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一種以演員的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每位專業的戲曲演員在學藝初期都會進行“四功五法”的訓練,“四功”是指“唱、念、做、打”等基本功,“五法”即“手、眼、身、法、步”五種戲曲表演技法。戲曲程式化在人物描繪塑造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在表演過程中通過對技法的合理運用,表現出人物的特色。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在《演員藝術的基礎》中說道:“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可見“四功五法”是戲曲藝術中的靈魂。戲曲表演是“戲不離技,技不離戲”的,這一點我在塑造《孟麗君·游上林》一折中孟麗君這一人物時深有體會。
熟悉越劇王派的觀眾都知道,王文娟老師是個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演員,她既是弱柳扶風的林黛玉,也是機靈聰慧的鯉魚精,也是俏皮可愛的蔡蘭英,也是忠義感天、氣度恢宏的孟麗君……作為一名戲曲演員,如何將所學的戲曲技巧與情感相融合來塑造不同的人物,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孟麗君》可以說是越劇王派代表劇目之一了。劇中有很多經典名段深受人們的喜愛,廣為傳唱,如班師回朝、書房探病、游上林、內宮晉見等。其中我覺得最精彩的就是《游上林》一折戲,該折戲講的是風流皇帝察覺出孟麗君可能是女兒身,心生愛慕,假借商議國事為由,邀請孟麗君同游上林苑,其間百般試探挑逗,孟麗君處處留神,巧妙周旋,機智應對。孟麗君這個角色與祝英臺、蔡蘭英不同,雖然在故事里她們都是女扮男裝,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勇敢追求自由與愛情的獨立女性角色,但由于身處的時代故事背景不同,祝英臺跟蔡蘭英時常還會流露出一些自身的女兒態,而孟麗君作為一朝的丞相,她除了足智多謀、蕙質蘭心外還要有堅硬陽剛的一面,不然很難在朝堂立足三年而未被識破,所以她的人物刻畫具有一定的難度。
《游上林》一折戲表面上看似輕松愉悅,實則不然,兩人因心境、地位、目的的不同,使得這場游園別有一番看點,全折戲主要由游園觀景、吟詩挑逗、壓鞭試探、揮柳露真、上橋驚馬、龍池辨男女等幾個片段構成。“亦生亦旦”是我對孟麗君這個角色的定位,除了在服裝造型上塑造她女扮男裝的形象外,還要從聲音、臺步、身段上去下功夫。因此在塑造孟麗君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在視頻里模仿學習老藝術家們的舞臺表演的同時,還學習了一些小生的身段與臺步,并結合自身條件來調整和表演出自己對這個人物的詮釋。由于我身形較小,所以會相對放大形體動作,挺直腰桿,放大臺步。在這折戲里孟麗君的內心情緒變化是很微妙和多樣的,我們要通過眼神、動作、表情等傳遞給觀眾,如開場亮相后,孟麗君稍稍滯后在皇帝后方,先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然后環顧四周環境,邊走邊唱,上下緩慢揮動馬鞭并配合臺步,以表示馬在緩步向前,“君臣上馬緩緩行,一路心中暗沉吟,假言入宮議朝政,原來邀伴游上林。”雖在觀賞美景,但內心一直在揣測皇帝此番為何要騙自己來游上林苑,然后用袖子半擋自己,對觀眾說:“看萬歲定然別有意,我該留神處且留神。”明知宴無好宴,但決不能得罪了皇帝,還得從容應對,唱完轉身面對皇帝時又回到她得體大氣的丞相形象,繼續游園。皇帝:“上林三春好風光,君悅臣歡共玩賞。”這時皇帝用馬鞭挑逗了下孟麗君,該情境設定就運用了一個踉蹌步來體現孟麗君雖不擅馬術,但馬上平復驚嚇,眼神一轉恢復到游玩觀賞的狀態,靠眼神傳遞給觀眾面前的景觀,瓊樓飛閣,畫棟雕梁。皇帝:“你看那鴻雁飛過聲聲鳴,卿可知此鳥乃是恩愛禽?”這時候皇帝是話中有話,一把抓住了孟麗君的手腕,以孟麗君的聰明才智,她當然也捕捉到了這個信號,一面要提防皇帝的主動跟暗示,一面又不能得罪了皇帝,于是她借鳥來告訴皇帝君臣之間的禮儀分寸,孟麗君:“臣只聞此鳥識禮儀,你看它該后不前排字形”,這時的眼睛雖然是看著鳥的方向,但是又得帶著皇帝,此處眼神的運用跟情緒自然切換是很微妙、迅速的。
騎馬上橋可以說是整折戲里觀眾最喜聞樂見的片段了,為了體現孟麗君的女性本色——不善于騎馬,運用了大量的身段程式表演,如馬鞭的運用、圓場、翻身、跨步、射燕、踏步、搓步等。右手持馬鞭,使馬鞭呈豎起狀態,左手做拉韁的動作,寓意拉著馬,準備上橋前的三個跨步要非常小心,刻畫出孟麗君此時內心是很害怕的,然后馬鞭搭上膀子,表示騎在了馬上,三個馬腿要非常穩而緩慢,正當她感覺可以平穩騎馬過橋的時候,馬受到了來自皇帝制造的驚嚇,運用了一個射燕來表示差點從馬上掉下來的情景,配合鑼鼓點雙手抱鞭身向后仰,緊接著一串搓步讓觀眾想象到馬失前蹄,孟麗君驚急拉韁的這么一個驚險情景。馬鞭舉起快速揮動再配合快圓場則表示馬在飛快奔馳的狀態,馬鞭頭朝下垂直,左右腿各跨一下,雙手繞馬韁意為下馬。所以騎馬上橋這段表演看的就是演員基本功的扎實程度,以及手眼身法步與人物情緒相結合的合理分配運用,非常看演員的協調性和情緒轉換。
在聲音塑造上,我較多地運用了胸腔共鳴來增加自己的陽剛之氣,咬字噴口上多用點力,盡可能地改變原本較細的音色,讓聲音聽著厚一點更貼近孟麗君當時女扮男裝的丞相身份。劇中與皇帝對詩一段念白情緒是層層遞進的,皇帝:“花朵萬枝躍日涌,柳絲千縷細搖風。今日上林春色好,人面桃花相映紅。”孟麗君:“花開花謝園中景,云去云來嶺上峰。園中紅葉俱飄落,嶺上青松色更濃!”為了體現孟麗君的才思敏捷,也讓觀眾清晰地聽到這段詩句,我對這幾句念白的語氣、情緒、節奏等進行了反復的練習,力求字字在聲音律法之中。唱腔方面不僅要有情緒的傳遞,還要練氣息的控制,尤其是騎馬上橋后的幾段唱,因為做了一系列的身段程式表演,氣息就很容易上浮,剛開始的時候我根本調整不過來多余的氣來唱唱腔,非常苦惱,針對這一點,我開始邊跑圓場邊唱,平時散步爬樓梯的時候也唱,盡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
孟麗君這一角色對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一定的要求,是傳統戲曲舞臺上“四功五法”的綜合體現,通過對孟麗君這個角色的塑造,我知道了“四功五法”賦予了戲曲藝術的生命力,戲曲程式雖復雜,但是也萬變不離其宗。在戲曲舞臺上,我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指有指法、以鞭當馬、以槳為船……怎么將這些虛擬表演準確而美觀地傳達給觀眾,除去演員對人物的理解把控外,主要就是看演員掌握的功法和在特定情節下對程式的合理運用。戲曲演員對技術的運用并不是賣弄技巧,而是創造形形色色鮮明人物的有力手段。形體與臺步的統一、念白與動作的結合、技術與感覺的并重都是需要演員在臺下不斷訓練、摸索的學問。
前輩藝術家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藝術瑰寶,我們更應學習和傳承好這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在原汁原味繼承的同時我們也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來學習和思考,學會揚長避短、融會貫通。孟麗君這一角色的塑造不僅鍛煉了我的舞臺表演技藝,她果敢剛烈、自信自強的精神更堅定了我學習傳承戲曲文化的信念,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我將始終追尋著孟麗君的那份堅韌和勇敢,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