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充分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新時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特征和時代特征。集中體現在人民性是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社會屬性,世界性是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時代屬性,實踐性是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科學性屬性,發展性是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的自然屬性,時代性是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的價值屬性。
其中時代性這一屬性,在欣賞和評價文藝作品時,具有重要意義。正是由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文化形態各異,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在其呈現的形式與具體內容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文化特征與時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是時代造就了文化,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劉三姐”這一人物形象原型來自民間傳說,傳說中的她是一位富有智慧、能歌善舞、歌聲優美的壯族女歌手,是一個善良、正義、敢愛敢恨的人物。劉三姐傳說廣泛流傳于廣西、廣東、貴州、湖南、云南等省(區),在壯、漢、苗、瑤等民族都有流傳。其中,古代嶺南地區特別是兩廣一帶是劉三姐傳說流傳最主要的區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劉三姐”這一人物雖然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特征,20世紀50年代上演的彩調劇《劉三姐》,基于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時代背景,劇中借人物表達的還是階級之間矛盾和對立沖突。而彩調劇《新劉三姐》首演于2019年,最大的特色便是基于當時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為新時代的一個重要議題,在《新劉三姐》中塑造的人物,他們所面臨的是堅守家鄉還是留身異鄉也是符合了新的時代特色和時代主題。
所以,無論是彩調劇《劉三姐》,還是彩調劇《新劉三姐》,它們當中對于人物的塑造都與文化共同體中的時代性相契合,都基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特性展現了特定時代中共同的文化記憶、共同的文化生活、共同的文化精神等。
一、人物形象比較:新舊“劉三姐”的人物形象的不同
(一)彩調劇《劉三姐》中的人物形象
在彩調劇《劉三姐》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分別是正面人物劉三姐和反面人物莫懷仁。劉三姐身為劇中的主角,她勇敢機敏以及敢愛敢恨的特點讓人印象至深。首先,她的唱詞直率犀利體現了她對自由的追求和勇敢的性格。當莫懷仁發出了禁令后,她說:“三姐從小就愛唱歌唱歌就是姐的命。”這里,她雖然和莫懷仁有著身份差距,卻可以不顧對方地主地位的壓制,按照自身的本性向對方進行抗爭,她的勇敢與智慧讓人心生佩服,這也是“劉三姐”這個人物能夠成為時代經典的一個原因。其次,劉三姐在面對愛情的抉擇時也是跟隨本心沒有害怕和畏懼莫懷仁的威逼利誘。在婚戀上,壯族秉承著婚戀自由。盡管莫懷仁費盡心機強行用榮華富貴誘惑劉三姐,但是她依舊不為所動,選擇與自己情投意合的阿牛成婚。最后,20世紀50年代正處于新中國成立十年,階級矛盾的反映在當時具有時代性,而彩調劇《劉三姐》中的莫懷仁正是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展現出了陰險狡猾。劇中,群眾和劉三姐一起對他進行抗爭,先是劉三姐一直用傳統民歌的方式向他吐露出群眾心中的不滿,而后又在與秀才對歌的過程中戰勝了他,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人民群眾戰勝了地主階級人物——莫懷仁,這一設定在當時的背景下是大快人心的。而莫懷仁這種特殊的符號化的人物形象,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對歷史題材的少數民族文藝,毛澤東始終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評價的。1960年10月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看了歌劇《劉三姐》后曾評價說:劉三姐是反壓迫的,是革命的。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人物,被稱為“歌仙”。
所以,彩調劇《劉三姐》中的人物形象,正是基于時代背景,通過彩調劇的表達方式,創作了具有時代性特點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劉三姐”人物形象。馬克思的文化觀強調,文化是根據人的需求,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是為現實需求服務的,并不是人們憑空捏造的,也不是人們盲目創造出來的無用文化,是特定階段的產物。在彩調劇《劉三姐》中,無論是敢于進行階級對抗的劉三姐,還是本身作為地主階級代表的莫懷仁,他們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彩調劇《劉三姐》對人物的把握和塑造與當時人的需求相契合,也是特定階段創造的特定人物形象。
(二)彩調劇《新劉三姐》中的人物形象
彩調劇《新劉三姐》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自治區文旅廳組織策劃,由廣西戲劇院精心創排,是2019年全國現實題材舞臺藝術重點項目,屬于廣西當代文化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彩調劇《新劉三姐》的創立背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彩調劇《新劉三姐》不再像曾經的劇情一樣強調階級矛盾,而是把側重點放到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這一熱點性的話題上。講述了村子里的劉三姐和青年阿朗早就簽訂了娃娃親,并且身為青梅竹馬,全村人認為阿朗應該回村和三姐結婚。但是,沒想到阿朗在大城市發展音樂事業風生水起,成為網紅歌手,回到家鄉后拒絕了與三姐已定的婚事。于是,三姐陷入了輿論的困境和感情的迷茫。這時,村里靠電商致富的老板—莫非,對三姐展開了猛烈的追求。但是,三姐還是心系已經簽訂婚約的阿朗,于是拒絕了莫非猛烈的追求。另一邊,阿朗在大城市的音樂事業發展得并沒有很順利,他被公司坑騙,破產后又回到了家鄉。回到家鄉后,姐美也沒有因為前嫌而拋棄他,她詢問莫非能不能把阿朗招進他的電商公司,莫非也同意了,最后三人一起留在了家鄉,投入鄉村振興的建設當中。彩調劇《新劉三姐》中的人物設定同樣也具有時代性。
首先,是劉三姐身為劇中的主角,她不再是曾經那個站在地主階級對面的人物,不再是帶領鄉親們“打倒”地主莫非那樣的英雄式的人物,而是成了一個普通人。在面臨愛情時,劉三姐也展現了平凡和七情六欲的一面,也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她身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并且,劉三姐在面對自己心上人阿朗的失敗,也選擇了幫助,讓他和自己一起在這個村子里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通過勤勞的雙手推動鄉村的發展。通過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在新時代背景下,英雄式人物不再是主流。而是千千萬萬的大眾,是這些普通人在對社會的發展做著推動性的貢獻。
其次,在彩調劇《新劉三姐》中,莫非不再是那個萬惡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不再是我們需要去反抗打倒的對象。而是變成了今天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電商老板。莫非身為電商老板對家鄉的種蠶養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和阿朗同時追求姐美,但他遭到了姐美的拒絕。但是,莫非沒有因此而選擇和姐美斷聯,而是以寬容的態度和姐美相處,并且幫助阿朗,邀請他和自己一起創業。
所以,莫非這一人物通過他的事業和對待愛情的態度,展現出身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在面臨事業時,對待事業有著崇高的追求,面對愛情時敢于直面自己的內心,并且伸出援手幫助自己的情敵。這都使莫非這個人物在新時代背景下,顯得更豐滿和立體。最后,阿朗的“出走”和“回鄉”,涉及了當代每一個年輕人都會思考的問題,體現了新時代的時代特征,是極其具有時代性的。
綜上所述,彩調劇《新劉三姐》中,主角們都從新的時代背景出發,每一個人物都具有新時代的典型性,但同時通過塑造時代背景下的人物,也都彰顯了最本質的人性的真善美,做到了在彩調劇《劉三姐》基礎之上的繼承與發展。
二、時代性視角下的塑造:與彩調劇《劉三姐》相比《新劉三姐》人物形象的創新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化地位給予了全面的肯定,集中突出了文化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中的關鍵作用,形成了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新文化理論。馬克思的文化觀強調,文化是根據人的需求,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是人們有意識地創造,是為現實需要服務的,并不是人們憑空捏造的,也不是人們盲目創造出來的無用文化,是特定階段的產物。
“劉三姐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歷千年而內涵深厚。根據相關考證,劉三姐故事和廣西其他民間傳說一樣最初在民間流傳,鮮見于書籍,直到清代才有較多的文獻記錄。到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工作者們也按照“新的人民的文藝”理論對劉三姐進行重構。
到了21世紀,階級矛盾已經不像20世紀中葉那樣成為我國主要矛盾,人們對于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所以在彩調劇《新劉三姐》的人物設定上,主創團隊不再把劉三姐這一人物作為剁刀式的英雄人物,而是繼承了《劉三姐》中人物善歌與善良的特征,并賦予了新的時代性格。在彩調劇《新劉三姐》中,對于主人公姐美的塑造,沒有運用宏大的事件,而是以她的愛情為主線,描述她種桑、組建三月歌臺這些小事,來塑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勤勞智慧、靠自己能力為我國鄉村振興事業做著貢獻的普通人形象。可以看出當代的劉三姐形象,是立體和多元的,她批判性地繼承了原有的人物,保留了原有的特質,又融入了新時代女性獨立的特性。包括劇中的莫非,也不再是站在對立面的人物形象,而是身為電商老板,靠自己的能力投資鄉村家鄉。阿朗也是新時代走到城市的青年代表,在大城市受挫后,他面對回到家鄉還是留在大城市奮斗的問題展現出了迷茫和無措,但是好在他是幸運的,姐美和莫非伸出援手,使他回到家鄉又找到了新的方向。綜上所述,“劉三姐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斷保持原有的經典,同時吸收了新的時代精華和內涵,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再次塑造,繼承和發展了原有的文化內涵,也讓“劉三姐文化”迎來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轉換,反映出我國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無限向往。習近平的文化論述、關于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作為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必定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本遵循,始終將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理論的出發點,反映時代賦予的新的需求,時代在變化,人們的需求也在變化,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也自然而然地具有時代性,發源于時代背景又為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服務。
所以,通過彩調劇《劉三姐》和彩調劇《新劉三姐》人物形象的變遷,可以看出彩調劇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賦予彩調人物形象以內涵,體現了當代文化共同體當中強調的時代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文化觀強調,文化是根據人的需求,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是人們有意識地創造,為現實需要服務的,并不是憑空捏造的,也不是人們盲目創造出來的無用文化,是特定階段的產物。所以無論是彩調劇《劉三姐》還是彩調劇《新劉三姐》它們都從塑造具有時代性的人物形象出發,根據時代特征和時代發展注入了特定時代具有的特性。如果說彩調劇《劉三姐》中的人物形象,以階級斗爭為背景,展現了人民群眾打倒地主階級。那么,彩調劇《新劉三姐》則是以21世紀邁入新時代為背景,依托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通過勤勞的人民群眾展現出鄉村振興建設和勤勞致富的精神。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共同體重要論述產生的時代背景是新時代的背景,實踐背景和時代任務的不同,要求文化也要因勢與原有文化存在差異。新時代的新使命呼喚新的思想,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認識國內和國際兩個社會的矛盾與發展任務,認識到目前的發展環境存在顯著的不同,黨的十九大正式宣告我國邁入新時代,因此我們黨提出了符合新時代特征的全新的戰略理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印記。而彩調劇《新劉三姐》便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將經典文化人物形象進行了再次塑造,新時代的“劉三姐”人物形象是新時代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在中國具體實踐的產物,是新時代文化共同體建設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