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隴西被譽為“中國黃芪之鄉”,是全國主要的黃芪產區之一。黃芪為甘肅省當地的重要藥材,近年來隨著中藥材價格大漲,黃芪種子價格也高漲,帶動了藥農中藥材種植收入的增加。為了提高產量和收入,甘肅省內的黃芪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出現大規模的重茬種植現象。部分藥農為了應對病蟲害,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黃芪品質和產量急劇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進行了黃芪種子不同配方包衣對黃芪根腐病及品質影響的試驗,并總結出最佳配方組合,為黃芪包衣種子大規模推廣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從而減輕黃芪重茬種植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黃芪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黃芪;種子;包衣;產量;發病率
中圖分類號:S567.23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03
黃芪為甘肅省的本地中藥材之一,為重要的藥材資源。近年來,受中醫藥產業政策支持、氣候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黃芪種子市場價格從80元/kg上漲至
180元/kg,導致黃芪種植成本大幅度增加。為了改善黃芪種子的生長環境,促進黃芪健康生長,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專用配方,即黃芪種子包衣技術。這項技術將殺蟲劑、殺菌劑、生長素、微肥、成膜劑等均勻包裹在種子表面,有效提高了黃芪種子的萌發率和生長率[1-3]。目前,種子包衣技術已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因此,加大對中藥材種子包衣技術的研發投入,建立專業化生產技術標準,打造黃芪種子包衣品牌,是黃芪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不僅能夠滿足黃芪市場需求,還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4-6]。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區分別位于甘肅省隴西縣福星鎮原家岔村和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藥圃園。試驗區年平均溫度7.8 ℃,
年均降雨量為420.0 mm,海拔1 680~1 850 m,土質為黃綿沙,每667 m2施用農家肥2 500 kg,有機肥4袋,尿素12 kg,過磷酸鈣35 kg,前茬為黃芪、小麥和玉米。
1.2 小區設置和包衣劑配制
使用通過分選、色選、磁選等工序前處理過的優質黃芪種子,于2023年4月20日播種,每個小區面積為12 m2。試驗共用8個不同配方處理,處理1:福亮+亮盾加水;處理2:福亮+亮盾加水(增量);處理3:福亮+利農加水;處理4:福亮+利農加水(增量);處理5:福亮+滿益佳加水;處理6:福亮+滿益佳加水(增量);處理7:多菌靈+福美雙+吡蟲啉;處理8:未包衣種子對照。每個配方處理3個試驗小區。
在播種前對處理1~處理7進行黃芪種子包衣處理,將種子包衣好后放置在種子專用烘干設備中在38 ℃
溫度下進行烘干處理。于2023年4月20日播種,用寬120 cm的打孔地膜,孔間距為10 cm×10 cm,將地膜覆在表層實而下層疏松整平的地面上,進行人工育苗播種。播種量為15 kg/667 m2。試驗小區面積為3 m×
4 m=12 m2,每組配方3次重復,隨機排列處理。按照相應標準追施肥料,7月1日、8月12日分別進行中耕除草,定期做好防鼠管理。
2 結果與分析
隴西縣福星鎮原家岔村黃芪包衣種子不同農藥組配對黃芪出苗率、產量、根病的影響如表1~2。計算公式如下。
發病率=×100%
病情指數=
通過公式計算得出,處理1平均發病率為8.9%,病情指數為2.2%;處理2平均發病率為8.2%,病情指數為2.1%;處理3平均發病率為9.2%,病情指數為1.2%;處理4平均發病率為8.6%,病情指數為2.1%;處理5平均發病率為9.1%,病情指數為2.4%;處理6平均發病率為9.7%,病情指數為1.9%;處理7平均發病率為8.4%病情指數為3.7%;處理8平均發病率為14.1%,病情指數為5.2%。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處理2配方包衣對黃芪品質、根腐病發生率、病害防治效果及產量效果最好,能顯著控制黃芪病蟲害的發生。從各配方處理結果來看,黃芪種子包衣最佳配方為福亮+亮盾加水(增量),通過試驗結果的逐漸推廣,包衣黃芪種子將在種植區域得到大面積推廣。
當前,黃芪種子包衣在國內外應用較少,但是種子包衣技術在蔬菜、牧草、玉米等普通種植作物上應用廣泛,并且在病蟲害防控、機械化精準播種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在中藥材上應用較少,由于中藥材種子大小不均勻,形態不同,但種植區產業化需求量較大,黃芪包衣種子供應不足。因此,全面開展研究黃芪種子包衣技術,試驗總結黃芪種子包衣技術標準,打造黃芪包衣種子品牌是源頭打造黃芪品牌的必經之路,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中藥材種子包衣處理不僅能提高種子的保苗率,還能減少播種量,降低種植成本,且能增加產量,減少根腐病的發生。此外,使用中藥材包衣種子還可以疏松板結土壤,減少大量化肥和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黃芪種子包衣技術的應用有助于隴西黃芪產業發展,是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需要,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陳芳,魏玉杰,臧廣鵬,等.中藥材小粒種子丸粒化加工技術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20(4):216,219.
[2] 陳英,張鼎新,夏建紅.種子丸粒化配方對黃芩品質及發病率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21):65-68.
[3] 常瑛,魏廷邦,臧廣鵬,等.種子丸粒化技術在小粒種子中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種業,2020(11):18-21.
[4] 鄭述東,史志明,曹亮,等.小粒種子丸粒化包衣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1):56,64.
[5] 劉惠靜,王武臺,張烈,等.小粒蔬菜種子丸粒化研究及其應用前景[J].天津農林科技,2005(4):20-21.
[6] 朱鳳武,王景利,徐振國,等.玉米種子丸粒化加工技術的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0(2):100-102,107.
收稿日期:2024-03-16
作者簡介:唐正興(1980—),男,甘肅隴西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中藥材基礎研究。#通信作者:毛正云(1974—),男,甘肅隴西人,研究員,主要從事中藥材基礎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E-mail:4296885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