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鴨暖紫皮桃原是甘肅省張掖市特有的優質地方品種,但由于多種原因造成該品種栽培保存量少,甚至瀕危滅絕。在充分研究鴨暖紫皮桃栽培歷史、深入分析其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調查鴨暖紫皮桃保存和栽培現狀,分析鴨暖紫皮桃瀕臨絕種的原因,并提出發展對策,如普查果種資源,形成管理技術規范、建立高標準示范園等。
關鍵詞:鴨暖紫皮桃;落葉小喬木;產業化;品種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03
桃原產于我國西北地區,距今有3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鴨暖紫皮桃栽培歷史悠久,加強該品種種質資源保存,研究解決鴨暖紫皮桃品種更新復壯問題,總結其豐產栽培技術并進行推廣擴繁,是當前林業科技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鴨暖紫皮桃的栽培歷史
桃為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植物[1]。據統計,作為食用目的栽培的桃品種超過5 000個,其中我國選育的品種1 000多個,種質資源極為豐富[2-3]。當前對桃的種群劃分多采用俞德浚[4]分類方法,根據地理分布、果實性狀及其工藝特性將桃劃分為5個品種群,即北方品種群、南方品種群、黃肉桃品種群、蟠桃品種群和油桃品種群。
中國桃種質資源豐富,遺傳變異復雜。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中國桃資源向外輸出的歷史記載,由中國甘肅、新疆傳到西方的波斯,而后由波斯向世界各國傳輸,對世界桃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5]。當前,桃的栽培已遍布全球,居核果類果樹種植前列,是栽培廣泛的落葉果樹之一,僅次于蘋果、梨和葡萄[6]。
桃在我國分布較廣,主要產區在山東、河北、北京、陜西、山西、河南、甘肅、浙江等地。常見的品種有普通桃、毛桃、山桃、甘肅桃、光核桃、新疆桃和扁桃。我國甘肅省和陜西省至今分布著大量的野生桃樹,包括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甘肅桃(Amygdalus davidiana)和新疆桃(Amygdalus davidiana)[7-8]。據《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獻鮮果,有湘核桃、紫紋桃、金城桃。”其中紫紋桃即產于張掖臨澤的紫皮桃。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臨澤縣進入鴨暖紫皮桃栽培鼎盛時期,栽植面積在133 hm2以上。因其香甜可口、爽嫩多汁,深受臨澤縣及周邊縣區群眾的喜愛。后因產量增長緩慢、受桃小食心蟲危害、栽培管理不當、品質退化等因素影響,紫皮桃栽培面積逐漸縮小,目前已不足
1.33 hm2且分布極不合理。
2 鴨暖紫皮桃的生物學特性
鴨暖紫皮桃因原產于臨澤縣鴨暖鎮而得名,為落葉小喬木,高3~6 m,樹勢中等,幼樹直立,成年樹姿開展,樹冠寬廣而平展。樹皮暗紅褐色,老時粗糙呈鱗片狀;小枝細長,無毛,有光澤,綠色,向陽處轉變成紅色;冬芽圓錐形,頂端鈍,外被短柔毛,常2~3個簇生,中間為葉芽,兩側為花芽。葉片長橢圓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7~15 cm,寬2.0~2.5 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在脈腋間具少數短柔毛或無毛,葉緣具細鋸齒,葉柄粗壯,長1~2 cm。花單生,先于葉開放,直徑2.5~3.5 cm,花梗極短或幾乎無梗;萼筒鐘形,被短柔毛,很少無毛,綠色而具紅色斑點;萼片卵形至長圓形,頂端圓鈍,外被短柔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至寬倒卵形,粉紅色;雄蕊20~30枚,花藥緋紅色;花柱差不多與雄蕊等長,子房被短柔毛。
幼果綠白色,表面密被短茸毛,成熟后茸毛較少。腹縫明顯,果梗短而深入果洼;核大,黏核,橢圓形或近圓形,兩側扁平,頂端漸尖,表面有縱、橫溝紋和孔穴,種仁味苦。4月中下旬開花,8月底至9月初果實成熟。果實近圓形,縱徑67.1~89.5 mm,橫徑78.2~
92.6 mm,單果重160~210 g,最大果重250 g,果實多汁有香味、甜酸適口。據測定,成熟果實維生素C含量為69.2 mg/kg,較本地栽培的其他桃含量高17.9 mg/kg,
推廣價值極高。
桃適應于夏季空氣干燥、冬季寒冷的大陸性氣候,因此形成了臨澤紫皮桃樹喜光、耐旱、耐寒力強的特性,夏季38 ℃仍能正常生長,冬季可耐-22 ℃低溫,在-25~-23 ℃低溫時容易發生凍害,早春晚霜危害也時有發生,防凍防霜至關重要。桃樹最忌水澇,栽植時要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沙質微酸性
土壤。
3 鴨暖紫皮桃保存和栽培現狀
黑河中游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存及增產提質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23kj09)項目組于2023年6—8月在臨澤縣范圍內開展了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普查。經走訪、調查、統計,全縣該品種現存數量僅44株,其中鴨暖鎮大鴨村2株、暖泉村1株、沙河鎮西關村1株、張掖市五泉林場40株。與鼎盛時期相比,栽培面積和保存株數已不足原來的1%。
4 鴨暖紫皮桃瀕臨絕種的原因
4.1 種質資源保存意識弱,品牌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鴨暖紫皮桃在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就寫入中國農業大學果樹專業教材,這充分說明該品種的品質高,極具保存和推廣價值。然而,由于相關部門和果農種質資源保護和品牌意識缺失,導致該品種失去了應有的創新改良和注冊保護先機,使得鴨暖紫皮桃處于瀕臨絕種的窘境。
4.2 技術力量與發展速度不匹配
桃樹生命周期較短,其結果枝粗,這些特性決定了其管理栽培技術要求高于本地其他落葉果樹。相關部門沒有進行深入的栽培管理技術總結歸納,更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技術培訓體系,推廣示范僅限于市場主導條件下果農的自發行為,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口口相傳和果農自發摸索出的技術經驗進行種植,加之產業服務體系不全,果農缺乏必要的技術和信息支持,致使該果品的生產技術與發展速度不匹配,果農技術水平提高緩慢,管理水平低下,形成了20世紀80~90年代果農盲目擴大栽培面積,后期由于收入低迷又砍伐殆盡的“紫皮桃泡沫”,導致鴨暖紫皮桃瀕臨絕種。
4.3 管理粗放,產量低,壽命短
桃的自然生長期不長,加之未歸納提煉出鴨暖紫皮桃成熟的栽培管理技術,更未形成完整全面的生產栽培種植體系和病蟲害防治體系。部分果農為了追求眼前利益,在桃樹行間種植高稈作物,若出現桃小食心蟲危害,防治不力或防治效果不佳時不僅直接影響紫皮桃果實品質,致使果品品質下降,還會降低果品產量,導致該品種逐漸退出市場。
4.4 新品種引進不當
近30年來,部分果農受市場影響和廣告的誤導,為了盡快占領市場增加收入,盲目引進一些所謂的“名、優、特”品種,由于缺乏對引進新品種生物學特性的了解和認知,且未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水肥因素、立地環境對新引進品種進行可行性論證,沒有進行必要的引進適應性試驗,致使這些引進的新品種不能很好地適應河西地區夏季干旱、冬季干冷的環境而逐漸被淘汰。缺乏論證、試驗環節盲目引進新品種不僅沒有優選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光熱水土條件以及可大面積推廣的品種,還直接將本地優勢桃品種——鴨暖紫皮桃擠出了栽培范圍。
4.5 產業化水平不高,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落后
隨著各種桃品種的引進和產量的增加,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被激化,加上鴨暖紫皮桃傳統的生產經營體制和長期較為低下的栽培管理水平,導致果品糖度、各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指標含量參差不齊,果品果形、果色、大小差別較大,市場反應良莠不齊,種植規模逐年減小,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果品產量低下,無法制定相應的分級標準進行果品分級,未實現包裝營銷,果品處于低層次混級貯運、零散銷售階段,難以形成規模化產業。
5 桃種質資源研究的意義
桃種質資源研究是指對所有桃選育品種、地方品種、野生資源及其近緣品種的調查、收集、整理、保存、鑒定、評價、交換、利用和創新過程,最終目的是挖掘與創新利用桃優異種質資源,豐富桃果實類型、提升桃果實品質,增強桃適應性及對病蟲害等的抗性。這對于栽培品種的選育推廣、完善栽培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促進我國桃產業技術研究與發展[9]。
自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桃育種方法的進步,已形成上千個桃的商業品種,但由于桃的種源遺傳背景較狹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桃育種的發展。桃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即具有豐富的基因池,是開展育種的重要條件,而培育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對豐富桃品種類型、發展壯大桃產業以及增加果農收入十分重要[10]。
我國歷來十分重視桃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于20世紀80年代分別在南京、北京、鄭州建立了3個國家桃種質資源圃,各地種質資源圃也有計劃地開展了桃種質收集保存工作,現保存資源共2 350份[11]。近年來,在國家科技支撐、國家自然資源平臺及國家桃產業體系等科研項目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桃資源與育種專家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構建了許多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將我國的桃資源優勢轉化成為育種與品種優勢,并育成了一大批優良的新品種,尤其是在毛桃、油桃等方面培育了較多的新品種,有力促進了我國桃品種的優化調整與更新迭代,為桃產業的高效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2]。鴨暖紫皮桃作為甘肅省張掖市特有的鄉土桃品種,已瀕臨絕種,對其開展桃種質資源保存研究,有利于促進本地桃品種的改良和經濟發展,更有利于地方桃品種種質資源保護,為桃品種提供戰略儲備,維護生物多樣性。
為充分掌握張掖市桃種質資源現狀,加強地方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推動桃產業提質增效,黑河中游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存及增產提質技術研究項目組通過查閱文獻、實地勘察、生物學鑒定、走訪相關農林生產主體、種植農戶等途徑,調查研究了張掖市臨澤縣范圍內桃種質資源分布情況和開發利用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立足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存,對鴨暖紫皮桃這種瀕臨絕種的鄉土桃品種增產更新、復壯提質進行技術研究,更新復壯鴨暖紫皮桃這一傳統地方桃品種種質資源,借助現代林業科技使其重新煥發生機。
6 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產業發展對策
6.1 紫皮桃種質資源普查和保存
借助林果種資源普查的有利時機,抽調精干專業技術干部,組建桃樹品種專業資源普查隊伍,開展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普查。對全市范圍內的紫皮桃開展全方位的普查、鑒定,尤其是系統鑒定鴨暖鎮范圍內的紫皮桃,優選品質好的單株,以“培育種條為目的、少量結果為手段”的修剪方法,進行系統培育,建立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圃,使鴨暖紫皮桃品牌得以保存。
6.2 形成鴨暖紫皮桃栽培管理技術規范
選派得力技術干部,積極推動省級林業和草原自列項目的實施,積極推進鴨暖紫皮桃更新復壯及栽培管理技術攻關,重點以生產過程中紫皮桃的單體選優、砧木優選、高接換種、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節約灌水、果實套袋及采后果品的處理分級等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林業科技,認真開展鴨暖紫皮桃的更新復壯技術研究,最大限度地創新鴨暖紫皮桃栽培管理新技術,總結提煉鴨暖紫皮桃豐產栽培技術,集成紫皮桃栽培技術體系,在保存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的基礎上,為該品種品質提升和大面積推廣做好技術儲備和提供技術支撐。
6.3 建立高標準示范園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村鎮,建立高標準鴨暖紫皮桃栽培示范點,將果農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集成應用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矮化密植、小株距大行距、抹芽、除萌、摘心、扭梢、拉枝修剪技術等現代林業技術,針對不同生長周期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利用鴨暖紫皮桃更新復壯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機械,促進鴨暖紫皮桃品種提質增效。通過高標準示范基地的建設,充分展現出鴨暖紫皮桃適應區域氣候水土、皮薄、肉厚、核小、水分足、養分含量高的特性,提振果農種植鴨暖紫皮桃的信心,為廣泛推廣種植提供堅實的基礎。
6.4 增加科技含量,生產綠色食品
在項目實施和推廣示范過程中,不斷提高鴨暖紫皮桃栽培管理水平,同時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理念的應用,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標準,科學使用農藥化肥,歸納形成技術規程,大力推進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認證,按照生產有規程、產品質量有標準、銷售數量有渠道的標準打造地方傳統果品。
6.5 開展良種培育
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以鴨暖紫皮桃為親本,優選親和力好、活力強的桃品種,應用嫁接、砧接、種間雜交等技術,優化選育適應河西地區自然環境、氣候、水土條件的優質桃品種,培育紫皮桃新品種,不斷豐富、壯大鴨暖紫皮桃品系。
7 結束語
鴨暖紫皮桃具有極大的保存、栽培和推廣價值,然而作為臨澤縣的優質地方良種,鴨暖紫皮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處于滅絕邊緣。為此,林業工作者要以務實的精神,開展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存和栽培技術總結工作,指導果農育種,挖掘鴨暖紫皮桃的生產潛力,促進鴨暖紫皮桃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以及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小麗,方偉超,劉云鶴,等.58份桃種質資源抗寒性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8,33(6):138-144.
[2] 李雪蓮.桃品種指紋圖譜建立及果實硬肉/溶質性狀分子標記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3] 王劍,邢海,王孫杰,等.紹興市桃種質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22,63(10):2419-2424.
[4] 俞德浚.中國果樹分類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5] 郭金英.桃[Prunus persica (L.) Bastch]種質資源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2.
[6] 周俊.桃及其野生近緣種中病毒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
[7] 汪祖華,莊恩及.中國果樹志:桃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8] 邱蓉,程中平,王章利.中國桃亞屬植物系統發育及演化關系分析[J].華北農學報,2011,26(6):221-227.
[9] 田雨.桃種質資源褐腐病抗性評價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
[10] 付深造,張恩瑜,陳超.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現狀及發展建議[J].種子世界,2013(10):1-3.
[11] 俞明亮,王力榮,王志強,等.新中國果樹科學研究70年:桃[J].果樹學報,2019,36(10):1283-1291.
[12] 許淑芳.桃新品系“佳紅”的選育與鑒定[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2.
收稿日期:2024-02-12
作者簡介:秦志民(1968—),男,甘肅臨澤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造林和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