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話劇《白瑪文巴》如何傳承和創新藏戲文化。首先,從藏戲在藏族文化中的深遠影響出發,分析其作為文化符號和社會功能的重要意義,以及《白瑪文巴》如何通過背景設定和人物描寫在舞臺表演中實現文化復原和轉譯。其次,詳細探討舞臺在保護傳統文化和應對現代社會挑戰中的角色。在守正創新的視角下,闡述文化再造與創新,包括對藏戲文化的現代詮釋和創新表達,以及對當代藏戲傳承的深遠影響。最后,結合全球化背景,探討《白瑪文巴》在全球傳播中的影響和對當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為藏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新的學術視角。
關鍵詞:藏戲文化;文化傳承;文化再造;全球傳播
一、藏戲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戲作為西藏傳統戲劇形式,在藏族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符號和社會功能的交織體現。從文化符號與社會功能的交織及作品背景與核心人物描寫等方面,深入探討藏戲在藏族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對藏族文化的深遠影響,對藏戲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藏戲作為文化符號,不僅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藏族文化中豐富而深刻的象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舞臺上的表演、服飾、音樂和舞蹈,傳達著豐富的宗教和精神內涵。在藏族社會中,它被視為一種宗教儀式,能夠承載和傳遞宗教故事和價值觀念,深深植根于藏族民眾的信仰生活之中。藏戲作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通常在宗教節慶和儀式中被表演,如藏歷新年和其他重要宗教節日。這些表演不僅是對宗教故事的再現,更是對信仰的體現和神圣儀式的重現。藏戲來源于民間激烈雄壯的說唱曲調和粗獷豪放的舞蹈,原始社會中的祭祀表演和宗教歌舞表演是藏戲最早的母體[1]P41。公元8世紀時期,西藏寺院宗教舞蹈“羌姆”中就已經出現了面具[2]P86。據《西藏王統記》記載,最早在7世紀松贊干布頒發“十善法典”的慶典儀式上就演出了精彩紛呈的歌舞雜技,王室與臣民進行盛大的慶祝會,“高樹之巔旗影飄,大正法鼓喧然擂”“或飾犀牛或獅虎,或執鼗鼓跳神人”[3]P41。藏戲作為文化符號,同樣承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民族精神。藏戲發展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形成了豐富的文化蘊含和符號系統。這種豐富的符號系統不僅在表面上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更深層次地反映了藏族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準則。
藏戲常常以歷史傳說、宗教故事或英雄傳奇作為背景,這些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民族精神。以《文成公主》為代表的八篇劇目因歷史底蘊深厚、情節生動、唱詞詼諧得到觀眾青睞,在藏戲界久負“八大經典美戲”的榮譽。通過對歷史事件或傳說的重新演繹,不僅展示了藏族歷史和文化的豐富性,還使得現代觀眾可以通過戲劇表演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這些文化背景的內涵。核心人物的描寫則是藏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環節。每一個角色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內涵,其服飾、表演方式和語言特征都必須符合傳統規范,以確保文化的連續性和純正性。舞臺表演的文化轉譯和復原是現代藏戲文化傳承中的另一大挑戰。在傳統藏戲中,表演方式和舞臺布景往往具有固定的模式和規范。這些規范在現代話劇中如何靈活運用并保持文化傳承的原汁原味,是制作團隊不斷探索和創新的課題。《白瑪文巴》通過現代舞臺技術和創新手法,嘗試將傳統藏戲的表演藝術與現代戲劇語言相結合,在塑造核心人物時,不僅要求演員具備高超的表演技巧,還需深入理解和內化角色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狀態,從而在舞臺上生動地再現傳統藏戲的精髓。旨在保留傳統元素獨特魅力的同時,為當代觀眾提供全新的審美體驗。
二、藏戲文化的承襲與保護
2006年,藏戲成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2009年,藏戲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話劇《白瑪文巴》通過對藏戲文化的承襲和再現,既致力于保護傳統元素,又在文化保護與現代審美之間努力尋求平衡。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多重挑戰。
首先,現代社會背景下藏戲文化保護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為文化認同的多元化和傳承者的減少。目前,藏戲藝術的傳承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力軍,在信息大爆發的年代,運用新媒體平臺對藏戲文化進行的宣傳力度不足,是阻礙藏戲進入大眾視野的主要原因之一。《白瑪文巴》作為現代話劇,嘗試通過劇本創作和舞臺表演,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接軌,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參與,從而延續文化的生命力。
其次,文化保護的應對策略需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傳統文化的保護不能停留在靜止的表面,而需要與現代社會和觀眾的需求進行對話和溝通。《白瑪文巴》通過現代化的表達手法和話劇形式,將傳統藏戲與現代戲劇語言相結合,創造出更具有包容性和現代感的文化表達形式。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對話不僅僅是一種應對策略,更是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有效路徑。通過創新和適度現代化,可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提升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保護和傳承藏戲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白瑪文巴》通過舞臺再現、文化復原等手段精確地傳承和展示了藏戲文化的工藝與精神。這些元素包括舞臺布景、服裝設計、音樂和舞蹈等。首先,《白瑪文巴》在舞臺設計上力求還原傳統藏戲的場景感和原始的視覺美感,舞臺背景是典型的藏式建筑或風景,如雪山、草原、藏寨等,以展現藏地的壯麗和神秘感。同時結合現代舞臺技術,使得觀眾在觀賞中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其次,服裝設計是藏戲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角色的服裝不僅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更通過顏色、圖案和細節設計,傳達著豐富的象征意義。《白瑪文巴》在服裝設計和面具設計上注重細節和歷史考究,力求在保持傳統樣式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和舞臺表現技巧,以達到現代觀眾的審美標準。劇中保留了溫巴面具藍色錦緞的特色制作工藝,正戲角色面具采用了泥塑布制彩繪和木雕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守正創新的同時極大地保留了古老藏戲的特色。最后,音樂和舞蹈作為藏戲表演的靈魂,也在《白瑪文巴》中得到了精心的呈現和傳承。傳統藏戲的演述音樂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儀式音樂,由多種樂器聲響和人聲相互交融,形成一種交織著民族音樂、語言及信仰觀念的聲音景觀,其音樂樣態大致可以包括演奏音樂、唱腔、歌舞等,不僅關聯著戲劇本身神圣話語的生成與實踐,也是民眾接受神圣感知的具體路徑[4]P84。通過現代化的編曲和演奏技術,該劇將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演奏技巧結合,保留了傳統人聲的唱腔韻味,使得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藏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總體而言,《白瑪文巴》力圖把握藏戲的核心精神,在守住古曲古調的基礎上,通過舞臺再現了藏戲的核心元素。不僅傳承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更將藏戲與當代審美相融合,與當代觀眾的精神世界神魂相接,以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藏戲文化的多維再造
《白瑪文巴》作為一部現代話劇,以其對藏戲文化多重維度的再創作和現代詮釋,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在文化再創作方面,該劇通過多元傳承的手段,以及劇本創作和舞臺表演的多重方式與維度,將傳統藏戲的核心元素重新演繹和呈現。首先,劇本在情節設置和角色塑造上保持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忠實,保留了古本的情節框架,同時又融入了現代戲劇的表達手法和敘事結構,使情節更加緊湊、跌宕,使白瑪文巴的行動線與心理動線更加清晰。將人物立體化,在多次戰斗中展現人物的蛻變歷程。這種架構使得故事更具現代感和戲劇張力,也讓觀眾能夠在情節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內涵。
舞臺表演是《白瑪文巴》文化再創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傳統藏戲的表現形式通常以舞蹈、音樂和面具為主,而現代話劇則在舞臺設計、燈光效果和演員表演技巧上有著更高的要求和可能性。將現代舞臺技術與面具、舞蹈動作相融合,通過現代化的舞臺設備和技術手段,使得藏戲的傳統表演藝術得以更為生動和精準的呈現。例如,利用先進的燈光和音響系統,增強白瑪文巴取寶時震撼的舞臺效果,充分發揮舞臺效果的視覺沖擊力和聽覺體驗,從而使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張力和情感共鳴。
在現代詮釋方面,《白瑪文巴》不是對傳統文化形式的簡單模仿,而是通過對話劇語言和現代審美的運用,為傳統藏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與當代觀眾的共鳴點。例如,在角色性格和情感的表達上,該劇通過現代化的表演手法和情節安排,使得傳統故事和文化符號更貼近當代觀眾的生活和情感體驗。這種現代詮釋不僅擴展了藏戲的表現形式,也拓展了其影響力和傳播力,使得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
文化再造對當代藏戲傳承的意義和影響不僅僅在于保護傳統文化,更在于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拓展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傳播途徑和影響范圍。
首先,文化再造使傳統藏戲在現代話劇中重新獲得了觀眾的關注和認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觀眾對于多樣化文化表達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藏戲通過現代話劇形式的再現和詮釋,能夠更有效地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參與和傳承。例如,《白瑪文巴》通過其現代化的表達方式和對社會意義的探討,使得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和社會認同感。
其次,文化再造擴展了藏戲在當代文化市場中的影響力和傳播渠道。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加和國際觀眾的關注,傳統藏戲通過跨文化交流,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這種跨文化的影響力不僅有助于藏族文化的大范圍傳播,也為當代社會提供了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的窗口。
最后,文化再造在藏戲傳承中的意義在于其對當代藝術創新的推動作用。現代話劇形式不僅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表現平臺,也激發了藝術創作者在劇本、表演和舞臺設計上的創新能力。《白瑪文巴》通過其創新的表現手法與現代審美的融合,以多維多元的方式重新理解藏戲文化,推動了藏戲藝術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和現代話劇語言的創新詮釋,豐富了藏戲的藝術形式,也拓展了藏戲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文化再造為藏戲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對傳統文化承襲與再造的過程中使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得以留存、蛻變。
在《白瑪文巴》這部現代話劇中,我們看到了藏戲文化的精髓在現代舞臺上的再現和重塑。通過劇本的創新和舞臺的精彩表演,傳統藏戲不僅得到了保護和傳承,更獲得了與時俱進的新生命力。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更是文化對話與融合的一次探尋。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中,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藝術中找到共鳴點并保持其獨特性,是我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白瑪文巴》展示了文化再造的力量,通過現代話劇的形式和現代審美的詮釋,藏戲文化在當代得以煥發出更為絢麗的光芒,在豐富藝術表達形式的同時也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可能性。
參考文獻:
[1]仁增吉,成林求占,澤仁擁忠:《探析文化傳承視野下的八大藏戲》,《文學藝術周刊》,2024年第8期
[2]劉明陽,葉輝:《“承襲與形塑”:非遺傳承視角下藏戲文化的多維傳播與創新探索》,《今古文創》,2024年第20期
[3]王沂暖譯:《西藏王統記》漢文平裝,上海:商務印書館,2021年1月
[4]鄒霞:《傳統藏戲〈蘇吉尼瑪〉的神圣敘事及音樂樣態研究》,《中國戲劇》,2023年第2期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責任編輯 岳瑩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