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1981—2020年包頭市7個國家氣象觀測站的降雹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包頭市各旗(縣、區)降雹頻次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及季節性變化。同時,分析了近10年地面人工防雹作業個例、地面資料及雷達回波資料,修訂完善防雹路徑圖,總結冰雹天氣作業指標,為防雹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冰雹氣候特征;防雹作業量;回波特征
中圖分類號:P48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3
包頭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陰山山脈橫亙其中部,形成北部丘陵高原、中部山岳和南部平原3個地貌單元。地貌復雜,地形多變,整個地區呈現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傾斜地形,復雜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導致災害性天氣的發生,其中冰雹災害是影響包頭市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
冰雹災害具有突發性、局地性、破壞大等特點,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造成嚴重危害[1-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防雹受到關注。但如何科學、高效地開展防雹作業,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包頭市為例,包頭市氣象局利用近10年的地面人工防雹作業個例、地面資料及雷達回波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當地冰雹災害特征和人工防雹情況,以期提高防雹工作水平。
1 資料方法
選取包頭市7個旗(縣、區)1981—2020年氣象觀測站冰雹觀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具體包括冰雹發生的地域分布、時間變化、發生路線等。同時,利用2013—2023年各旗縣防雹用彈量及作業期間收集的白云C波段713雷達、高新X波段雙偏振雷達回波資料(要素包括雷達回波強度、云頂高度、垂直累積液態水等),總結分析雷達回波判別指標。
2 冰雹的時空分布特征
2.1 冰雹出現日數及其空間分布特征
據統計分析,包頭市各旗(縣、區)降雹頻次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1981—2020年,全市降雹日數共計412 d,
降雹日數最多的為希拉穆仁(地處包頭市東北部),約為80 d,其次為白云鄂博礦區、固陽縣,降雹日數最少的為滿都拉(地處包頭市北部),約為38 d。全市7個國家氣象觀測站年平均降雹日數為1.5 d,其中山南國家氣象觀測站平均為1.5 d,山北國家氣象觀測站平均為1.6 d。全市海拔最高的國家氣象觀測站為希拉穆仁(海拔1 602.3 m),最低的為土右(海拔998.6 m),除滿都拉(海拔1 225.2 m),其余地區均隨海拔的增加,降雹日數也在增加。研究表明,地形越復雜,海拔越高,越容易遭受冰雹襲擊。
2.2 冰雹日數的月、日變化特征
由1可知,包頭市各旗(縣、區)降雹天氣集中發生在4—10月,其余月份均無降雹。其中,降雹天氣多發生在夏季,春季和秋季偶有發生。各月冰雹日數呈單峰形特征,結合表1可知,峰值出現在7月,占冰雹總天數的25.0%,其次是8月和6月。
降雹時間段主要集中在12:00~21:00,占全天發生冰雹概率的91.7%;14:00~19:00發生冰雹的概率占全天的65.9%。其中,16:00~17:00發生冰雹概率最高,其次為18:00~19:00。而02:00~03:00和08:00~09:00這2個時間段顯示未發生冰雹,即冰雹出現頻率為0。
根據材料信息,冰雹主要發生在午后至傍晚的時間段內。午后地表溫度升高,層結不穩定,有利的動力和熱力條件極易導致冰雹天氣發生[3-5]。夏季,16:00
~17:00溫度最高,這時間段也是做好防雹作業的重要時段。
3 包頭市防雹作業統計及防雹路徑
3.1 人工防雹作業情況
作為包頭市農業生產大旗,土右旗耕地面積廣闊,冰雹天氣會阻礙農業生產,情況嚴重時可能造成糧食絕收。且土右旗基本都是水澆地,作物產量高,因此防雹作業點相對較多。然而,達茂旗以旱地為主,大部分區域為牧區,僅達茂旗南部與固陽縣、武川縣接壤的區域種植農作物,因此開展防雹作業的站點相對較少,僅在南部農作物區設立了防雹作業站點。
3.2 人工防雹作業統計
3.2.1 降雹及防雹初、終日期
歷年統計結果顯示,包頭市冰雹最早出現日期為日4月1日(出現在青山區),最晚出現日期為10月20日(出現在固陽縣);而防雹作業最早日期為5月10日(土右旗),最晚作業日期為9月26日(固陽縣)。結果顯示包頭市防雹作業時間段與降雹發生時間基本一致。
3.2.2 平均年防雹作業量
各旗(縣、區)單站年平均防雹作業量折線圖顯示,2013—2023年,土右旗單站年平均防雹作業量255發、東河區196發、固陽縣28發、達茂旗19發。其中,土右旗、固陽縣、達茂旗單站年平均防雹作業量變化幅度相對較小,而東河區單站年平均防雹作業量變化幅度比較大(圖1)。
3.3 防雹作業路徑
通過防雹作業量和雹云移動方向,確定了土右旗雹云從西北向東南移動的路徑有2條:一條是從大青山經公山灣到美岱召、缸房營子,該路徑雹云強度大,
因此該路徑的防雹作業量也較大;另一條是從大青山經耳沁堯到溝門南。
固陽縣的冰雹路徑有2條:一條冰雹云路徑為西起巴彥淖爾市的云團至西北向東南移動,經紅泥井、西斗鋪、壩梁到五卜壕村、興順西、兌九灣村,該路徑的雹云強度較大;另一條是從白靈淖北邊(達茂旗與固陽縣交界處)生起的冰雹云經卜塔亥到銀號與南營子之間。
達茂旗冰雹路徑也有2條:一條是從白云鄂博東部山區生成,經烏克、坤兌灣向東南移動,一般經過希拉穆仁;另一條源于大蘇吉北部山中,經小文公鄉到西營盤或岔岔村,到岔岔村附近的雹云一般也會經過希拉穆仁,這也是希拉穆仁降雹日數較多的原因。
東河區冰雹路徑只有1條,由大青山出發,經石拐到東園。
4 雷達特征分析
4.1 冰雹天氣反射率因子特征
冰雹根據大小分為四類:弱冰雹(直徑<5 mm)、中等強度冰雹(5 mm≤直徑<20 mm)。強冰雹(20 mm
≤直徑<50 mm)、特強冰雹(直徑≥50 mm)[6-9]。
對包頭市近年的21次冰雹天氣過程進行分析,雷達回波形狀和結構主要有2種:一種為颮線(呈線性狀排列的對流單體族,其長和寬之比>5),共8例;另一種為塊狀單體回波,共13例。強雹云的X波段雷達回波中心強度普遍>50 dBz,白云C波段713雷達回波強度均>55 dBz,且呈懸垂結構,出現回波穹窿。
例如,2021年7月16日包頭市土右旗出現強冰雹,
對強回波做距離高度掃描(RHI掃描),顯示呈穹窿狀,>45 dBz的強回波的高度超過10 km,>55 dBz的強回波出現在距地面4~8 km處,距地面3 km以下的最弱回波為35 dBz左右,這說明弱回波區有上升運動。
Lemon(1998)發現在三體散射出現后的10~30 min內,地面有可能出現直徑>2.5 cm的冰雹,同時往往伴隨災害性大風(針對S波段)。與S波段雷達相比,C波段雷達回波中出現三體散射的機會更多,但并不一定表明大冰雹的存在,小冰雹也有可能產生三體散
射[10-13]。而高新X波段雙偏振雷達觀測到三體散射的次數更多,不僅降小雹時會出現三體散射,而且降小冰粒時也會出現三體散射。
例如,在2021年7月7日、2021年7月16日、2023年8月20日,高新雷達監測到三體散射,后期炮手均反饋當天出現冰雹或小冰粒,這表明X波段雷達對冰雹的短臨預報具有良好的指示意義。在三體散射出現后,白云C波段713雷達僅監測到有大冰雹,而未監測到小冰雹,這可能是由于作為指揮雷達的白云C波段713雷達沒有進行組網,未開展24 h實時監測。又如,2020年8月9日,達茂旗境內超級單體強度達到
65 dBz以上。14:29,白云雷達監測到三體散射特征,14:40,三體散射特征明顯。而當天達茂旗氣象觀測站記錄到2020年8月9日14:37~14:39有降雹,三體散射出現后大約10 min降雹。這與Lemon的理論相符。
由于云中大冰雹、大水滴等大粒子對雷達波的強度衰減作用,雷達探測時電磁波不能穿透主要的大粒子(冰雹區),在大粒子區的后半部分形成的“V”形缺口[14]。“V”形缺口是判別冰雹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僅在超級單體回波圖中能夠監測到“V”形缺口。
例如,2020年8月9日在包頭市出現超級單體回波(圖2),14:12~14:18,白云雷達顯示“V”形缺口明顯;14:24,對回波進行RHI掃描,顯示掃描圖呈傾斜懸垂結構、回波墻、穹窿狀;15:36,RHI掃描監測到旁瓣回波等特征。又如,2022年7月27日,高新X雷達01:05
監測到“V”形缺口;01:37,監測到三體散射,后據炮手反饋02:12何家圐圙村有小雹,02:15美岱召鎮有災。
4.2 回波頂高度特征
雷達回波頂高度(ET)是在反射率因子(≥18 dBz)
被探測到時,顯示以最高仰角為基礎的回波頂高度[15]。
包頭市2022—2023年9次冰雹過程中,X波段雙偏振雷達回波頂高的最大值均>12 km,其中5次中雹過程中,回波頂高超過15~17 km。回波頂高能反映出對流延伸的高度,較高的回波頂高可以為雹胚生長提供足夠長的路徑。回波頂高也為冰雹的短時預報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16]。
4.3 垂直累積液態水特征
X波段雙偏振雷達每6 min進行一次體掃,降小雹及冰粒過程中,垂直累積液態含水量(VIL)中心值>10 kg/m2;降中雹時,VIL中心值一般>30 kg/m2。近三年,包頭市僅監測到1次VIL中心值>55 kg/m2(出現在2022年7月24日的包頭市區),2個體掃后,VIL中心值從40 kg/m2增至65 kg/m2。達到最大值后,VIL中心值變為60 kg/m2以上;2次體掃后,VIL中心值變為35 kg/m2以上。
5 結論
(1)包頭市冰雹地域特征明顯,除滿都拉,各國家氣象觀測站的冰雹日數均隨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冰雹季節性變化顯著,主要集中在6—9月,峰值出現在7月。冰雹日變化特征明顯,一天中主要的降雹時段為14:00~19:00,發生冰雹概率占全天的65.9%。
(2)歷年統計結果顯示,冰雹的最早初日出現在4月
1日,最晚終日出現在10月20日,而最早作業日期為5月10日,最晚作業日期為9月26日。單站年平均防雹作業量分別為土右旗255發、東河區196發、固陽縣28發、達茂旗19發。
(3)強冰雹的X波段雷達回波中心強度普遍>
50 dBz,白云C波段713雷達回波強度均>55 dBz。高新X波段雙偏振雷達更容易監測到三體散射,對冰雹的短臨預報具有良好的指示意義。一般在超級單體回波圖中更容易監測到雹云回波出現的“V”形缺口。小雹及冰粒VIL中心值一般>10 kg/m2,中雹VIL中心值一般>30 kg/m2。ET值普遍>12 km。
參考文獻
[1] 劉艷杰,周玉都,馬庚雪.河北廊坊冰雹天氣特征統計分析[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8,41(1):108-115.
[2] 王云江,姜世榮,周信荔,等.基于雷達回波特征和物理量場特征的彝良縣冰雹天氣預警方法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1):109-111.
[3] 林輝,黃奕丹,程晶晶,等.漳州市冰雹天氣特征及物理量指標探究[J].甘肅科技縱橫,2023,52(12):7-12.
[4] 林彤,鄧佩云,周楠,等.六盤山一次災害性冰雹天氣過程分析[J].寧夏工程技術,2023,22(4):302-311.
[5] 田白,馬中元,陳鮑發,等.2022年3月14日江西及周邊地區冰雹回波特征分析[J].氣象,2023,49(12):1521-1531.
[6] 王世杰,馬林,王思揚.2018年6月山東省中東部一次大范圍強冰雹天氣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1):115-118.
[7] 肖云,馬中元,袁春,等.一次中尺度溫度和濕度鋒區對冰雹回波系統的影響[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3,17(5):71-78.
[8] 武冰路,趙京波,紀策,等.多源觀測資料在冰雹監測預警中的應用[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3,17(5):79-85.
[9] 余加貴,馬紅,馬勛豪.2022年春季滇東北2次冰雹過程的雙偏振雷達特征對比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1): 253-255.
[10] 廖冬梅.鳳山縣冰雹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1):305-307.
[11] 黃奕丹,蔡樂天,程晶晶,等.漳州市一次強冰雹天氣過程分析[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2023,40(3):70-72.
[12] 陸秋霖,李秀昌,林確略,等.玉林市2023年3月25日冰雹過程雙偏振雷達特征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23,44
(3):84-89.
[13] 陳芳,曾曉珊,王方芳,等.冰雹數值模擬及對災損評估研究:以獼猴桃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23,39(23):62-69.
[14] 呂健,劉圣楠,王俊人,等.一次秋季冰雹過程的環境場和雙偏振雷達特征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3,17(4): 53-60.
[15] 尹麗云,李俊,李辰,等.云南不同季節和區域冰雹云回波特征和預警指標對比[J].災害學,2023,38(4):71-79,113.
[16] 張煒月,鄭秀麗,王禮軍.1993—2022年福州地區冰雹天氣物理量特征及雷達回波分析[J].海峽科學,2023(6):3-7,12.
收稿時間:2024-03-15
作者簡介:張慧(1981—),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大氣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