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結合皮山縣氣象局業務開展現狀,就如何提高基層氣象部門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出了建議,分別從完善監測網絡、提高綜合氣象觀測能力、深耕精細化氣象服務、強化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以期促進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基層氣象部門;氣象工作;監測網絡
中圖分類號:S1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3
氣象工作是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環境良好的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基層氣象部門承擔的主要職責包括開展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維護氣象觀測設備和儀器、開展氣象信息發布和基礎服務、參與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的預警性工作、開展氣象科普和宣傳教育等[1]。作為公共氣象服務的前線主力軍,基層氣象部門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氣象信息和服務。隨著氣象服務的重點任務的轉變,基層氣象部門需要主動對接應急管理、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工作,滿足多樣化的氣象服務需求。近年來,皮山縣氣象局積極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始終以防災減災救災為氣象工作核心任務和戰略重點,采取多種措施推動基層氣象部門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氣象為皮山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服務能力,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
1 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作為基層氣象部門,皮山縣氣象局必須緊跟國家重大政策和改革變化以及國家重大工程的布局,結合西部地區“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發揮氣象工作優勢,主動融入地方防災減災、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重要舉措,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皮山縣根據《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制定了本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要盡快建立與新發展理念相適應,與皮山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協調的氣象事業發展格局,建立和完善以服務皮山重大戰略部署為重點,防災減災和利用氣候資源并舉的氣象服務體系,爭取在發展規劃期內使監測數據更加精密、預警預報更加準確,氣象服務更具針對性,讓皮山縣氣象事業綜合實力走在全區前列,使得氣象工作對國家、自治區戰略實施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顯著。
2 基層氣象部門當前的氣象保障能力
2.1 區域現狀
皮山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喀喇昆侖山北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北部以平原和沙漠地形為主,中部主要是高山和山前河谷,南部為冰山雪嶺,有5條源于喀喇昆侖山的中小河流流經,沿河分布有綠洲農田。皮山縣水資源較為豐富,年地表徑流7.5億 cm3,有地表徑流1 720 cm3,人均占地表徑流4 120 cm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地下水儲量2.5億 cm3,且埋藏較淺,適于開發。由于鄰近塔克拉瑪干沙漠,皮山縣表現為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極干旱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9 ℃,溫差較大,極端最高氣溫達41.0 ℃,而極端最低氣溫可低至-22.9 ℃,
且年最高氣溫>30 ℃的日數平均91 d,無霜期218 d,
年平均日照時數2 470.4 h,年降水量平均僅有48.2 mm,
干燥氣候使得皮山縣常出現大風沙塵天氣,年平均沙塵暴日數達30.4 d。皮山縣以農業為主,境內宜農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2.3%,耕地面積2.2萬hm2,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和瓜果等,宜牧區約占13.1%,草場面積50.93萬 hm2。
2.2 皮山縣氣象部門工作現狀
皮山縣氣象局始建于1959年1月1日,屬于國家基本氣象站點,下設辦公室、人影辦公室、防雷辦公室、地面測報業務科、預報管理科、雙擁辦公室,主要業務有綜合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預警、人工影響天氣等。2013年起,皮山縣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日漸完善。
2.2.1 氣象觀測預報水平穩步提高
隨著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全面自動化實施以來,綜合觀測、信息網絡和裝備保障取得新進展。首先,預報業務體制流程不斷改革,加強短臨監測預警業務,建成一體化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平臺并投入應用,為構建以大數據為中心的集約化業務提供了平臺支撐。基于ISO9001標準,構建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地面觀測自動化程度達90%以上,國家級地面觀測站全部實現無人值守,農村鄉鎮一級自動氣象站建設全覆蓋,共建有區域自動氣象站21個、雷電監測站1個、農田小氣候站2個、水汽站1個,顯著提高了預報精準化水平,24 h晴雨預報準確率90%,氣溫預報準確率、暴雨(雪)預警準確率均達到70%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可提前30 min以上。
其次,不斷完善業務一體化平臺應用,實現地縣預報業務集約化,實現預報會商及服務產品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全部實現了一主一備雙鏈路布局,地縣鏈路開通帶寬達到10 M,縣鄉鏈路開通帶寬達到20 M。北斗應急通信系統建成并作為固定鏈路的有效補充,確保了綜合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實現了鄉鎮和重點區域的預報預警信息全覆蓋。
最后,皮山縣氣象局技術保障人員定期到全縣區域自動站開展巡檢工作,確保區域站在氣象服務穩定運行。通過對區域自動站內的通信線路、蓄電池、太陽能電池板、采集器、傳感器、雨量筒等進行清潔和維護,加固區域站四周圍欄,清除區域站內外的雜草,鋪平區域站內的地面,懸掛區域站簡介牌和探測環境保護警示牌等措施,為更好地提供氣象服務保障打下基礎。
2.2.2 氣象服務能力顯著提高
皮山縣氣象局不斷完善并優化氣象服務組織體系,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確保強沙塵暴、短時強降水等重大氣象災害預報準確、預警及時、響應到位,預警信息覆蓋面逐年加大。同時,開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氣象服務、森林火險等級專項預報服務,為服務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努力拓寬氣象信息傳遞渠道。例如,在皮山縣皮亞勒瑪鄉的石榴正處于坐果關鍵期,縣氣象局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農村氣象信息員作用,通過手機短信、微信、農村大喇叭等渠道及時發布農業氣象信息,指導農戶合理管控石榴夏季果實生長,為石榴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2.2.3 防災減災保障作用明顯
皮山縣氣象局初步建成適應需求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成立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聯動,實現鄉鎮一級氣象協理員、村一級氣象信息員全覆蓋。并且,出臺相關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在“十三五”期間,建成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實現與自然資源局、應急管理局、環保、水利、農業農村局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氣象災害防御多部門聯合會商機制常態化,成功應對皮山地震應急氣象保障服務。例如,2015年皮山縣發生6.5級地震災害后,縣氣象局及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聯合當地氣象局應急保障服務工作組出動氣象應急指揮車,赴重災區開展現場氣象保障服務。此外,縣氣象局根據天氣情況隨時制作震區氣象服務專報,分別送往皮山縣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和重災區鄉鎮,積極開展氣象服務,全力做好震區氣象服務保障工作。
3 基層氣象部門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綜合氣象觀測和信息化技術有待提高
綜合氣象觀測是開展氣象工作的基礎。當前皮山縣綜合氣象觀測站網的布局仍需進一步完善,觀測數據質量和信息化水平還有待提高,觀測綜合化、智能化、社會化水平亟待提高。
3.2 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不足
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是檢驗氣象業務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減少氣象災害損失的重要保障。然而,基層氣象部門的預報業務體系不夠精準化,仍未達到全覆蓋。針對災害天氣監測、預報與預警技術的發展應用不足,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技術較為薄弱,氣象事業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氣象服務能力與越來越高的社會需求和要求之間的矛盾,實現兩者相適應。
3.3 公共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缺乏
氣象工作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和風險防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皮山縣氣象服務工作存在供給不充分的問題,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精細化需求。此外,氣象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拓寬,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需進一步提升[2]。
3.4 人才隊伍質量不高
氣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要推進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好新時期氣象人才建設尤為重要。皮山縣氣象局當前內部人才隊伍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人才質量不高,各層次的學科帶頭人嚴重缺乏,知識層次偏低,科技創新團隊技術力量不足,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不完善。
4 基層氣象部門高質量發展策略
4.1 完善監測網絡
氣象監測要更加注重數據的精密度,織密氣象監測網絡,將智慧化理念貫穿預警預報工作始終,采取網格化工作模式。爭取資金和技術推動區域內氣象觀測站設施升級,開展區域氣象站適用性評估,實現氣象數據利用程度最大化、提高氣象站垂直觀測能力和監測水平。促進雷達標準化工作,提升天線控制精度、天線定位精度、地物抑制能力等主要性能指標,提高雷達工作穩定性和探測靈敏度,對接統一的雷達軟件架構、通信協議、數據格式、數據質控和產品加工算法標準。
同時,擴大氣象觀測網站有效覆蓋面,增大在災害多發區域布設觀測站點的密度,研究氣象行業中存在的性質和層級不一的氣象行業適用標準,明確其有效范圍和作用。觀測場站、工作值班室、觀測儀器設備等的建設、安裝、維修、保養、采購等都需要按照工作章程開展。制定氣象觀測環境年檢、季度檢查、月檢等定時檢查制度,檢查完畢后詳細記錄儀器設備工作情況和觀測環境的變化,保障各類氣象觀測設備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確保各業務系統參數配置正確。
此外,針對當前皮山縣綜合觀測系統,需要持續強化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升級改造國家級氣象站觀測系統,建設智能觀測系統,并不斷優化氣象觀測站網的布局,改造觀測盲區、薄弱區、高原山區7個多雨量國家級和省級氣象觀測站,在原有的高山區區域站增設2套固態降水監測設備,建設皮山縣X波段新一代天氣雷達等,建成立體化、廣覆蓋和智能化為一體的氣象觀測網,提高綜合氣象觀測能力水平[3]。
4.2 提高氣象預報精準化水平
提高短臨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完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體系。完善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中短期(0~10 d)網格預報,開展覆蓋全區全縣快速更新的高精度、多維實況數據分析業務,實現水平分辨率5 km、重點區域1 km、時間分辨率10 min的實況產品快速推送及業務應用。建立0~2 h逐10 min和0~12 h逐小時快速滾動更新的水平分辨率1 km的突發災害性天氣落區監測預警。發展影響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強化基于致災閾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及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業務。構建專業氣象預報業務體系,開發面向旅游、交通、生態等領域的預報預測產品。
4.3 深耕精細化氣象服務
首先,基層氣象部門要依托集約化程度更高的氣象大數據平臺,在當地營造智慧氣象服務環境。統籌當地農牧業、旅游業、交通旅游業、電力和新能源產業等行業的氣象服務需求,利用智能網格預報技術,構建融合交通、能源、水利等專業氣象服務體系,開展針對重點行業的全過程、全鏈條氣象服務,在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的基礎上突出特色氣象服務。
其次,加快提高智慧氣象服務基礎支撐能力,推動氣象與上下游行業和服務用戶的基礎信息數據的共享共用,完善社區、村落和商業區等人口較為密集區域的預報預警服務,暢通預警和應急的溝通渠道,確保重大突發事件專項氣象保障服務順利開展。按照上級的指示,積極開展氣象災害的數據收集、調查和匯報工作,廣泛調研氣象服務需求,開展個性化、精準化的旅游氣象服務、農業氣象服務、生活氣象服務等,建立旅游景區預報預警服務系統,打造全媒體、全覆蓋、全天候傳播旅游氣象服務新格局。
最后,加強和相關部門的合作,遵循“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服務社會、穩步推進、安全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鄉鎮、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大力發展融媒體氣象服務,進行信息融合,共享共建,優化完善智慧氣象防災減災預報服務平臺。建立氣象災害預警聯動機制和聯合執法檢查機制,通過定期會商,總結交流工作經驗,不斷提高合作水平[4]。
4.4 強化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1)圍繞皮山縣氣象人才短板制約問題,充分發揮援疆干部的引領帶動作用,激發援疆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充分釋放援疆干部人才的潛能,通過援疆專業技術人才的傳幫帶作用,加大對受援方骨干培養力度,建成一支牢固的人才隊伍。(2)強化業務人員培訓,瞄準氣象工作人員的技能短板,加強與上級氣象部門和業務人員的交流學習,借鑒優秀氣象業務開展經驗,針對性進行操作技能培訓,發展業務人員的信息技術技能力,通過智能化技術發展和集約化流程重構,優化調整崗位職責,鼓勵單位人員積極申報課題科研項目,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3)完善基層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層臺站工作生活環境,營造人才成長環境,構建激勵氣象人才創新發展的激勵體系,提高基層觀測員的待遇薪酬,奠定引進人才強化隊伍建設的基礎,吸引信息科學技術、大氣科學類人才進駐。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皮山縣氣象局應當全面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提高部門素質和技能水平,優化隊伍建設,為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吉洲.農業氣象服務中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及提升策略[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85-87.
[2] 王鵬.基層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的幾點思考[J].河北農機,2020(9):113.
[3] 張卓珺.農業氣象服務中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及提升策略[J].南方農機,2023,54(8):88-90.
[4] 齊軍岐,何熙祥,李博.新一輪機構改革背景下基層氣象服務轉型發展對策[J].陜西氣象,2019(3):53-55.
收稿日期:2024-03-11
作者簡介:張瑜(1989—),女,甘肅民勤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面觀測與氣象預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