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水自橫跨開平、鶴山、高明三市(縣區)的皂幕山逶迤而下,流經了兩市(開平市、鶴山市)三鎮(月山鎮、址山鎮、水口鎮),長達30多公里。新橋水流經不同的地段,被當地人冠以不同的名稱,如流經西崗此地,被稱為西溪河。流經水口墟一帶,被稱為水口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新橋水自古以來是當地人民的母親河,滋養了平民百姓,孕育了無數的英雄豪杰,也形成了歷史悠久的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
在新橋水一帶,最古老的龍舟,當屬西崗龍舟。西崗,原為“犀崗”。后人嫌“犀”字筆劃多,而以“西”字代替“犀”字。西崗龍舟(西崗現屬新風村委會管轄,又稱新風龍舟)早在2008年1月被列入開平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據當地人保存的“龍神榮壽”紀念銅牌,是乾隆年間人們為紀念西崗龍舟建舟一百周年而制作的紀念品。由此可見,西崗龍舟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每年的端午節,水口河都舉行龍舟競渡。參加水口龍舟競渡的龍舟,歷年來有址山的龍灣龍舟,水口的西崗龍舟、月山的高陽龍舟、月明龍舟,水口鎮龍東大隊的喬林龍舟、廿八村龍舟、欖沖龍舟等七艘龍舟。七龍競渡,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嘆。五月初五的早上,睇龍舟的人們魚貫而來,漸漸的,水口河兩岸就人山人海。就連距水口墟十幾公里的水井墟,也有人早早來到河邊,等待著那萬眾矚目的競渡場面。
鄉間對龍舟競渡,人們每每都鄭重其事,舉行一系列賽前賽后的儀式,祈求龍神保佑劃船平安,并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消災免難。舉行儀式后,人們的心里會踏實一點,用一般的說法是“圖個吉利”。
端午期間的五月初一至初五,新橋水所在的龍舟之鄉就會出現龍舟競渡熱火朝天的場面。五月初一,是當地龍舟巡游之日。民謠有唱:“五月龍舟鬧端陽,龍舟鼓響氣昂揚,萬人空巷睇龍舟,五色旌旗水上揚”。也有人邊睇龍舟競渡,邊大聲唱個不停:“龍舟扒得快,今年好世界。”一艘艘插著彩旗的龍舟馳騁在江河中,河面上五顏六色,爭奇斗艷,場面極為壯觀。橈手們的吶喊聲,岸邊觀眾的加油聲,以及鞭炮聲、敲鑼打鼓聲等,讓鄉間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五月初二,居住在新橋水上游的鶴山址山鎮昆中村委會龍灣龍舟,舉行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邀請賽。來自新橋水下游的六艘龍舟,溯流而上,應邀參賽。五月初三,開平月山鎮的高陽龍舟,在新橋水的支流月山河舉行龍舟邀請賽。當日,七龍競渡,龍騰虎躍,四鄉八里,鄉民扶老攜幼前來觀看。五月初五,水口河搭起龍門,彩旗飄揚,舉行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恢復了龍舟競渡以后,由水口區(后改為鎮)主辦的龍舟競渡,牽動著海內外鄉親的思鄉情,人們不遠萬里,返回故鄉睇龍舟。由鎮政府舉辦的龍競競賽,不僅承傳了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以及歷史悠久的龍舟文化,也為當地的招商引資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商機。
新橋水一帶,人們崇拜龍。于是,古老的先民就將船只做成龍形或刻上龍紋在江河里游走,龍舟便應運而生,并形成了獨特的龍舟文化。僅是龍舟的外形,便各有不同,有的可以坐八十多個橈手,有的坐五六十人。龍舟的龍頭龍尾也各有特色,有的龍頭昂首望天,有的目視前方;有的龍頭碩大如斗,有的俊俏雅致。而龍尾也各有特點,有的龍尾不分叉,尾端卷成圓形,外觀俊秀自然;有的龍尾分出三叉,如劍如戟,鄉人稱之為“三叉戟”;有的龍尾不分叉,但尾端似鄉下人稱為“泥迪”(泥魚)的尾巴,故此又被人稱為“泥迪尾”。新橋水一帶的龍舟,人們往往看了龍頭龍尾,便知道是何處的龍舟。千百年來,龍舟文化侵潤了鄉人的骨髓,深入人心。尤其是培養鍛造了人們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集體主義精神。
隨著龍舟文化的廣泛傳播,劃龍舟成為新橋水一帶的熱門盛事。原來擁有龍舟的鄉村,近年來都制作了新龍舟,如西崗龍舟,過去僅是一艘,后來增加了兩艘。其他高陽、月明、喬林、龍灣等鄉村也斥資制作了新龍舟。鄰近的址山鎮麥村過去沒有龍舟,2022年制作了新龍舟,為新橋水一帶龍舟“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