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夾雜物控制;Q235B;失效機理;工藝參數優(yōu)化
0 引言
Q235B鋼因具有成材率高,成本低,且焊接性良好等優(yōu)點,廣泛使用于建筑、工程、焊接件等領域。在實踐過程發(fā)現(xiàn),Q235B鋼本身存在帶狀組織和變形的非金屬夾雜物,及熱處理工藝不當導致零件開裂問題。黃華等針對轉爐-氬站-連鑄的工藝生產Q235B鋼鑄坯內弧中心裂紋,采取電鏡、能譜分析等方法進行技術改進,取得了鑄坯內部質量提升效果;湯偉等針對Q235B鋼板坯中間裂紋,運用金相法等手段檢驗分析,得出夾雜物與成分偏析是造成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夏金魁等對生產中Q235B連鑄板坯內部裂紋產生原因進行研究與分析,得出脫氧工藝、夾雜物控制、澆注工藝等不合理是造成裂紋產生的主要原因,技術改進后降低了內部裂紋比例;蘭鵬等對于氬站直上Q235B板坯在高拉速下的中間裂紋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數值模擬與計算提出了針對性的控制策略。
基于以上文獻調研,本文將總結并借鑒前人經驗,針對最近某用戶在使用某鋼廠生產的Q235B熱軋板鋼加工木制品連接件的過程中發(fā)生冷彎開裂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揭示Q235B鋼失效機理,得到工藝參數的影響規(guī)律,并針對性地進行生產技術改善,從根本上解決Q235B鋼的質量缺陷問題。
1 生產工藝
某鋼廠為滿足不同客戶需求,針對Q235B鋼牌號,設計了不同成分要求的內部出鋼記號,根據產品使用方式、使用場景等設定了不同的成分標準。Q235B鋼化學成分標準見表1,本文重點關注該鋼號的P、S含量是否超標。
Q235B鋼工藝路徑如表2所示。表2顯示Q235B鋼生產的工藝路徑有三種,路徑1為主要排產路徑,對于原料鐵水硫含量0.035%以下時不進行鐵水預處理脫硫,因而其工藝流程比路徑2、3更短,且能耗成本較低,更符合降本增效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路徑3對于部分高端Q235B鋼產品進行真空脫氣處理。因而在生產中,常常采用路徑1。通過生產信息追溯,本文所述的缺陷試樣是由路徑1所生產。
2 缺陷分析
2.1 主要工藝參數
通過材料信息查詢缺陷試樣的生產實際化學成分,缺陷試樣化學成分如表3所示。表3中數據為在鑄機澆注1/2鋼水量時取樣,進行光譜化驗的結果,具有較好的代表性。通過對比表3與表1中所示成分可以發(fā)現(xiàn),缺陷試樣化學成分符合標準要求。
此缺陷試樣采用表2中路徑1生產,一罐到底,鐵水與廢鋼裝入轉爐,頂底復吹脫碳與磷,在出鋼工藝中進行脫氧合金化,加入活性石灰進行鋼包頂渣改質,鋼水進入ANS-OB精煉位微調成分,最后調運至連鑄機進行澆注。Q235B煉鋼連鑄主要工藝參數如表4所示。
2.2 檢驗與分析方法
缺陷零件采用Q235B熱軋鋼板為基材進行加工,加工方法是先在切割好的基板上進行沖孔,然后沿著方孔邊緣進行折彎成型。部分材料折彎時在方孔角部位置出現(xiàn)開裂缺陷,為準確分析缺陷產生原因,通過觀察宏觀形貌后,采用金相顯微鏡對缺陷位置微觀組織形態(tài)進行觀察,應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缺陷位置成分進行檢測,同時通過4%硝酸酒精對樣品進行腐蝕,觀察試樣的組織形態(tài)。
2.2.1 宏觀形貌
Q235B熱軋板加工零件缺陷試樣宏觀形貌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到彎折位置的裂紋缺陷均從零件開口的拐角處起裂,具體位置為加工件四方型孔洞角部,由外向內擴展,肉眼觀察開裂處未見明顯夾雜物或異物,未見明顯分層等異常組織形式。
2.2.2 金相分析結果
對Q235B熱軋板加工零件缺陷試樣缺陷處截取橫向金相試樣,經粗磨、細磨及拋光處理加工后,運用金相觀察試樣拋面,拋光態(tài)裂紋總體呈鋸齒狀,裂紋邊緣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形狀,缺陷試樣裂紋處拋光后形貌如圖2所示。
對試樣進行縱向加工處理,通過觀察試樣縱截面,可見大量的超尺寸夾雜物條帶,最長可達2.97 mm左右,夾雜物呈現(xiàn)較平行排列。按照GB/T 10561—2005《鋼中非金屬夾雜物含量的測定標準評級圖顯微檢驗法》夾雜物測定標準判斷:大多數夾雜物呈現(xiàn)長條狀,具備較好的延展性,夾雜物顏色為灰色或黑色,說明此缺陷試樣存在的A類夾雜物(硫化物類)與C類夾雜物(硅酸鹽類)較多;另外,存在一定數量夾雜物未產生延展變形,顏色為黑色或灰色,形狀為球狀或非球狀,說明缺陷試樣也存在一定數量的B類夾雜物(氧化鋁類)及D類夾雜物(球狀氧化物類),缺陷試樣缺陷處夾雜物形貌如圖3所示。
通過圖2與圖3觀察結果分析,可見缺陷試樣內存在大量條帶夾雜物與部分非變形夾雜物,夾雜物存在基體內破壞基體均勻性,容易在軋鋼軋制過程產生應力集中,降低材料的加工塑性、彎曲等機械性能,在客戶對材料進行沖壓、彎曲加工中,很容易產生折斷、開裂問題,這與前人對于Q235B夾雜物相關研究結論相符。
2.2.3 掃描電鏡分析結果
使用SEM掃描電鏡對缺陷位置的夾雜物進行能譜分析,試樣的SEM能譜圖如圖4所示,夾雜物主要含有Fe、Mn、O、S、Si、Al、Ca、Ti等元素,以上元素成分結果驗證了圖3中缺陷試樣中夾雜物為A類夾雜物、B類夾雜物、C類夾雜物及D類夾雜物。
2.2.4 組織分析結果
通過對缺陷試樣進行鑲嵌、磨制、拋光,使用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蝕處理后,觀察試樣組織與開裂處形貌,試樣基體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及少量貝氏體,裂紋處組織與基體基本一致,未觀察到明顯的組織偏析帶,試樣缺陷位置組織形貌圖見圖5。判斷試樣開裂缺陷主要為基體存在夾雜物造成,這與部分研究人員結論由于偏析原因產生裂紋不同。
2.3 問題對策分析
綜以上檢驗分析結果可知,試樣開裂處不存在明顯的偏析組織帶,造成試樣加工開裂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基體中存在大量夾雜物,根據圖4分析結果,大多數夾雜物為MnS夾雜物及Al2O3夾雜物,基體中其余夾雜物為硅酸鹽夾雜物與其他氧化夾雜物。針對分析結論,制定改進對策為:降低轉爐煉鋼終點氧含量,改進脫氧順序,控制夾雜物產生源頭;轉爐及RH工序中改進頂渣改質、吹氬工藝促進夾雜物上浮、吸收;全程合理控制溫度,避免轉爐終點溫度、過程溫降問題進行吹氧升溫產生不必要夾雜;進行全程保護澆鑄,中間包采取添加覆蓋劑等措施防止二次氧化。
3 改進效果
根據問題對策分析,改進了煉鋼相關生產操作工藝,工藝改進如表5所示。改進工藝后,軋鋼的夾雜缺陷返修率為零,對鑄坯不同位置材料取樣進行金相分析,工藝改進后試樣金相圖及夾雜物分析結果如圖6、7所示。
可見,工藝改進后試樣金相無明顯夾雜物缺陷,且夾雜物為球形鈣鋁酸鹽,說明改進后夾雜物控制水平有顯著提高。
4 結論
1)通過對試樣的宏觀觀察,材料為拐角處開裂后由外向內擴展,開裂處未見明顯異物及分層等組織形式;對缺陷處金相分析,裂紋呈鋸齒狀,缺陷試樣存在A類夾雜物(硫化物類)與C類夾雜物(硅酸鹽類)較多,同時存在一定數量B類夾雜物(氧化鋁類)及D類夾雜物(球狀氧化物類),該結論與以往部分研究人員對于該鋼產生缺陷原因相同;通過SEM掃描電鏡對缺陷位置的夾雜物進行能譜分析,驗證了夾雜物種類及占比量的分析結論;通過對缺陷試樣進行組織觀察,未觀察到明顯組織偏析,排除了由于內部組織缺陷而產生開裂問題。
2)通過綜合分析結果,分析形成缺陷的主要原因為基體中夾雜物問題,現(xiàn)場進行了針對性優(yōu)化,如降低轉爐煉鋼終點氧含量、改進脫氧順序、改進頂渣改質工藝、改進吹氬工藝、延長靜置時間、減少吹氧升溫比率、連鑄保護澆鑄,中間包加覆蓋劑等,改進后,夾雜缺陷返修率降低為零,通過對改進后鑄坯取樣分析,夾雜物控制水平有明顯改善。
本文摘自《金屬材料與冶金工程》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