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自中國和緬甸的不同城市。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特別的精彩,值得細細講述,也歡迎八方朋友前去體驗和感受。”近日,在云南大學呈貢校區舉行的2024中國﹣東盟民間友好故事會——“中緬胞波吉祥說”活動上,中緬兩國嘉賓圍繞“我的城我的家”主題,共話中緬胞波友誼。
來自緬甸廣播電視臺(MRTV)、天網電視臺、Vidya、蒙奈和《環球新光報》《妙瓦底》《標準時間》《胞波月刊》《金鳳凰》等9家緬甸媒體的10名代表,以及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國家電投集團云南國際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等機構的相關代表參加活動。大家一致認為,媒體在國際交流中的角色不僅是事實、觀點的傳播者,更是傳遞情感的橋梁。在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的大背景下,探討如何通過媒體講好家鄉故事,具有特殊意義。
“沒有任何詞匯能夠表達我對家鄉仰光的思念。”《金鳳凰》總經理秋德吞介紹,中緬跨國婚姻讓她與中國結下了獨特的緣分,每次離開仰光,家鄉的人、美食都會讓她時刻想念。“身處中國,看到城市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希望家鄉未來的發展也越來越好。”她說。
“許多同事在緬甸小其培電站工作了10年,那里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國家電投云南國際黨建部新聞宣傳高級經理劉璦童介紹,小其培電站運行10年來,累計為緬甸提供清潔電力超過20億千瓦時,約占緬北電網電量的70%。企業為當地培養了首位緬籍電力運維女值長,資助50余位緬甸優秀大學生到國內學習深造。去年,還建成緬甸“無電村”光伏示范項目改變當地缺電歷史,續寫中緬兩國的胞波情誼。
談及媒體如何促進中緬兩國的文化交流,《環球新光報》編輯依羋萌說:“中緬貿易聯系緊密、文化背景相似,期待中緬媒體通過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胞波情誼。”《標準時間》責編倫敏烏表示,緬甸正處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階段,需加強科技投入,不斷探索新聞內容產品化以及增強受眾黏性的方法。
圖文來源: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