到知識庫中。對于智能插件模塊而言,需要實現對現有辦公軟件的有效管理,為工程師使用辦公軟件提供良好的先決條件,切實提高工程師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五)創設切實可行的支撐體系
汽車企業研發知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持續更新狀態。對著汽車企業研發工作的不斷深入,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同時也會有一些知識不再適用現階段的汽車研發工作。因此在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有機融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的內在特征,創設切實可行的支撐體系。比如可以在汽車研發流程中,合理嵌入知識工程建設成果,實現知識管理動作向項目開發標準動作的重大轉變,為汽車企業研發工作灌注新的生機和活力。再比如可以在數字化研發知識管理系統中,設置研發知識分享獎勵的功能,對分享研發知識的人員進行適宜的獎勵,為人員參與知識分享活動提供有效的動力,促使更多的人員參與到知識分享活動中,為知識的持續更新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在知識社區模塊,如果有人員整理出解決新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對現有的知識內容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補充完善,完成了現有知識的更新迭代,降低了問題重復出現的概率,提高了汽車研發的工作效率,那么就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知識分享獎勵。當然,在物質獎勵的基礎上,汽車企業也應該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幫助工程師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識,將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主動為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的更新完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汽車企業形成珍貴的研發知識資產。
四、結語
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與數字化的有機融合,能夠讓知識成為企業資產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知識獲取的便捷性,進一步促進汽車企業的創新化發展,在具體的融合過程中,應全面落實前期調研工作,搭建適宜的組織結構,有效梳理現有的知識資源,建設完善的數字化研發知識管理系統,創設切實可行的支撐體系,從而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在汽車企業研發知識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讓汽車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 韋娟, 魏敏, 陳幼敏. 基于汽車研發中心實踐的知識管理實施路徑研究[J/OL]. 經營與管理, 1-10[2024-04-26].
[2] 李振容, 葉云. 關于汽車研發企業知識管理的相關探討 [J].時代汽車,2022,(05): 7-8.
[3] 王力, 陳成, 張玲玲, 等. 基于產品研發技術體系的知識管理系統應用 [J]. 汽車工程師,2021, (07):15-17.
[4] 呂秋虹, 郭恒如, 陳虹. 汽車研發企業知識管理及數字化實踐[J]. 汽車與配件,2019,(16):76-78.
[5] 袁蘭秀. 汽車研發企業知識管理探索[J]. 上海質量,2019,(0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