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編導與其他舞臺戲劇藝術類別的編導一樣,在著手創作劇目的第一階段,以及貫穿于整個創作全程中,都經歷著“主體意識”和“個體意識”的先后切換與融合演變。
當編導接受一個劇本或一個劇目后,他首先應當服從和適應這部劇所賦予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涵蓋多方面,比如:出品方和制作方所要求的劇目主題思想、立意、宣傳導向、藝術方向,以及廣大觀眾對舞臺藝術的審美需求、價值取向等。結合當下互聯網和多媒體的融匯、視頻平臺的加持之類的綜合因素,更需要編導的“主體意識”與現實生活、演出市場、公眾傳播相貼近、相契合、相加持。
編導的“主體意識”是從理論學習和工作實戰中領悟和磨煉而成的。“主體意識”是先導,是先機,只有在開頭強化“意識”,把準“主體”,才能做到各項藝術創作工作推進后的主題鮮明、方向明確、立場堅定、藝術過硬。
所謂“文學即人學”,說的正是包括戲劇和其他舞臺藝術在內的一切藝術形式,都把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當作主要的表現對象,把人的生存方式、內心世界等,看作藝術家凝神貫注的中心。
戲劇編導是處于戲劇整合中的核心人物,更要注重“主體意識”在創作中的作用和意義。這就需要編導在創作中找到“人”的恰當位置和價值,并在他們身上傾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獨特感受,深層思考,使作品中的人物和角色更加富于感情,展現人物心理、意志和欲望,成為充滿人性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重要對象。
在“主體意識”漸漸明確和堅定之后,編導的“個體意識”要不失時機地參與其中,在“主體意識”引領下,盡力馳騁發揮自己的真知灼見,創作才情,而且巧妙找準切入點和契合點,融入“主體意識”創作之中,不偏離,不越界,不平庸,不被動。
這也是我歷經編創和導演了幾部原創話劇之后的由衷心得。正是因為當初有了明確的“主體意識”,我才會跟隨和矯正自己的“初心”,從而使得作品的整體把握更加精準。
戲劇家徐曉鐘先生說過:導演構思的起點應該是導演對于這個演出的解釋和立意。而我認為:導演確定未來演出的現實意義和最高任務,應該是解釋和立意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戲劇二度創作的動力,也是導演構思的起點。
當我有機會參與到親子兒童話劇《不要叫我第一名》后,后來又著手編劇、導演了一部原創親子音樂話劇《最棒的音樂會》。在參與創作原創話劇《就是個演話劇的》之后,我更深切體會到“主體意識”和“個體意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創作樂趣、創作激情和創作成就,體會到創作初期,創作者內心像是有一個神秘的“心魔”在召喚,讓人躍躍欲試。其實,這就是自身“個體意識”在強烈地推動著自己,去彰顯個性化的伸展和突圍。而體現心靈的真實性,又是話劇藝術的重點所在,價值所在。
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就說過:“沒有哪一個劇本是沒有思想的,如果為著表達一種思想,或者為著表達某種教育目的,而在劇本里講長篇大套的道理,那一定不是好劇本。”所謂心靈的真實,相比較于現實,更像是一種靈魂的真實狀態,在構思過程中,就會讓創作者充滿了豐富的思想和畫面。其中既包括總體風格,也包括藝術特色、使用舞臺的原則等。“個體意識”的融入與發揮,正是創作者調整和把控劇本藝術方向和價值取向的一條必經途徑。
在掌握好演員和角色的關系、演員與觀眾的關系、觀眾與角色的關系之后,編導只需在創作構思中找到一個“演出的形象種子”,抓住舞臺戲劇藝術中“載道”和“言志”的話語權,把控好藝術與現實之間的張力和可持續力,在自主的規定情境中,設計無數個“寓意性橋段”和“插入性動作”。讓那一顆顆“形象的種子”在劇里劇外發芽,生長,開花,成熟。而編導還要為它提供合適的土壤和養料,加以灌溉。如此,“個體意識”才能有效落地和實現。
編導的“個體意識”,也正是通過“主體意識”的先入為主,才得以實現和呈現的。如同這顆“演出的形象的種子”,它正是未來演出形象化的思想立意,它是一個被形象化了的哲理,它能給予創作者們創造形象的暗示和啟示,又能用這個形象化的哲理,去推演、激活“主體意識”的創作動能,它還是概括全劇思想立意的象征性形象。它還涵蓋了有效調度和處理全劇總體原則、演出的體裁感、寫意和寫實的美學標準。
有了這一顆顆“形象種子”,全劇的節奏、氣氛、情調、色彩都會在編導“個體意識”的可控范圍之中,不僅幫助演員獲得了自信而優越的自我感覺,也使得我個人因為之前創作的這幾部劇,逐步通過實踐和體驗,實現了編導的核心創作能力的提高,即把具體項目舞臺化、視覺化、劇場化、市場化、大眾化的能力。
這也正是我從我的恩師、著名導演李伯男與江蘇省話劇院合作的幾部劇中,學習和領悟得來的“門道”和“淺談”。
正是那一顆顆“戲劇形象種子”的啟示,讓我領悟到導演必須學會在時間和空間概念上運用技術手法,學會在“個體意識”的個性彰顯上,去敘述流暢的故事,去大道至簡地展開各種戲劇暢想,展示戲劇空間設計的絕活,找到符合情節發展和人物流動的環境要素,最終學會以自己獨到的戲劇語言和導演風格,去駕馭多領域、多題材、多方位、多功能、多主題的戲劇作品。
編導的想象力、表達力和表現力,是作為他完成“二度創作”所必有的綜合能力,也是他“個體意識”的必要體現。
在編創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彰顯編導自身“個體意識”中的個性特征和審美手段。同時還要兼顧尊重參演演員們的“個體意識”,調動和吸取他們在主動發揮各自“個體意識”時,所釋放出的“精華”“亮點”部分,然后,結合自己“個性意識”中的華彩手法,去融合演員在表演美學方面展現出的“體現派”和“表現派”,使其達到相對的統一與和諧。
要完成戲劇導演的全部價值呈現,必須服從于“主體意識”的基調和共性,這也是一個戲劇編導必須身體力行、必須去不懈求索的正確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話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