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自動臺站觀測資料、ECMWF資料診斷分析了2023年2月23—25日攀枝花一次強降溫天氣過程。結果表明:低空切變和地面冷空氣是造成此次降溫的主要影響系統;偏北風不斷引導北方冷空氣南下,為此次降溫提供了有利條件;本地前期氣溫偏高為強降溫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強降溫;環流形勢;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3
2023年2月23日20:00—25日20:00,受冷空氣和低空切變的共同影響,攀枝花市出現了一次強降溫天氣過程。降溫從23日20:00開始,至25日20:00結束,在此期間攀枝花市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國家站累計降溫分別為-7.8、-8.1、-9.1、-6.8 ℃,最高氣溫累計下降8~10 ℃,最低氣溫出現在25日清晨,大部分最低氣溫為7~11 ℃。此次降溫過程明顯,但降雨過程不是很明顯,僅攀枝花市中部、北部出現小雨量級的降水(圖1)。
1 天氣形勢分析
1.1 前期氣候背景
2月上、中旬氣溫回升快、波動大,氣溫均高于旬平均溫度,至下旬22日,市區、仁和、米易、鹽邊國家站平均氣溫達到本月最高的21.9、21.7、22.3、21.6 ℃,
偏高旬平均溫度為3.6、3.4、5.2、3.3 ℃。
1.2 天氣形勢
1.2.1 高空影響系統
此次降溫天氣過程前,環流形勢歐亞大陸中高緯為“兩槽一脊”型,烏拉爾山以西和鄂霍茨克海附近為低壓,烏拉爾山東部為一高脊,攀枝花市受平直偏西氣流影響,無冷空氣活動。預報日23日08:00高空圖上,東歐平原受低值系統控制,蒙古高原受高空槽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受西風帶影響,內蒙古西部有一小切變,重慶奉節—貴州桐梓受切變影響,高原上略有小波動; 23日20:00高空圖上,我國東北部的高空槽向東移動,本地偏西氣流影響。24日08:00,我國東北部高空槽東移,且溫度槽落后高度槽,高度槽將加深,本地受偏西氣流影響,23日20:00東亞大槽繼續東移入海,攀枝花市受偏西氣流影響;25日08:00東亞大槽繼續東移入海,攀枝花市受偏西氣流影響;26日08:00低槽繼續東移(圖2)。
23日08:00 700 hPa高空圖(圖3)上,盆地北部有一切變,偏北風即將進入盆地,本地為暖系統控制。23日20:00,新疆南部有高壓,南陽—巴塘有一切變,溫江站有14 m/s的偏北風,宜賓站有8 m/s的偏北風,冷空氣已進入四川盆地南部,西昌站有12 m/s的西南風,本地仍為暖性系統。24日08:00,我國東北部切變已移至洋面,我國中部切變已南壓至江蘇南通—四川西昌一線,西昌站風向已由前一個時次的西南風轉為4 m/s的東北風,冷空氣影響西昌。24日20:00,我國東部切變仍東移,我國中部的切變繼續南壓,攀枝花市受切變線的影響。25日08:00 700 hPa,我國東部的切變線仍向東移動,中部切變線南壓至浙江衢州—貴州興仁一線,本地受低渦影響。26日08:00 700 hPa本地轉為西南氣流,影響系統結束。
由圖4可見,23日16:00四川除西部沿山以西均為負變壓,冷空氣影響秦嶺以北,24日00:00冷空氣已進入四川,盆地內有明顯的正變壓,且本地已受冷空氣影響變為正變壓;24日16:00,由于北邊冷空氣不斷補充南下,西昌—會理出現一個14 hPa正變壓中心,冷空氣逐漸向本地移動。25日08:00,本地有一個正變壓為8 hPa的中心。而后冷空氣不斷南移,逐漸移出本地,至26日08:00,本地為負變壓。
1.2.2 地面影響系統
從22—26日08:00地面圖(圖5)等壓線可以看出,23日敘永—元謀等壓線密集,本地受熱低壓控制;24日、25日本地及周圍等壓線密集且受冷高壓控制;26日等壓線逐漸變得稀疏。
1.3 ECMWF模式檢驗
1.3.1 500 hPa風場對模式的檢驗
從23日08:00—26日08:00 500 hPa風場可看出,
本地受偏西氣流影響,偶有波動,影響系統不明顯,實況和EC預報的風場較一致,預報能很好地揭示實況,說明EC 500 hPa風場預報較為可靠。
1.3.2 700 hPa風場對模式的檢驗
700 hPa EC預報場一定程度上與實況一致,但實況威寧站和西昌站的風向轉變比預報場快,且風速比預報場大,說明后期溫度升高較快。23日對24日預報全市有小雨(圖略),實況本地僅格薩拉出現1.5 mm的降水。23日對25日預報全市小雨,局部中雨,實況本地中部和北部出現了小雨級別的降水,無中雨量級的降水。
2 強降溫天氣的影響評估
2.1 對農業的影響
強降溫天氣對農業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對于露天農作物,突然的降溫可能導致植物受到凍害,影響其正常生長,導致減產。尤其是對于果樹和蔬菜等經濟作物,花期和果期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強降溫可能導致花落果落,嚴重影響產量。對于設施農業,強降溫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條件需要進行精細化調節,防止作物受到凍害。同時,降溫還可能影響大棚內的光照條件和空氣流通,從而對作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1]。
2.2 對交通的影響
強降溫可能導致道路結冰,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尤其是在山區和橋梁等地方,結冰現象可能更為嚴重,需要采取防滑措施。此外,強降溫還可能導致能見度降低,影響駕駛者的視線,從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在公共交通方面,強降溫也可能導致公交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的運營受到影響。例如,公交車可能因道路結冰而延誤或取消班次,給乘客帶來不便。同時,出租車司機也可能因惡劣的天氣條件而減少出車,出現打車難的問題。
2.3 對公共健康的影響
突然的降溫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增加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對于老年人和兒童等易感人群,強降溫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此外,降溫還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如高血壓、冠心病等。除了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強降溫還可能對醫療衛生系統造成壓力。例如,醫院可能因患者增多而面臨床位緊張、醫護人員不足等問題。因此,在強降溫天氣下,人們需要注意保暖、加強鍛煉、保持室內通風,降低健康風險。
3 氣象服務策略
3.1 預警發布與傳播
預警系統的響應速度直接決定了氣象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在強降溫天氣到來前,氣象部門需要迅速、準確地監測到降溫趨勢,并快速生成預警信息。這要求氣象部門具備先進的監測設備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氣象異常并啟動預警流程;預警信息的覆蓋面是指預警信息能夠覆蓋到的地區和人群范圍。為了確保預警信息的廣泛傳播,氣象部門需要利用多種渠道發布信息,包括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媒體、政府部門、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合作,確保預警信息能夠迅速傳達給廣大民眾;民眾接收度是衡量預警信息發布效果的重要指標[2]。為了提高民眾接收度,氣象部門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讓民眾能夠迅速理解預警信息的內容。此外,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氣象災害的認識和應對能力,從而增強預警信息的傳播效果。
3.2 應急管理措施
政府需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調集相關資源,組織應急救援隊伍,確保受災地區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援。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其他地區和部門的協調合作,共同應對氣象災害帶來的挑戰;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各自的職責和任務,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例如,交通運輸部門需要加強對道路、橋梁等交通設施的巡查和維護,確保交通暢通;農業部門需要指導農民采取防寒措施,減少農作物損失;衛生部門需要加強醫療保障工作,確保受災地區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得到滿足;公眾需要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并根據預警信息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例如,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加強保暖措施、注意交通安全等。同時,還需要積極參與社會救援工作,為受災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3]。
3.3 服務效果反饋與改進建議
氣象部門需要建立有效的用戶反饋機制,及時收集用戶對氣象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如通過調查問卷、在線留言、電話咨詢等方式。通過收集用戶反饋,氣象部門可以了解用戶對預警信息的滿意度、對服務質量的評價等信息,為服務改進提供依據;基于用戶反饋,氣象部門可以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例如,針對預警信息發布速度不夠快的問題,可以加強監測設備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建設;針對預警信息覆蓋面不夠廣的問題,可以擴大信息發布渠道,加強與媒體、政府部門的合作;針對民眾接受度不高的問題,可以優化預警信息的表達方式和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等。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氣象服務策略與實踐,氣象部門可以更好地應對氣象災害挑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4 結論
(1)此次過程前期受暖式系統影響,溫度偏高、起伏大,為大幅降溫奠定了溫度基礎。
(2)500 hPa系統不明顯、700 hPa低空切變南下,引導冷空氣回流影響,至本地時,產生輻合,天空轉陰且有降水產生,致使降溫強度增大。
(3)EC數值模式對此次降溫降水過程降溫幅度的預報較為準確,但700 hPa上25日08:00沒有預報出本地的輻合區,對預報的準確性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董丹丹,張建平,陳權亮,等.重慶地區一次冬季強降溫過程診斷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7):105-111.
[2] 段雯瑜,孫躍飛,馬光,等.2014年一次強降溫天氣對杏扁的凍害過程分析及張舒防御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2017, 33(19):110-115.
[3] 王蕾.黑龍江省春季強降溫天氣分析與服務[J].黑龍江氣象,2016,33(4):24-27.
收稿日期:2024-01-11
作者簡介:廖偉(1993—),男,四川大英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中短期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