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豫北地區農村,是要過農歷“六月初一”這個節令的。雖然這個節令帶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在老家人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重要。
我國傳統習慣認為,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開始,也稱大年。到了六月初一,一年的時間就過了一半,因此亦稱這天為小年、半年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麥面,不是炸新麥面馃子(即油條),就是蒸新麥面饅頭或包新麥面餃子,以示慶賀。同時,在家中神像前擺上一些供品,燒上香箔,祭拜天地,感恩保佑,以求下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小時候,六月初一這天,我家和街坊鄰居都是炸新麥面馃子,改善生活,而不包餃子。包餃子比較費事,大家都不選擇這種食譜。當時生產隊分配的小麥、花生油不多,為了節省麥面和花生油,村里都是五家、六家不等,共同拿出等量面油,一起炸馃子,爾后再平均分配。那天,整個村莊上空彌漫的都是炸馃子的濃郁香味。
我家炸馃子,多是與前后兩院的大娘、嬸子、嫂子等一起炸,地點選擇在二大娘家后院的大棗樹下。這棵棗樹直徑約40公分,枝椏縱橫,濃蔭匝地,場地比較寬綽,適合和面、燒火、炸馃子。每次炸馃子,我都是和本家的幾個小兄弟在二大娘家周邊玩耍,時不時地爬在墻頭上,看一眼炸的進展如何。那一批批炸出來的馃子油光發亮,整齊地排列在簸籮中,常常引得我們垂涎欲滴。
村里規矩多,炸完馃子后,都要盛上馃子、上籃子串親戚,婦女則回娘家,謂曰:“麥子上了場,閨女去瞧娘。”在加強親情聯系的同時,與親友共享豐收的喜悅。
我國是農耕文明古國,根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驗,六月初一這天宜雨不宜晴,民間有“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之說。農歷五月正是小麥收割的大忙季節,以前沒有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子全靠鐮刀和馬車運輸進麥場,整個麥收過程將近一個月。此間,鄉親們最怕遇到陰雨天。而農歷六月麥子已顆粒歸倉,玉米、谷子、高粱等農作物進入生長期,急需雨水澆灌。六月初一下雨,預示著后面的日子雨水不少,秋季豐收基本已成定局。
按照季節劃分,六月初一過后就是小暑、大暑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個時候正值三伏天,陽光刺眼,高溫多雨,空氣濕熱,為一年中最不舒服的日子。
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小暑時節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意思是說到了小暑,室外刮的風都是溫熱風,蟋蟀因天氣炎熱均跑到陰涼的庭院或屋角的石縫避暑,蒼鷹也隨著地溫升高飛往高空尋找涼風。《詩經·七月》把蟋蟀的活動規律記錄得更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古代描寫小暑的詩詞很多,如唐代獨孤及“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宋代晁補之“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金代龐鑄“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等等。特別是白居易“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即身涼”的詩句,極富哲理,他告誡人們:心閑身涼,寧靜致遠,即使暑氣逼人,如同清風徐來,讓人回味不盡。
大暑則是另一種景象,炎炎夏日,驕陽似火,烈日當空,酷暑逼人,空氣悶熱,熱浪襲人,大汗淋漓等等,這些火辣辣的詞語,都描寫了大暑的熾熱。當時農村窮,家里沒有風扇空調,避暑全靠樹蔭和陰涼地。特別是晚上,男女老少都會拿上一張草苫,到自家房頂、街道風口處或村外寨墻上乘涼,天南地北地閑扯,睡到三更半夜,有的甚至睡到天亮。
六月里苦的是鄉親,“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才能種白菜”,莊稼需要在烈日下打理,越是天熱無風的時候,越要鋤草、噴藥,那種辛苦是城里人難以體會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用簡潔粗疏的筆調,勾畫了一幅農民不避烈日、揮汗如雨鋤地的場景,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和敬重。“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萬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熱。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結。田水沸如湯,背汗濕如潑。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宋代戴復古通過描寫盛夏的炎熱,更反映了農民耕種的艱辛。
六月里總有講不完的故事。利民是從我們村參軍入伍的,部隊駐地在內蒙古。我上初一那年,他已經在部隊服役三年了。他弟兄三個,因家庭條件不好,兩個哥哥一直未娶媳婦。利民在部隊學的是通信專業,軍事素質很好,入伍第二年就當了班長。那年四月,媒婆給他介紹了一個叫宋玉蓮的對象。宋玉蓮是附近村的,二十三歲,瘦高個,瓜子臉,大眼睛,長得非常俊俏。她高中畢業后,來到我們公社中學教書。公社中學就坐落在我們村西地,村里很多人都認識她。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兵的同志地位很高,受到很多人熱崇,漂亮姑娘找對象,基本上都是找當兵的。宋玉蓮也不例外,別人給她介紹了幾個對象都沒成,直到媒婆給她介紹利民,她才來了激情。因部隊駐地遙遠,利民又不到探家時間,雙方就互寄了一張照片,開始了書信交往,并約定六月初一探家回來見面。可誰想,見面后,宋玉蓮不愿意了:一是感到利民的形象沒有照片上帥氣,不是干部;二是在公社工作的舅舅又為她在縣城找了一份工作。利民的伙伴三喜看不下去,便寫了兩句順口溜:“宋玉蓮宋玉蓮,和利民搞對象鬧著玩!”并讓同村的四五個孩子背會,連續幾天到中學門口,見到宋玉蓮就使勁吆喝,以喚醒她與利民重新交往。只可惜,他倆最終也沒有走到一塊。第二年,利民靠著自己過硬的軍政素質被破格提干。
六月初一,鑄就了整個夏日熱烈的風情,開啟了向流金溢彩進軍的征程。它總是給人一種由翠綠走向墨綠的美麗夢境,給人一種豐滿而又灑脫的青春感覺。看一眼裊裊飄升的炊煙,陶醉在童年的回憶里;聽一次優美洪亮的蟬鳴,陶醉在音樂的演奏里;走一回泥濘芳香的小路,陶醉在如織的雨簾里;撫一下茁壯成長的莊稼,陶醉在如詩的色彩里……六月初一后的好日子還長著呢!
八月十五
我國古代歷法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劃分為孟月、仲月、季月三個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這個月也叫仲秋,而八月十五恰恰處在八月的中間,故這天亦稱中秋節。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風俗習慣,而且流傳至今,歷久彌新。據史書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魏晉時也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到了唐朝,中秋節被列為固定節日,北宋時期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并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春節齊名。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
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很多,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但小時候聽得最多的還是嫦娥奔月。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地里寸草不生,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侖山頂,一口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遇到在此經過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感念后羿功勞,便給了他一包吃后即能升天成仙的長生藥。后羿舍不得撇下愛妻嫦娥,便讓她把長生藥珍藏起來。不料,嫦娥藏藥時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發現。八月十五這天,后羿帶眾徒外出狩獵,蓬蒙謊稱自己生病,沒有隨后羿去狩獵,而是強闖內室,威逼嫦娥交出長生藥。嫦娥為了不讓蓬蒙搶走長生藥,情急之下,一口把藥吞到了肚里。頓時,嫦娥飄離地面、飛向天空。因嫦娥牽掛后羿,便飛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傍晚,后羿回到家聽到此事,怒殺蓬蒙,但蓬蒙早已逃之夭夭。后羿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長空,不停地呼喚妻子的名字。這時他驚異地發現,這晚的月亮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月亮里有個身影很像嫦娥。后裔非常思念嫦娥,每年這天晚上,都要在院中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遙寄相思。后來,人們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祈求嫦娥保佑平安,并漸漸演變成了節日。
中秋節總是與月亮相聯。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禮記》中“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現在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場所。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望著一輪皓月,不禁使人思緒萬千、感慨萬端。歷代文人墨客,也常以詩詞寄月。在這些優美的詩詞中,有的描寫閑情逸致,有的抒發哀怨惆悵,有的感懷時光流失,有的傾訴相思纏綿,有的表達對團圓的企盼。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都是詠月經典。特別是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寫月絕唱。在唐詩宋詞中賞月,頓感情真意切、暖流奔涌。
八月十五,正是老家秋收的大忙季節,村里村外飄蕩的都是濃郁的莊稼味道和泥土芳香。即使地里農活再忙,鄉親們也要隆重過好這一節日。
這天,村里人有兩件事情要做。一是吃月餅。童年時代農村窮,村里幾乎沒有人去供銷社買月餅吃,都是自己家蒸上一鍋面月餅代替供銷社賣的“洋月餅”。面月餅是用小麥面做的,面發酵后揉成一塊塊小面團,然后在小面團中間放上一勺紅糖或白糖,揉好后放在特制的月餅模具中按壓。按壓好后,從模具中倒出,放在案板上,最后統一入鍋蒸熟。八月十五當天吃后,第二天還要帶上月餅串親戚。“洋月餅”制作工藝復雜,由紅糖、豆沙、花生仁、芝麻等為餡料烘烤而成。雖說面月餅比不上“洋月餅”美觀好吃,但同樣濃聚了真摯的親情和友愛,直白而不虛假,自然而不忸怩。
另一件事是拜月。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月亮是溫柔和光明的象征,能給人帶來幸福快樂。八月十五晚上吃過餃子后,家家戶戶都要在院中擺上桌子,在上面放上香爐和月餅、蘋果、桃等供品,一邊燒香供月,一邊不停地祈禱,祈求月亮婆婆保佑全家團團圓圓、幸福安康,直到月亮高高升起,才將供品撤下。拜完月后,街坊鄰居則像往常一樣,三五成群聚集在胡同口或大街上,一邊天南地北講述著聽到的新聞舊事,一邊熱烈地交流著今年的收成。如水的月光靜靜地灑在地上,給喧鬧的鄉村增添了幾分嫵媚。
八月十五還是天氣預報的參照物,我們那里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農諺,意思是說如果當年八月十五這天月亮被云彩遮蔽,陰天或下雨,那么來年正月十五這天就會下雪。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反映了節日、天氣之間的呼應關系,具有一定的準確性。我印象中有幾年就是這樣,正月十五晚上本應是挑燈籠瘋玩的時候,卻因大雪紛飛希望泡湯。
團圓,是人們最樸素、最深沉的內心呼喚。由于當今社會人口流動越來越廣,不少人在外地工作,八月十五不能回家團聚,就只能借助手機發送微信或短信以示祝愿。
明月清風景物秀,神州春色圖畫新。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時值今日,“嫦娥五號”已成功著陸月球,“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也在順利飛行,月球已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圓了古人一個遙遠的飛天夢。八月十五,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無奈嘆息,不再是觸景生情的孤單意蘊,而是逾越千年的心靈約定,是花好月圓的把酒臨風,是時光積淀的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
王山根,筆名田歌,河南省南樂縣人,1985年10月入伍,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文學作品集《過去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