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縣,坐落于華南地區舉世知名的廣東省東北部。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平遠縣以其獨樹一幟的地域特色,形成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和藝術風情。其中,“龍舞、船燈、落地金錢、落地花鼓”等非遺文化在當地以及廣大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力。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傳統的口頭文學、音樂、節慶,又有表演藝術和手工藝技能等,展現了平遠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風民俗。平遠落地花鼓于2009年03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平遠落地花鼓的起源
(一)地理起源說
廣東省與福建省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尤其是平遠縣與福建省的聯系,為廣東平遠落地花鼓的創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平遠縣地處廣東東北部,這一地理區位為其獨特的民俗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是這種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這里緊鄰福建閩南地區,從而與福建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接壤的地理環境,使得兩處地域的交往十分密切,生活產業及民俗文化自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語言,是作為人類社會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對于文化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平遠方言,以客家話為主,與福建閩南地區多講漢語閩南方言的地區,雖然方言存在差異,但兩地由于長期的交流,使得語言障礙得以突破,進一步促進了兩地文化的互動。平遠縣位于粵、閩、贛三省接合部,這使得它在歷史長河中,更多地與外界接觸,從而接納了包括福建在內的更廣范圍內的文化元素,而這為平遠落地花鼓的產生,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基因。
(二)文化起源說
古代的民間社會中,人們生活在一片水域之中,他們習慣于用船只作為出行的交通工具,生活中的一切如烹飪、洗漱、交際應酬等往往都在船上進行。人們在實踐生活中,形成了一套適應水文環境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源遠流長的船文化。據《平遠縣志》記載,船文化中的主要表現形式便是船燈表演,這是一種民間的表演藝術,融入了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陸地交通的發達,船燈表演的舞臺逐漸由船移向了陸地。一百多年以前,就有仁居鎮的民間藝人將船燈表演從船上移到了陸地上進行,形成了獨立的表演方式,這便是人們習慣稱為“落地”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藝人們根據陸地表演的特點,逐漸發展出了由原來的船燈表演的丑角和旦角,增加到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同表演的新形式。這種演變過程中,包含了人們對于自己生活環境和文化習俗的重新認識和構造,這是人類文化發展中常見的一種模式。由于這種表演形式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利用花鼓作為主要的交流媒介,因此,這種從船上到陸地的表演形式被稱作“落地花鼓”。這種命名方式既明確了其表演形式,也表現了其與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重要工具——花鼓的緊密聯系。
(三)民間傳說起源說
“落地花鼓”的起源并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和發展,更是通俗的歷史講述和公共記憶的具體化。它的起源與乾隆皇帝江南巡游的故事有關,這段歷史傳說在平遠的群眾傳播中廣為流傳并被認知,進而成為藝術創作的素材和靈感源泉。清晚期的中國社會在平穩發展的基礎上,經歷了一系列社會變革和規模宏大的歷史事件。其中,乾隆皇帝的江南巡游無疑是最具歷史記憶力的事件之一。乾隆皇帝在實際統治后期,為了了解民情,多次“南巡”江南。在歷史故事中,乾隆皇帝曾在福建沿海出巡時,遇到大風大浪,幸得一艘漁船的救助才得以生存。船上的漁家祖父和孫女與喬裝出游的皇帝平淡交談,使得他了解到其生活的瑣碎和苦難,尤其是被漁霸所欺壓,無法生活。他深感慈悲,臨別前贈予他們珍貴的夜明珠,并寫下“漁家樂”的匾額及“圣旨”金牌。這一傳奇事跡不僅僅成為平遠人民心中的一部真實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漁家的接納與懷疑,乾隆皇帝的知情與感悟,這一系列歷史事件在藝術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由此,落地花鼓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便是這樣一部生活化、公眾化的歷史的具體再現。它將歷史的長河凝聚在每一次的表演中,成為深入人心的公共記憶。根據這一傳說,當地的文人和藝人創編了《落地花鼓》這個曲目,喚起大眾對于這段歷史記憶的回顧。每當節日或慶典,他們就會通過表演這支節目,借此紀念這段傳奇的歷史,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公眾的共鳴和認同感。
二、平遠落地花鼓的藝術特征及內涵
(一)唱詞
落地花鼓的唱詞承載著眾多的文化元素,它既包括具有民間色彩的歌謠,也涵蓋了古代文人詩詞、哲學箴言等獨特的文化信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歷史內涵。其中體現出的是客家文化的精神圖譜,包括人民的美德、鄉情、風土人情等各種文化特性。例如《十二古人》這首歌,就重現了12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的豐功偉績通過歌曲的形式被載入永恒,教育著每一代人展望遠大、孜孜以求。以簡單直接的語言描述了他們的事跡,使演唱者和聽眾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歷史的悠久,沉醉于那一段又一段的歷史畫卷之中。又如唱詞“衣服食物網上買,講起現在生活真是頂呱呱。”舞臺上一“老者”帶著滑稽的表情,手執斗鑼,跟著節奏佝僂著邁著大步。他身旁的年輕女子穿著好似戲曲中的花旦,手執小鈸,走著婀娜多姿的舞步與一旁拿著小鼓的年輕男子斗嘴。觀眾被這詼諧的舞步和唱詞逗得不時捧腹大笑。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們的生活瑣事、愛情故事、生活疾苦以及希望與夢想,都通過平實而真摯的唱詞穿越了時空,觸動了每一個聽眾的內心。通過唱詞,落地花鼓表達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與歷史記憶,它所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文化,更是一種生活理念和精神寄托。
(二)曲調
平遠落地花鼓的歌曲曲調多彩多調,顯示了極高的藝術韻味。漢調音樂、梆子腔、鳳陽花鼓調、客家山歌等音樂元素的融合使得落地花鼓在音樂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曲調中最為鮮明的特點還是客家山歌的元素,它粗獷豪放、豁達率真,充分體現了客家人民堅韌不屈的性格特點。在聲調上,客家山歌強調自然與豪放,強調拙樸方正,而不刻意矯揉造作。而這種豪放的音樂性也反映在平遠落地花鼓的表演上,表演者大步流星,形態各異,生動活潑,充滿力度。
(三)伴奏
落地花鼓的伴奏樂器,其種類眾多,豐富的搭配為舞臺增添了無窮魅力,使之沸騰、躍動,充滿活力。此種豐富的音色,深厚的音韻,足以感動每一個觀眾的內心,為中國傳統音樂打開了一個獨特的窗口。落地花鼓使用的伴奏樂器以嗩吶、笛子、揚琴、二胡、板胡為主,再加上鑼、鼓、鈸、鐺、七星盤等打擊樂器,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色,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這些樂器在演奏過程中,既能獨立演奏優美的旋律,也能配合唱詞和節奏,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音樂效果。打擊樂,例如擂鼓、鈸鳴、鐺響等,增加了表演的熱情和氛圍,使全場的氣氛更加熱烈。造型豐富多樣的中國樂器,其音色、音韻古樸而美麗,在藝人們的手中施展出各種魅力。落地花鼓作為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伴唱樂器的使用,得天獨厚地融入了豐富的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四)表演形式
落地花鼓獨特的表演形式是其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刻板嚴肅,落地花鼓注重的是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表演者經常會以幽默詼諧的方式,配合唱詞進行一系列動作的演繹,如矮蹲、馬步、大步等。小丑的表演尤其具有特色,他們通過一舉一動,配合滑稽的表情與舉止,將全場的氣氛推向高潮,贏得了歡聲笑語。他們的表演形式十分生動活潑,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足以讓每一位觀眾為之鼓舞,為之歡呼。
三、現代社會中平遠落地花鼓的變化與發展
(一)角色增加
落地花鼓,一個沉浸在人民群眾中的藝術形式,從它的最初階段至今天的繁榮發展,它的角色確實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初期的落地花鼓主要由兩個角色,旦角和丑角進行表演,依托各自特性的投影,共同塑造出一個有趣、生動的舞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藝術欣賞的需求也變得更加豐富,落地花鼓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逐漸從二人表演發展到三人表演,新增加了“生”角。這種演唱形式的變化,直接展現了藝術形式的豐富,以及藝術家們急切尋求創新的愿望,用更多元化的手法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知。角色的添加也是藝術發展中的自我完善過程的反映,這使觀眾能接受到更加豐富的視覺和聽覺體驗,提高了表演的藝術性,同時也加大了觀賞性,這無疑有利于傳承此藝術,吸引更多的人來欣賞并參與其中。
(二)劇本更貼近生活
在現代社會中,平遠落地花鼓的劇本變化在于劇情的選擇,貼近生活,反映時代。早期,落地花鼓的表演內容主要圍繞古老傳統故事和民謠展開,而現代劇本則更注重現代生活中的各種習俗、事件和社會動態。在劇本編排中,編劇通常會結合當地人的生活環境和習慣,從生活中選取鮮活的素材,比如農田勞動、市井生活、鄉村紛爭等內容,通過這些鮮活生動、貼近生活的劇本,將觀眾帶入劇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平遠落地花鼓藝術。其中不乏講起現在生活頂呱呱、今日農家樂哈哈等表現生活中日常瑣事以及農民喜悅生活的劇本,彰顯了現代人的積極人生態度和生活理想。現代劇本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貼近民生,以平民百姓生活為背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觀眾與表演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使觀眾能夠在熟悉的場景和事件中找到歸屬感與共鳴。例如,落地花鼓中的“描繪年貨”一段,就十分直觀地向觀眾展現了過年準備年貨的熱鬧與喜慶場景。劇本的展現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加入了更多現代元素,既保留了落地花鼓的原始精神,又加入了新的創新元素,創造出新的藝術效果。例如,采用更生動的語言表達、更吸引人的劇情設計和更具表現力的表演技藝,以此吸引更多的觀眾。
(三)表演形式的變化
除了上述角色和劇本的變化之外,現代社會中平遠落地花鼓的其他變化也很顯著。比如在音樂方面,現代落地花鼓多采取錄制背景樂的方式,而不再要求現場伴奏,這無疑降低了演出的難度,加強了演出效果。同時,在舞步、造型、布景、照明等方面,都進行了技術性的改造和創新。比如在表演形式上,以前的單一表演形式,已經變成了三組九人的多人表演形式,在增強了舞臺效果的同時,也使得表演形式更加豐富。這些變化,都從細節上體現了平遠落地花鼓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這門獨特的藝術,有助于平遠落地花鼓的傳承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這份文化瑰寶。
四、結語與展望
平遠落地花鼓是廣東平遠特有的一種表演藝術,它作為客家藝術的典范被譽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落地花鼓的表演風格和肇慶背砵魚的口碑遠播全國,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對豐富我國民族藝術及推動贊美大生活的形成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不斷思考將傳統藝術推向年輕觀眾以及適應現代審美的問題。可以讓青少年理解并熱愛傳統藝術,納入教育系統,盡早向他們傳播這種精彩的藝術文化遺產,灌輸文化根基,使他們能夠理解和欣賞落地花鼓這樣的傳統藝術。其次適應現代審美標準,平遠落地花鼓需持續創新,了解如今群眾的現代審美要求,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相融合,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注意。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不能忘記落地花鼓的根本——人民性和地方性。只有這樣平遠落地花鼓才能在未來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和生命力,永不消失。
(作者單位:廣州市藝術學校。本文系2023年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科研課題“中職院校音樂深度教學的教材嶺南瀕危民間音樂二次開發資料收集整理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dj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