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旋鼓這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傳統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民間傳說,武山旋鼓起源于“牧童趕狼”的故事。在很久之前,武山一帶有一位牧童長年累月放牧于荒山野嶺中,因山林中常有野獸狼群襲擊,他用被狼吞食的所剩的羊皮制成羊皮鼓,每每在遇到惡狼等野獸,他便點燃篝火,敲起鼓,圍圈作舞防止狼群和野獸的襲擊。
這一民間傳說反映出該地區的歷史實貌:武山地處西秦嶺,歷史上屬于秦州地界。該地區森林茂密、草原遼闊、水源充足,祖先以狩獵畜牧業生活為主,由于需要不斷與野獸搏斗以維護家園和生存,他們逐漸意識到了聲音和火的作用,并在制造工具的基礎上發明了羊皮鼓來驅趕野獸,于是有了“旋鼓起舞”的習俗,經過歷史的沉淀、流傳,逐漸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武山旋鼓。
一、甘肅武山民間祭禮旋鼓舞的文化特征
每逢端午節前后,在甘肅天水市武山地區就會舉行一種民俗活動表演——旋鼓舞。旋鼓在武山當地又稱羊皮鼓、扇鼓。武山旋鼓舞其舞蹈的命名是由旋鼓舞表演者所使用的表演道具——扇形單面羊皮鼓,舞者敲打并旋轉扇形羊皮鼓,以曲線路線行進而來。趙逵夫先生曾在《汾陰扇鼓儺戲的形成時代與文化蘊蓄》一文中考證: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漢魏鼙(或作鞞)鼓而來。而形狀造型相似的羊皮鼓在甘肅許多地方皆有流傳,如甘肅隴南、定西渭源縣、天水秦安縣等等。
武山旋鼓舞,雖然在甘肅天水地區民間俗稱“扇鼓舞”或“羊皮鼓舞”,但“羊皮鼓”與“旋鼓”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羊皮鼓”是指用羊皮制作而成的鼓,任何使用羊皮鼓的舞蹈皆可取名羊皮鼓舞;而“旋鼓”則是特指舞者使用羊皮鼓,并配合相應的舞蹈套路、身體姿態造型,以“S”形或“蛇”形為基礎路線,旋轉并擊打羊皮鼓而形成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名為“旋鼓舞”。
最初表演武山旋鼓舞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祭祀神祇、迎神賽社、禳災祈福、豐收慶典等民俗宗教儀式活動,人們將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愿望通過敲擊“旋鼓”與天神交流溝通,希望獲得神靈的保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物阜民豐,2008年6月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二、甘肅武山民間祭禮旋鼓舞創作傳承分析
(一)舞蹈的音樂
X——擊鼓發出“咚”的聲響;
O——晃鼓,使鼓柄處的九連環相互碰撞,發出“嚓”的聲響,主要節奏如下:
武山旋鼓舞在表演過程中所有鼓點節奏皆是勻速但鏗鏘有力,鼓手步伐沉穩堅定、舞姿矯健,渾厚的旋鼓聲伴隨著清脆的銅環碰撞聲,營造出古代旋鼓舞在宗教祭祀時的神圣性以及儀式感。
(二)舞蹈的服裝、道具
武山自古以來就屬于少數民族雜居區域,氐族、羌族以及西戎等民族都在此生活過,今日武山旋鼓舞的服飾依然留存有古羌族遺風,服裝配色頗具民族風情,服裝配圖以黑紅色顏色為主。
旋鼓是一種單面打擊樂器,外形如一面薄薄的大葵扇,羊皮鼓以木條或扁鐵制作成扇鼓的框圈,蒙上精制的羊皮鼓面。因表演者身形的不同,既有成年的青壯年,也有兒童,以及力量較弱的女性,因此所制作使用的扇鼓大小重量也不盡相同,因此旋鼓的制作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成年人所使用的扇鼓扇面直徑約為45cm~55cm之間;而兒童所使用的扇鼓,扇面直徑一般在30cm左右,在重量上更為輕便小巧。扇鼓鼓面厚度均僅有1mm,鼓面薄如蟬翼,但韌性十足,敲打鼓面時聲音洪亮、振奮人心。
(三)舞蹈的動作以及調度隊形特點
1.舞蹈動作
武山旋鼓舞根據不同的鼓點節奏展示不同的舞姿和造型,基本舞步為進行式而富于變化的圓舞場。時層層圍攏,如百花盛開;忽縱橫穿插,歡奔如織;隨鼓點節奏,時分進合。傳統套路有“蛇退皮”“二龍戲珠”“白馬分鬃”“九折十八式”“太子游四門”“獅子滾繡球”等軍事陣式,搖環狂舞,節奏歡快。旋鼓舞表演基本動作包括縱跳、橫跨、馬步、仆步、踮步、跑跳步,上、下、左、右擊鼓,轉身擊鼓,亮鼓面,轉鼓,翻鼓,搖鼓槌等。
2.舞蹈隊形調度
“旋鼓舞”則是使用了羊皮鼓以及其他道具的基礎上,配以音樂、動作的一種民間舞蹈。“旋”在此時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表演“旋鼓舞”時,舞者身體不斷地旋轉,翻騰以及演員手中所持的羊皮鼓來回翻轉;二是在表演“旋鼓舞”的過程中,整體表演隊伍進行轉圈、回旋等多種圓形或S形路線。旋鼓舞隊在進行表演前通常演員分列于舞臺或表演場地兩側,或因場地原因也可以從一側集體上場,進行繞場,在旋鼓舞的表演中有許多程式性的舞蹈調度,也稱為陣法,取自古代軍事戰術陣法,是因為武山在地理位置上作為軍事要道,歷來戰爭不斷,武山旋鼓舞軍事起源論暗暗相合。以下為舞蹈中常見的調度。
(1)繞場:“繞場”顧名思義,意為旋鼓舞表演者逐步進場,高舉旋鼓繞表演場地行走,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繞圓,邊走邊敲擊旋鼓,以鼓聲吸引周圍游客等前來觀看演出(圖1)
(2)“一字長蛇陣”:鼓隊隊員在主指揮的引導下,呈一支隊伍,進行“S型”或曲線行駛;“一字長蛇陣”本是古代戰爭時期兩軍對陣時所采用戰術的一種名稱,而在旋鼓舞表演中使用此名稱以及陣法恰好與旋鼓舞起源于軍事的說法不謀而合。
(3)“白馬分鬃”:旋鼓舞隊員以一支隊伍向前行進,隊伍行進至過半場以后,隊員左右依次分開,分別繞圓表演。
(4)“二龍戲珠”:“二龍戲珠”與“白馬分鬃”隊形變化類似,不同點在于“二龍戲珠”一開始便是兩支隊伍,后兩支隊伍分別繞圓進行表演(圖2)
(5)“十字梅花”:旋鼓舞隊在行進表演中逐漸分為四組,分別在表演場地的四角表演,或繞圓表演或聚攏再擴散,此時俯瞰整場,旋鼓舞隊猶如梅花盛放,因此得名“十字梅花”。(圖3)
(6)“太子走四門”:“太子走四門”結合了“一字長蛇”與“十字梅花”兩種隊形,由一支隊伍行進至四角之時繞圓表演,然后繼續向下一個點行進,因此取名“太子走四門”。
武山旋鼓舞表演過程中或走、或跑、或跳得磅礴奔放的表演氣勢與變化莫測的表演隊形相結合,好似千軍萬馬,振奮人心。其這種旋鼓舞獨有的動作調度特點及獨特氣勢流傳至今。
三、甘肅武山民間祭禮旋鼓舞傳承創新分析
(一)創鼓樂之新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在旋鼓舞創編中可以增加當地的特色音樂元素。例如,以甘肅武山秧歌引子的旋律或其他甘肅民歌的旋律融入其中,如《青溜溜青》《阿哥的白牡丹》《尕馬兒拉回來》等,同時融入鼓舞原有的鼓點元素,體現出甘肅武山民間祭禮旋鼓舞的民俗性和創新性。
(二)精技羊皮鼓具需傳承
隨著老一輩師父相繼離世,旋鼓舞的道具制作技藝正在逐漸消失。由于它們的制作技巧之煩瑣精湛,現今幾乎無人能夠勝任??赏ㄟ^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儺舞道具的重構力度,從而集合相關文獻和歷史資料,將羊皮鼓道具重現,在制作過程中我們可采用現代化的掃描及數碼技術,高科技的復制及設計方法,并邀請老一輩的傳承人對重構的羊皮鼓道具進行指正,去培養一批專業的道具制作傳承人,為甘肅民間祭禮旋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保障。
(三)旋鼓舞應與時俱進
旋鼓舞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編創,要在保留舞蹈的原生狀態的獨特韻味以及原有的表演程式的前提下進行出新,使得旋鼓舞更好地發揮自己價值,有利于更好地傳承。
在舞蹈內容上,可以賦予旋鼓舞一定的故事,用當地傳統故事、民間傳說、先進人物的事跡進行編創成不同的舞蹈形式,更好地反映當地人的性格、民俗、風情、生活。
在舞蹈形式上,在旋鼓舞的調度編創中可將以往的節奏進行一個打亂重組,將原有的調度變換進行節奏出新,使之更符合于現代人的審美觀。在動作上可將單一元素拆開重構找到更好的動作來宣示情感,將舞蹈動作更加藝術化,增加技巧難度,從而使甘肅武山民間祭禮旋鼓舞更具舞臺性和觀賞性。
(四)擴旋鼓舞之傳播途徑
旋谷物作為非遺文化遺產,要考慮如何讓非遺舞蹈“羊皮鼓”更好地走出去。這是我們基層文藝工作者應該履行的職責與使命,我們不僅要依靠政府的宣傳,也可以運用以下途徑:
1.搭建網絡平臺
我們可通過不同的宣傳方式,包括講解、舞蹈表演、線上小劇場、動畫和App等技術手段,讓這一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為此,我們需要整合營銷策略,開發新的推廣渠道,積極尋求媒體合作,并搭建有效的線上線下聯動傳播機制,以提高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走進校園,融入藝術教育
首先,讓甘肅民間舞蹈“武山旋鼓舞”走進中小學校園文化。我們可以前往灘歌等地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旋鼓舞”的習俗,同文化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三海等走訪交流,探究其元素和文化內涵,設計相應的非遺舞蹈教材,為青少年校外教育提供優質的民族舞蹈教學資源,實現美育教化。
四、結語
甘肅的“武山旋鼓舞”是中國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其獨特的地方色彩和優美的藝術風格著稱。長久以來,它一直在不斷地磨礪和發展中,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甘肅民間舞蹈“武山旋鼓舞”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保護和發揚傳統的民間舞蹈,以及繼承和發揚其優秀的精神品質,這已經不再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本文分析了甘肅民間舞蹈“武山旋鼓舞”的現狀,并總結了其舞蹈發展的規律,同時探討了它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內涵和價值。
(作者單位:新疆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