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里,體現著傳統與現代、多元與繁華、碰撞與融合的藝術文化生態現狀,其中粵劇在香港有著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香港小劇場粵劇《平貴,我在等你》對由薛平貴和王寶釧的民間故事改編而來的傳統劇目進行了一次守正創新的舞臺實踐。筆者從戲劇思想現代性、舞臺呈現藝術性和劇目結構的開放性三方面對該劇進行了分析。守正創新,既是方法也是過程,更是目標?;泟〉氖卣齽撔轮繁囟ㄊ锹L而曲折的,我們永遠在路上。
關鍵詞:香港粵劇;守正創新;現代性
谷雨時節,師友結伴,應邀赴港參加戲曲交流活動。在香港屯門大會堂,筆者觀看了由“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創演的《平貴,我在等你》(下稱《平》?。┮粍 _@道傳統“粵菜”的創新“烹飪”,令筆者在藝術上、精神上有饜足之感。正如演出資料圖冊所言,對“粵劇的經典劇目,通過新的展演方式”進行探索,體現了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里,傳統與現代、多元與繁華、碰撞與融合的藝術文化生態現狀。
一出戲好與否,當然需要時間沉淀,但當下演出現場的反應也足以證明。是日午場,盡管暴雨傾盆,但在演出前一個多鐘頭,劇場大堂已是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筆者發現,不少觀眾是從外地冒雨趕來的,還有些觀眾已經是二刷,正與伙伴熱烈討論著。演出開始后,隨著劇情推進,觀眾席非常安靜,筆者也全情投入到劇中女主人公王寶釧的內心世界,隨著她的情感迸發而共情共鳴……由觀感印象到分析研究,筆者認為這是一次傳統戲曲守正創新的有益探索,主要體現在其戲劇思想的現代性、舞臺呈現的藝術性和劇目結構的開放性這三方面。
一、永恒的悲憫情懷和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想
古往今來,人類在創造文明過程中挖掘了一種非常寶貴的情感,那就是悲憫情懷。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能夠觸及人心最柔軟之處,就是因為其中蘊含的悲憫情懷讓人感同身受。換言之,藝術家最不可缺失的藝術品格就是悲憫情懷。戲劇大師曹禺在《雷雨》序言中說:“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需要……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物。”是的,悲憫——這一人類高貴的情感,我在戲中深深感受到了。
根據薛平貴和王寶釧的民間故事改編而來的傳統劇目,各地方劇種有不同版本,即便是同一劇種也有不同演繹,如《武家坡》《紅鬃烈馬》《薛平貴和王寶釧》等,但其戲核落點皆在“平貴別窯”和“平貴回窯”這兩折上,亦無一不是從男主人公薛平貴的角度去講述。中國戲曲的傳統劇目多源自中國的封建社會,這種傳統角度非常符合封建朝代男權社會倫理道德的需求。但毛俊輝導演一改傳統劇目的男性角度,從女主人公王寶釧——一位追求純真愛情的女子的角度切入,以“以人為本”(毛俊輝導演訪談)的現代精神進行了重新解構。特別是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經過漫長的等待、經受了生活的磨礪之后的王寶釧的內心世界,體現了對個體——“一個女人”的尊重和關心,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在“以人為本”的現代精神的觀照下,下半場“回窯”中的王寶釧已經不僅僅是傳統倫理意義上的堅貞不二的標簽式的舞臺人物形象,而更多體現了人性的多樣性、復雜性。十八年前,她選擇了薛平貴,盡管住進寒窯,仍懷著對愛情的憧憬。在時間長河里,十八年悠悠流逝,戲文中也不過一句帶過。但于一個女子的具象生命里,十八年,是她最寶貴的青春,最瑰麗的時光。在薛平貴離家之時,他只給妻子設計了“縫縫補補、漿漿洗洗”的生存方式,完全罔顧生活中的疾病、意外、艱辛和孤獨。在新劇中主創安排了王寶釧靠“教導鄰家孩童識文斷字”維持生計,對于這一點,筆者理解為是對新時代知識女性意識及香港補習文化的影響和投射。打開時間的縫隙,我們可以體會到王寶釧凄涼苦楚之境,悲憫之情油然而生。但十八年的寒窯守望,等來的是什么?難道是那個錦衣高翎卻“認不得眼前人”的男人?是富貴繁華豐功偉績?王寶釧亦曾悔過怨過恨過吧!這一刻,千回百轉的內心波瀾,她發出了心靈拷問:“十八年來王寶釧在薛郎心中安在?”“十八年來薄情從未問紅粉。”……“人世風雨驟,原來最難相守?!倍嗝赐吹念I悟!悲憤之下,王寶釧把薛平貴運載回來的綾羅綢緞、金銀珠寶擲于地上!這個強烈的舞臺行動,代表著一個新的現代性的人物形象站立起來了。
饒有趣味的是,《平貴,我在等你》劇名英譯為“I am waiting for you,Love”。王寶釧的一生,表面上是等待著薛平貴這位“一眼誤終生”的愛人,雖然這位愛人十八年渺無音訊,但不妨礙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直至最后,我們才發現,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隔閡,歸來的已不是當初的那個“他”。王寶釧心中是明白的,“十八年所尋的是薛郎一顆心”,這一顆心,就是愛LOVE!在漫長的磨礪里,具象的愛人已經模糊了,唯有心底那份愛鮮活如初!正如導演毛俊輝中場訪談視頻所言:“我們應該繼續對這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探索,令新一代觀眾去認識她,甚至愛上她……不能忘卻初心,千萬不要讓中國戲曲藝術失掉靈魂。”這也是筆者作為一名粵劇工作者同樣的堅守和發愿。
《平》劇充滿著悲憫情懷,讓我們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和感受,體驗到人性美好的一面;以人為本的思想,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粵劇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現代思想。
二、舞臺呈現與現代審美的高度融合
戲曲舞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聲光電音的手段愈加豐富,對戲劇舞美的作用愈益彰顯。形式為內容服務,現代審美下,戲曲舞臺更注重舞臺空間設計、布景道具的運用,一切都是為了表現特定的戲劇情境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平》劇的舞臺在沿襲傳統戲曲舞美“一桌兩椅”的基礎上,設計了大板塊劃分情境空間,燈光轉換與不落幕轉場高效吻合,使得演員行動線更加順暢自然。背景道具則更著重了現代審美的質感。大板塊背景色彩飽和度極高,有一種水彩技法和油畫膚質的融合的通感,如渾厚的灰土墻、低矮的窯門、殘舊的水缸……無一不營造了窘困壓抑的特定情境?;凇耙匀藶楸尽钡木?,主創對塑造人物形象有著深刻的思考。簡化旦角妝容頭面,王寶釧布條綰髻、鬢邊釵鈿皆無,素身披風、裙裾染墨褶皺——這些基于傳統戲曲行當的服飾規律,進一步加強了人物命運形象外化的創新,妥帖自然,讓整個舞臺呈現簡約而富有內涵。
戲曲藝術很大程度是“角”的藝術?!镀健穭晌恢餮蔟堌炋?、鄧美玲,做功細膩、唱腔醇熟,對角色人物吃得透,一聲一動均恰到好處。如身穿甲胄的薛平貴彎腰低頭進入窯洞,演員撩簾、跨步、低頭、碰頭、扶額一系列細膩的表演,以及在軍令催促之下薛平貴不安踱步而撞上窯墻,兩次“碰頭”鑼鼓點應聲而合……通過表演藝術家們生動、立體的創造展現,觀眾在無實物憑虛擬的舞臺空間中感受到了窯洞的低矮逼仄,加深了對特定情境和人物命運的理解,也體驗了戲曲表演藝術虛擬性無限的審美魅力。
戲曲是綜合藝術,總的來說,《平》劇的舞臺呈現做到了既尊重對傳統戲曲元素的傳承發展,又運用了現代審美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整個劇目煥發時代的美感。
三、結構精妙及開放式結局
《平》劇擯棄了傳統劇目線性敘事結構,只選取《別窯》《回窯》兩場,楔子、中場及尾聲均通過兩位說書人的旁白解說進行連綴,看似簡單,實則精妙。
首先,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民間傳說家喻戶曉,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礎上編劇做了大膽的創新。說書人的“串聯”把“繡球選婿”“三擊掌”“揭榜降馬”等劇情簡單交代,騰出更多的篇幅著重對人物內心進行解剖。其次,抓住“別窯”“回窯”戲核做文章。上半場《別窯》按傳統演繹,王寶釧人物定位是傳統倫理道德典范;下半場《回窯》推出新意,擺脫了傳統倫理價值宣揚的定式,把王寶釧作為一個鮮活的女人去塑造。一離別一回歸,從舊傳統過渡到新觀念,前后鮮明對比,寓意著戲曲從過去走向未來。最后,直接刪去“大登殿”一夫兩妻的“大團圓”結局,尾聲設置了“各奔前程”“比翼雙飛”“回朝受祿”三個選擇的開放式結局。作為曾經的港產電視劇迷,筆者不由得聯想起那些TVB影視巨制,其大結局走向往往是根據當下收視率、觀眾投票熱點去進行調整、取舍的,但是,在戲曲領域,這種做法卻鮮有嘗試。據筆者觀察,演出結束后觀眾投票的參與度很高,對于各自投票選擇的結局也是各有理由?!镀健穭≡O置開放式結局,把選擇權交到觀眾手上,抓住“且看下回分解”的觀演心理,充分發揮了觀眾作為“第四度創作者”的積極性,從劇場內延伸到劇場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完整空間,進一步體現了主創團隊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探索精神和藝術生態運營能力。
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演出中播放了一段導演訪談視頻,正是導演闡述。其實兩位說書人的解說也相當于創作思想闡述,二者的作用都明顯地執行了引導觀眾的功能。當然,從演出完整性、觀賞性而言,筆者認為訪談視頻是可以免去的,導演毋庸擔心觀眾看不明白。
當今社會正處于百年大變革之中,如何在傳統戲劇的精粹積淀中挖掘時代精神再創新篇?答案是: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動傳統戲曲守正創新。守正創新,既是方法,也是過程,更是目標。粵劇的守正創新之路必定是漫長而曲折的,我們永遠在路上。期待更多像粵劇《平貴,我在等你》如斯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展現。粵劇新篇章,我們在書寫,我們在等你。
(作者單位:廣東省藝術研究所)
責任編輯 姜藝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