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寧靜無價》與自然文學閱讀

2024-01-01 00:00:00石海毓李學軍周雪
鄱陽湖學刊 2024年3期

編者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程虹教授是中國最早從事自然文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她一直在英美自然文學與生態批評領域辛勤耕耘,出版了國內首部系統評介美國自然文學的著作《尋歸荒野》(2001年),翻譯了美國自然文學經典《醒來的森林》(2004年)、《遙遠的房屋》(2007年)、《心靈的慰藉》(2010年)、《低吟的荒野》(2012年)等系列作品。程虹教授曾應邀在《文景》雜志上主持“重讀自然”專欄,對英美自然文學經典作家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評述,同時在借鑒國外自然文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其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山水田園作品進行比較分析。2009年,這些文章以《寧靜無價》為名結集出版,受到業界和讀者的普遍歡迎。2019年,在《寧靜無價》首版10周年之際,世紀文景又推出了該書的全新增訂版,增加了程虹教授近年自然文學研究新成果。

程虹教授將自然文學視作是對以往人與自然關系的批評、補償與反省。她的自然文學研究,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現代社會人們生存狀態的關切,通過大量的文本細讀,還原作家與自然相遇的感動瞬間和文學現場,帶領讀者與萬物沉靜對話,以期“喚起人們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的意識,激勵人們去尋求一種高尚壯美的精神境界,同時敦促人們去采取一種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造福于后人的新型生活方式”。①著名的生態文化學者魯樞元教授評價道:“程虹教授研究自然文學,從事生態批評,她的文字是女性的,細膩、寧靜、優雅,以女兒的身份認同大地母親,敢遣春溫上筆端,因而更是生態的。程虹教授的文字是水性的,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潤萬物而無聲,開闊的視野與低調的身姿,雖行緩卻更能致遠。程虹教授的文字又是知性的,敘事中寓學理,言常人之所言,卻能道非常之道。”

在2024年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出版品牌活字文化獨立策劃出品的播客——活字電波主持人小雪,邀請了兩位嘉賓圍繞《寧靜無價》及相關的自然文學話題進行對話,其中一位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外國語學院自然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石海毓教授,另一位是包含《寧靜無價》在內的程虹教授多本自然文學著譯作品的責任編輯、活字文化總編輯李學軍老師。現將對話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主持人:今天,待在空調房里或躲在暖氣房里的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了。但幸運的是,我們還有自然文學,這些在自然中浸潤的文字和靈魂可以幫助我們走近自然、感受自然。自然文學聽起來似乎小眾,但其內涵和出版物種類十分豐富。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寧靜無價》,這本書追溯了英美自然文學的源流,分析了英國的一些經典作家對自然文學形成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從美國自然文學切入的,顯示出美國自然文學的獨特性,為什么美國自然文學會是最特殊、最具有代表性的呢?

石海毓: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從文化背景來講,美國的建國歷史比較短,它不像中國和歐洲大陸那樣有著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和歷史,因此鮮有璀璨的思想家。美國建國后若要跟歐洲大陸有一個血緣上的割離,就要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國家認同,否則它永遠都是歐洲大陸的附屬。回望美國的方方面面,只有它的自然是與眾不同的。歐洲殖民者到了美洲大陸之后,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曠野,是跟歐洲大陸截然不同的新大陸,繼而發現這是其特有的一種國家身份,因此描寫曠野和土地的自然文學就成了它的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二,從自然背景來講,美國新大陸的發現推動了美國自然文學的發生和發展,成為美國自然文學產生的一個必然條件。其三,從作家群體來說,美國自然文學代表性作家特別多,且從17世紀到21世紀作家的創作在不斷地與時俱進,持續保持著影響力。

李學軍:美國環境思想史學者羅德里克·弗雷澤·納什(Roderick Nash)有一本著作《荒野與美國思想》(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該書分析了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在《沙鄉年鑒》(A Sand Country Almanac)中提出的“土地倫理”,認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倡導美國人作為新大陸的拓荒者應該珍惜荒野的稀缺性,這與“一種超越物質需求的國家福祉,利害攸關”。①

主持人:自然文學會讓我聯想到現實生活的狀況。近兩年我去逛商場時發現戶外服飾愈發占據主流,戶外活動漸成一種時尚。但是,自然文學的誕生并不是以這種中產階級消費的方式開始的,當時的美國是非常蠻荒的,也沒有什么風和日麗的景象。在開拓美洲新大陸的過程中,自然文學作家是從怎樣的審美角度看待不同情境下的自然的?

石海毓:自然文學起源于17世紀。英國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著有《新英格蘭記》(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威廉·布雷德福(William Bradford)著有《普利茅斯開發史》(Of Plymouth Plantation),這兩個作者本身就是殖民者,如布雷德福曾是殖民地的總督,他們的寫作其實是對自然的一種探索。美國的威廉·巴特姆(William Bartram)也是非常有名的自然文學作家,他的《旅行筆記》(Travels and Other Writings)寫的就是從北卡羅來納州到南卡羅來納州到佐治亞州再到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州一路探索的歷程,當時的美洲新大陸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大自然中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狂風暴雨,都是客觀的自然現象,沒有好壞之分。風和日麗給人一種祥和靜謐的美好體驗,但自然還有令人心生恐懼的一面,這種恐懼的體驗讓人在經歷了困難和痛苦之后精神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凈化或內心變得強大,因而也是一種審美體驗。

李學軍:是的,美是多種多樣的。自然的美非常豐富,既有風和日麗也有狂風暴雨,能否領略到不同的美,就看你以什么樣的心境去欣賞。自然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沉浸式體驗,它不是把自然作為對象去審視,而是身在其中、融入其中,因此它對自然的描述非常細膩和親切,就好像在描述身邊的一草一木,描述跟自己朝夕相處的生命,這種態度使得自然文學作品明顯區別于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例如,我在做程虹老師翻譯的“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4種)時,其中一本《遙遠的房屋》(The Outermost House: A Year of Life on the Great Beach of Cape Cod),就是作者亨利·貝斯頓(Henry Beston)記錄他在科德角海灘上居住的經歷。他在海灘上建了一個水手艙,在里面住了一年,就是為了近距離感受大海的變幻莫測和海灘的變化,并且每天記錄下來。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應該是很可怕的,他詳細地寫下了那種狀態中的各種聲音,包括驚濤駭浪,雖然也有恐懼的感覺,但沒有絲毫痛苦,他是以一種平和甚至欣賞的心態在觀察和體驗。自然其實是很殘酷的,這個水手艙因為海水不斷卷上來,一年當中往沙灘上方移動了好幾次,在貝斯頓離開后沒多久就被海浪沖毀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有時是很艱難的,但在《遙遠的房屋》中,作者寫下的都是美的感受,這一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石海毓:為什么他們能做到這一點?這源于他們的理念,即認為自然萬物跟人類同等重要,擁有同等的權利。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巖石甚至小蟲,在他們筆下都有自由存在的權利。他們并不只是把人當作主體,對于自然界的客觀存在,他們同樣賦予其主體身份。

李學軍:自然文學作品能讓人感覺到所有生命的光彩,這點是最重要的。自然文學最初就是新大陸拓荒的記錄,然后慢慢地就開始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不僅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而且是以欣賞的態度,沉浸在與自然同生共長的環境里,記錄下觀察和體驗的喜悅,不斷發現其中的美。所以,閱讀自然文學作品會讓人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和美感。

石海毓:自然文學把人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認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沒有凌駕于自然之上、征服自然的想法和觀念,所以能欣賞自然,并接受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狀況。

主持人:剛剛石老師講到,自然文學最開始是新移民認識土地的一個記錄。“殖民地”一詞的英文“colony”,其拉丁文詞源就是“colo”,意為耕種、培育、居住。也就是說,移民者是帶著現代意識進入新大陸的。他們經歷過工業革命,帶著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計劃和愿景去開拓新大陸,在他們眼中新大陸是一片荒野。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是不是忽略和遮蔽了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比如印第安人,是不是還帶有一種征服即現代對前現代的征服呢?雖然我讀了《寧靜無價》整本書之后可能會給自己一個解釋,就是這些自然文學作家和征服者似乎不是同一批人,但是自然文學的興起有沒有可能是美國故事的一種宣傳?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自然文學和美國殖民歷史之間的關系?

石海毓:美國土著的文化傳統里有一些觀念跟自然文學的理念是重合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土地的崇敬,認為萬物有靈。土著人砍倒一棵樹、移動一塊石頭或者在河流中做些什么的時候,都會舉行一些儀式來撫慰這些神靈,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土著人跟自然的連接是非常緊密的。而自然文學作品也體現出對土地的尊重,比如利奧波德提出的大地倫理強調,“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①這就跟土著民的觀念是一樣的。此外,自然文學作家認為自然界中萬物都擁有平等的存在權利,這跟土著居民的觀點也是契合的。自然文學興起時一些殖民者寫的文章雖然可歸為自然文學,但是不能遮蔽他們的殖民者身份。所以,自然文學更多的是源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當代考量,而非刻意的宣傳敘事。

李學軍:主持人提的這個問題討論起來比較復雜。我們回顧一下美國的歷史,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607年弗吉尼亞州成為英國人的第一個殖民地,之后又有13個殖民地陸續成立,再到1776年美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毫無疑問,最早進入并且開發美洲新大陸的歐洲人肯定是帶著占領、征服的心態去的。美國自然文學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那些開發記錄,如前面說的《新英格蘭記》《普利茅斯開拓史》等,它們的作者都是最早的殖民者:《新英格蘭記》的作者約翰·史密斯是軍人,他是第一個殖民地建立過程中非常核心的人物;《普利茅斯開拓史》的作者威廉·布雷福德后來更是成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總督,這本書記錄了“五月花”號抵達美洲新普利茅斯港之后40年的殖民過程,細致地描述了當時的艱辛奮斗歷程。這些書都詳細記錄了作者開發、征服北美大陸的親身經歷,現在看來留下了很多史料。當然,他們作為殖民者并沒有對殖民進行自我反省的意識,而是充滿著自豪。100多年后美國獨立了,隨著一個新國家的建立,這些殖民者完全成為國家的主人,他們要擺脫征服、搶掠等標簽,于是提出新的文化主張。在文學領域,歐洲的浪漫主義以及19世紀產生的自然主義等思潮,都對美國自然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然,美國本土也產生了像愛默生、梭羅這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們以前沿的思想意識奠定了美國精神。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他們的思想是領先于時代的,并逐漸影響了美國自然文學的發展方向。

主持人:美國自然文化的輝煌還表現在其他藝術形式上,比如繪畫、電影和文化娛樂產業中也有一些比較“自然”的東西。那么自然文學對于今日的美國有怎樣的影響和作用,這種影響跟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石海毓: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自然文學其實更加關注現實問題,包括環境問題。美國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自然文學作家就以環境保護為主題寫作,涌現了一大批作品。如大家最熟悉的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書寫了使用殺蟲劑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的境況,希望以此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這本書于1962年出版之后,引發了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新浪潮。類似的還有以描寫美國西南部沙漠而聞名的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他的代表作品《大漠孤行》(Desert Solitaire)在程虹老師的《尋歸荒野》和《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里都有章節詳細講解。《大漠孤行》描寫了美國西南部沙漠的美麗以及工業化對沙漠的侵蝕和破壞。艾比是一個比較激進的環保主義者,他認為在西部科羅拉多河上修建格蘭大壩是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于是采取了一個象征性的環保行動:將一根黑色的塑料繩從橋上垂下去,就像一個爆炸的導火線一樣。其實這種做法對那個大壩沒有實際傷害,他想表達的就是要把這個大壩破壞掉,恢復自然的原貌。類似的作家還有威廉姆斯(T. Williams),她的《心靈的慰藉》(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寫的是大鹽湖畔的家族歷史,也是那個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歷史。大鹽湖的附近是美國核爆炸試驗基地,試驗產生的一些影響使得土地遭到破壞,進而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作者家族中三代女性全部是單乳,因為核輻射而得了乳腺癌,乳房被切除。所以說,自然文學雖然從名字上看像是純寫自然,但是對當今美國社會是有影響的,它在揭露現實問題的同時試圖鼓勵人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18、19世紀的自然文學跟現當代的自然文學有些區別,但就像每個國家的文學經典一樣,自然文學經典作品總是有一些閃光的思想,能夠不斷地給后來的讀者帶來一種心靈上的啟迪。

李學軍:“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的第一本是《醒來的森林》(Wake-Robin),原書于1904年出版,書名直譯是“延齡草”,程虹老師將其翻譯為“醒來的森林”。到了1962年,卡森出版了著名的《寂靜的春天》,從書名可看出,相差半個多世紀的自然已經面目全非了。再到20世紀90年代《心靈的慰藉》出版,這個時期的自然已經因人類的過度干預和破壞而走向衰亡。

石海毓:威廉姆斯在寫《心靈的慰藉》的時候說,她看著大鹽湖的地圖時就覺得它特別像女性的子宮,于是就把這個自然環境跟她們家族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心靈的慰藉》有兩條平行的故事線:一條是她母親的癌癥不斷惡化,另一條就是大鹽湖水位的高漲帶來鳥的棲息地的喪失,人類給鳥類和自然環境帶來了傷害。

主持人:最近流行的生態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個重要的象征性細節,就是葉文潔在讀《寂靜的春天》。沿著這個細節思考下去,從世界文學的視角來看,自然文學其實是對浪漫主義的繼承,但浪漫主義發源于舊大陸,包含英、法、德等國,這些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前都是農業國,但是為什么唯獨英國更強調傳統文化中的鄉土特色呢?正如我在《寧靜無價》中讀到的這句話:“從內心深處而言,我們(英國人)都是根植于鄉村而不是城市的人。”①鄉村生活為什么在英國人心中有這么重的分量呢?

石海毓:大家都知道,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首先爆發,也是在英國的發展最為迅猛,對人類造成的各種影響也比較強烈。在工業化機器生產的背景下,人們在工廠里的工作生活,跟原來在田園里的勞作生活區別較大。工廠里的各種噪音及幽閉的工作環境給人帶來的焦慮或忙碌,會促使人們將其與之前的田園生活進行對比。與在工廠里的生活狀況相比,人們更希望回到原來的田園生活中,至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有這樣一種渴望。英國的田園文學主要是以描寫牧羊人自由閑散的生活為主,它其實是一種理想化的文學,只是把田園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了,至于在田園里耕作的辛苦并沒有呈現。

主持人:這是對已逝往昔的一種濾鏡式的追憶,因為對此強烈,所以才要回去。我們知道,英國還有博物學傳統,有“皇家觀鳥學會”等機構及其提供的一種體制上的支持,英國的園藝設計也是頂級的,而且我們在很多英國文學作品里發現英國人很喜歡散步,如何從他們的情感深處去理解他們為什么喜歡自然文學?

石海毓:我覺得英國田園文學的傳統能夠持續下來,跟它的制度應該沒有太大的關系,反倒是跟它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它有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環境。至于散步傳統,我覺得是因為人在田間漫步的時候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而在放松的狀態下更容易捕捉到自然中的一些現象并產生靈感,進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說,散步能促使人思考,激發人的靈感。

李學軍: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之后,工業化發展對大自然和鄉村傳統生活的破壞,使很多作家生出感慨。這個時候涌現了一批書寫鄉村生活的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如簡·奧斯丁、勃朗特姐妹等,她們細膩的文筆和感傷的情緒契合了當時一種回歸傳統生活的情感需求,因此使田園文學表現得比較突出。

主持人:我讀《寧靜無價》時發現,很多自然文學作家不一定是來自貴族階層,而是農民。他們的生活跟自然緊密相關,他們書寫的作品相當于在經典化的、有著英雄主義悲劇傳統的西方文學中,誕生了一個具有恬淡色彩、親近自然的文學流派。那么,是否可以說自然文學是平民在工業化時代因自身社會地位上升而執筆書寫一種反浪潮式生活?所謂“反”,就是因為他們沉入自然的生活,用自身肉體的力量去對抗工業化,這跟工業文明時代人們無限制地征服自然的普遍心態是不一樣的、相悖的。如何看待這些作家在自然文學中的位置?

石海毓:我覺得這跟文藝復興以后西方的人本主義精神有關。人本主義把人的地位抬到了一個高于其他力量、高于自然的位置,因此就形成人類中心主義。人類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長,于是征服自然、征服其他物種的欲望空前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工業革命時代發明創造的各種機器,與人之間其實就是一種對抗和對立的關系。你剛才提到的悲劇精神,呈現的其實也是這種對抗和對立的關系。悲劇中的人物通常具有一種英雄主義特質,他們就是要征服自然、征服其他物種,以此凸顯自己的英雄形象。但是,自然文學強調的是人在自然之中及其與其他物種平等共生的關系。

主持人:普通讀者可能更為熟悉的是小說中常見的自然描寫。那么,自然文學有什么特征呢?自然文學文體似乎以散文、日記、游記等形式居多,而小說會少一些。

石海毓:自然文學在形式上與其他文學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非虛構的文學。自然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家自己的親身體驗,他/她走進自然、感受自然,通過與自然的溝通交流而獲得心靈體驗和精神升華。因此,自然文學更具真實性,又因作品中有作者更直接的感悟,因而又具有思想性。

主持人:對自然的審美追求在中西方是一致的。《寧靜無價》中的《跋涉于荒野之中的心路歷程——美國小說〈寒山〉中的荒野情結》一文,談論的就是英美作家與中國古代詩人寒山在精神上的共通性。我們活字文化出版的西川著作《唐詩的讀法》也提到寒山。中國傳統文人多有寄情山水的豪情和愜意,而近現代作家處在一個被壓迫的時代,對土地和河流的謳歌也是非常深切的。我們能理解這些文人和作家對自然的情感,但是在閱讀英美自然文學的時候感覺心理的落腳點又不太一樣。那么,在閱讀英美自然文學作品時,是否要有更獨特的出發點,或者說在理解英美自然文學時應該注意哪些要點?

石海毓:中國古代傳統文人寄情山水的詩詞歌賦,其實更多的是以詩言志,即通過歌頌或是寄情自然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抱負,這跟美國文學中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書寫還是有區別的,主要是作家的出發點不一樣。中國近現代作家在被壓迫時期對土地、河流的謳歌,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之下一種家國情懷的表現,是一種對心理創傷的修復。而自然文學其實是作家自我修行的記錄,是作家走進自然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其最終目的是自我心靈和精神的提升。因此,我們在閱讀英美自然文學作品時,出發點更多的應是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非其他因素。

主持人:我們在整理生態文學方面的書目時,會把《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等收入其中。生態文學跟自然文學有重合,二者之間是否有一種撕扯的關系?

石海毓:沒有撕扯,二者其實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自然文學出現得更早,生態批評最初的研究對象也是自然文學。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生態文學才不斷凸顯,自然文學是生態文學的基礎。在自然文學的基礎之上,生態文學的文體范圍擴大,包括生態小說(比如生態預警小說、生態烏托邦小說等),這些作品更加關注現代社會的環境問題。

主持人:自然文學作家與自然的關系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最初他們是荒野的開拓者,后來隨著自然的空間被擠壓,創作自然文學的人也沒有自然可以駐足了。對于現代人而言,土地只是共同生活的“家園”概念,而非從前那個可以真切地聽見鳥叫、真實地看見美景的“地方”。我現在常想,一些返鄉青年似乎離土地更近一些,但是現在要擁有一片土地、擁有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是很奢侈的,所以生態文學可能會成為所有心懷一片綠意的人們的整體精神愿景。

石海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自然文學,因為我們要到書中去尋找自然,因為自然文學太美了。我們讀程虹老師的作品,比如《寧靜無價》,都能體驗到那種走進自然的感受,畫面感特別強,這也是自然文學的一個特質。當下人們走進自然最便利的方式,就是走進描寫自然的文學作品里。我特別喜歡清代張潮說的一句話:文章乃為案頭之山水,山水實為地上之文章。自然文學作品對于今天被困在鋼筋水泥建筑中的現代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精神食糧,而且是必需品。

主持人:自然文學給我的感覺是,它可以打開人的五感,就像程虹教授總結的,有聲景、風景和心景,三景結合就是自然文學的描述。我從小生長在林區,因為小時候聽過松濤的聲音,所以聽到歌曲唱到“陣陣晚風吹動這松濤”時會有一種遼闊的心境。

石海毓:當人的內心產生共鳴的時候就是一種審美體驗,就是一種心靈的凈化。

主持人:我很佩服那些自然文學作家,他們經常一個人在荒郊野外生活多年,甚至是在沙漠這種無界之地、死亡之地。自然文學強調,不同的作家有一個自己擅長的(區域),有一個自己的坐標位置,以此為讀者展現一片獨特的自然風景。

石海毓:提到沙漠,我們普遍的認識就是覺得沙漠是荒蕪一片、缺少水源、沒有生命,似乎沒有什么好歌頌的。但是有一批美國自然文學作家就是專門寫沙漠的,像瑪麗·奧斯丁(Mary Austin)就寫了《少雨的土地》(The Land of Little Rain)。而描寫沙漠最有名的還是前面提到的愛德華·艾比,他的《大漠孤行》堪稱美國自然文學的經典之作。艾比寫的是他在美國拱石國家公園當管理員的經歷,他一個人在那片戈壁荒灘上生活。艾比說沙漠最大的價值就是它的荒蕪,這種荒蕪具有不因人的目的而存在的自在性。他描寫沙漠的美,比如當夕陽照在沙漠的巖石上,巖石的顏色變化令人驚嘆。沙漠看似荒蕪,但其實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生存著大量生物,它們自成一個生態系統。所以說,自然文學倡導敬畏生命的理念。“敬畏生命”是當代環境倫理學家施韋澤(Albert Schweitzer)提出來的倫理觀,即把所有生物納入人類道德關懷的范圍之內,而此前人類的道德關懷通常只涉及人,認為只有人才有資格和權利享有道德關懷。

李學軍:自然的豐富性和多樣化超出人的想象,所以人對自然的所謂征服姿態,其實就是以自己為中心,是一種非常狂妄自大的理念。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問題,試圖去尋找、崇尚一種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不去跟自然近距離、沉浸式地接觸,就不會有深刻的體驗。現代人處在城市化的包圍之中,接觸自然的機會很少,這就使得個人的眼界、胸懷、情感都越來越狹窄,非常可惜。“鳥之王國的約翰”[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曾在其《自然之邀請》中說道:“單從書本上是不足以學到鳥類學的。那種滿足感來自于從自然中學習。你必須與鳥類有親身的接觸。書本知識只是指南,是邀請。”①

石海毓:有的時候我們只是看到書中描寫的段落,就特別想去親身體驗一下,這就是自然文學作品的價值和魅力。

李學軍:我接觸自然文學就是從程虹老師的作品開始的。1999年,她的書稿在三聯書店出版,我是責任編輯,也是第一次接觸到自然文學。之后又陸續編輯出版了她翻譯的“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差不多在10年間出齊了該系列4本書。閱讀這些作品之后,我深深體會到它們給心靈帶來的撫慰,那是一種踏實、寧靜的感受。后來我又編輯了程虹老師的著作《寧靜無價》,讀到她近些年研究自然文學的新成果,她歸納出了“三景”的觀點。

石海毓:程虹老師是國內美國自然文學研究的開拓者。她提出的“三景”概念,指的是風景、聲景和心景。自然文學作家借助視覺和聽覺走入自然,捕捉其中美好的景象,筆下呈現一片風景。自然除了有物質形態的美,還有聲音的美,聲景就是自然中的聲音景象。心景則是風景和聲景在心靈中的一種投射。“三景”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由此形成自然文學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如程老師在其《自然文學的三維景觀:風景、聲景及心景》一文中,這樣解讀美國“西部作家泰斗”華萊士·斯特格納(Wallace Stegner)所著《山水之聲》(The Sound of Mountain Water)對“聲景”的描述:

當他站在河邊那一剎那,當河水的浪花飛濺在他的臉上,當他看著水浪咆哮著,翻騰流向巖石上那一汪碧水,隨即又粉碎化作翻卷著泡沫的浪濤時,他感嘆道:“它(水浪)的咆哮震撼著大地和我。”他寫深夜與白日不同的河景:“夜間醒來,那不絕于耳的水浪聲令人感到新鮮而安詳。而當日出時,水浪依舊,濤聲不絕,只是陽光折射于河上,浪花五光十色,岸邊的草濕潤碧綠,前面的藍天彌漫著營地的炊煙”。這真是一幅和諧美妙的自然全景;是風景與聲景的完美融合。①

自然文學作品中類似這樣的景色描寫特別多,程虹老師用動和靜來區分聲景和風景,使景象具有一種立體感和自然美。這種美需要人用心靈去體驗,于是就有了心景和風景、聲景的交融。當一個人用心靈來體驗風景和聲景的時候,或者是去感受自然動靜之美的時候,不僅能看到自然的實用價值,更能體會自然的精神價值。

主持人:這種全息投射的感覺,正是自然文學的魅力。文字給人帶來的心景和聲景的結合,是即便戴上AR眼鏡也達不到的效果,因為AR沒法進入人的內心,它帶來的只是感官的刺激。

石海毓:對,走進自然的體驗是靈動的,是有生命的。

主持人: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不僅通過感官,還可以通過文字。不知兩位老師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近年來人們對自然更有熱情了,比如很多人會去觀鳥或者參加其他一些自然體驗活動。請問石老師,在您的視野里,現在國內有沒有年輕作者在進行生態文學創作呢?活字文化曾出版《土里不土氣——知識農夫的里山生活》,該書比較強調知識農夫帶著教育背景回來耕種土地,我們覺得它其實也不失為自然文學的一種。

石海毓:知識農夫帶著一些專業知識進行農業耕作嘗試,記錄的可能是他的生活和農業實踐。類似的還有其他行業的一些從業者在業余時間寫下對自然的觀察和體驗,比如《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筆記》寫的是北京的四季變化和動植物樣態,該書作者是一位證券從業者。現在國內確實有一些作家在書寫類似于自然文學的作品,但是作家和作品不成規模,而且也沒有強烈的創作自覺性,可能只是某個時間段的某些感想或某段生活經歷。我覺得目前國內的自然文學創作還未成體系,沒有形成一個大的自然文學作家群體。作品比較多的如劉先平老師,他寫了幾十本自然文學作品,但跟美國自然文學還是有所不同,他的書更像是一種對探索之地的介紹。美國自然文學作家是有意識地走進自然、研習自然,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聚焦人的心靈成長或者環境保護問題。所以,閱讀、創作自然文學作品,無論是對于保護環境、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還是對于年輕人尤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自然是心靈的家園,其中蘊含著很多的能量。當我們走進自然,就像散步一樣去觀察自然,并把所見所聞所想付諸筆端的時候,自然中的能量就轉換成了作品的能量;當讀者再去讀作品的時候,這種能量又轉移到了他們身上,從而對人的心靈產生一些影響,包括對其道德觀念的影響。所以,我覺得自然文學的創作和閱讀在當今時代是很有必要的。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每天都坐在辦公室里,很少走出去;中小學生課業重,戶外活動少。他們沒有時間接觸自然,內心就會缺少能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去旅行,這其實就是一種充電,一種能量的補給。

主持人:我非常能理解。我之前采訪過活字文化的兩位作者,他們一直在努力號召大家認識自然。他們提到很多人有一種心態,就是先要看一大本博物學方面的書,等什么都懂了再去認識自然,去印證自己見到了什么,其實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你到戶外看見了一只鳥并能說出它的名字,與你看見一只大黑鳥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我們首先要有那種體驗去支撐心靈的感受。

石海毓:是先看書還是先走進自然,這個先后順序沒什么關系,無論哪種形式,對于人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提到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國內著名的生態文化學者魯樞元教授曾寫過一篇題為《兒童生境》的文章,這個“生境”指的是生存的環境或者棲息地。該文認為,兒童0—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其中包括人格的形成,這個時期對兒童性格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一個是自然,另一個是女性,所以生存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影響很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在兒童時期如果能在自然中學習成長,可能對其一生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能量儲備過程。正如人們常說的,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愈。走入自然中的孩子會玩得特別開心,那種天性的釋放是在室內的游戲場所無法獲得的;甚至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孩子們在自然當中也有很多機會獲得學科知識,比如數理化的啟蒙教育都可以在自然中完成。

李學軍:關鍵是心靈的豐富,這是一個人的素養中特別重要的。如果不接觸自然,在心靈豐富這一點上就缺失太大了。

石海毓:有人說,未來不被AI取代的就是具有人的獨特性的一些工作,比如關乎審美的、個體人生體驗的以及人的共情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談到共情和人生體驗,我覺得自然或關于自然的書籍尤其能讓人的內心變得更豐富。從培養孩子的角度來說,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一個存在各種可能性的未來世界,讓他們的內心更充盈、更豐富顯得尤為重要,而走進自然就能起到這樣一個作用。

主持人:在自然中,我們不僅能獲得慰藉,還能獲得能量,而且我們也有這種迫切的精神需要。并不是帶著知識或文學的觀念才可以進入自然,我們在進入自然的時候自發地就會有一種體驗的本能。英美自然文學其實是把我們帶到大洋彼岸,去看那個世界的生態,這是一種與我們所擁有的生活和土地互相映照的共享。非常感謝兩位老師分享自然文學的話題!

責任編輯:胡穎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网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久草网视频在线|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视频欧美|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国产网站黄|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资源站| 亚洲无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欧美日韩高清| 亚洲最新网址|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免费三区|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成人在线欧美|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天天综合网色|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欧美网站|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彩视频| 亚洲无线视频| 九一九色国产|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国产AV毛片|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色135综合网|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天天色综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99视频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