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飽含列寧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開拓。國內學界關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研究在基礎概念、 歷史背景、 基本內容、 重大意義等方面取得良好研究成效, 但在理論淵源、 發展路徑、 主要特點、 理論新知等方面尚存些許研究不足。今后, 學界須在內容擴展、 方法創新、 學科交叉、 立項加持等方面再下功夫, 不斷推進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究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列寧; 晚年; 社會主義文化; 述評
中圖分類號: A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4) 06-0018-09
收稿日期: 2024-09-25
作者簡介: 趙常偉 (1965-), 男, 山東陽谷人, 聊城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 山東省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研究基地研究員, 法學博士。
在蘇東社會主義已冰消瓦解、 世界社會主義正砥礪前行, 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火如荼, 并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康莊大道上昂首闊步的今天, 人們深切緬懷世界首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和首位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開創者——列寧
2024年1月21日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逝世100周年紀念日。。革命導師列寧晚年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問題進行了開創性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天才設想, 形成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并富含著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光芒的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 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蘇東劇變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 國內學界對列年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給予了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 關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研究也乘勢而進, 通過專項研究和綜合研究、 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 文獻研究和文本研究等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學術成效?;仡櫯c總結、 梳理與評述國內學界關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研究現狀, 對于正確領會馬列主義基本理論、 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歷史經驗、 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 深度助力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無疑具有非凡的意義。
一、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基礎概念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涉及到文化、 文化建設、 文化工作、 文化革命、 文化主義等一系列基礎性核心概念, 學界對此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和多元解讀, 從廣義與狹義、 物質與精神等不同層面進行了深度分析, 取得了可喜成果。
有學者認為列寧晚年“文化”概念具有不同的層次和內涵。白培軍認為“列寧的‘文化’概念有兩層含義”: “純粹文化方面。它應包括國民的識字教育 (在當時, 這是最主要的), 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政治思想、 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化以及專業理論的培訓等?!薄拔镔|方面。這里的‘文化’含義近似于‘物質文明’, 主要意指科學文化武裝下的生產力物化?!?/p>
白培軍: 《列寧晚年文化觀新論》, 《洛陽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第41頁。錢崇濤認為“列寧文化建設中‘文化’概念的涵義可概括為三個層次”: “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基本與‘文明’概念相同”; “一般知識”; “社會意識形態、 思維模式、 民族心理等觀念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啊幕倪@三層涵義又可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 其中, “物質層面是基礎”, “精神層面處于核心”。
錢崇濤: 《論列寧“最后構想”中的文化建設思想》, 《浙江學刊》1998年第5期, 第82頁。王晶雄認為列寧晚期的“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 既包括‘純粹文化方面’, 又包括‘物質方面’, 大到科學技術、 國民教育, 小到掃除文盲、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p>
王晶雄: 《略論列寧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0年第2期, 第63頁。韋定廣認為列寧“遺囑”的“文化”大致有三種語境和內涵: “一是在宏觀闡述十月革命的必要性以及俄國建成社會主義條件時, ……其中的‘文化’泛指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所獲得的全部文明成就; 二是在談到俄國居民識字狀況、 黨和國家機關人員素質中使用, 這時的‘文化’等同于受教育程度與科學技術水平 (即克魯柯亨所說的顯型文化) ; 三是在分析俄國過去歷史對當時及未來社會主義鞏固與發展的影響時, ……‘文化’大約指舊的傳統習慣、 民族心理?!?/p>
韋定廣: 《論列寧“遺囑”的文化內涵》,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年第1期, 第58頁; 韋定廣: 《推進文化建設是共產黨成功執政的重要保證——論列寧晚年的文化建設思想》,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第63頁。趙湘江認為列寧在“五篇遺著”中“所講的‘文化’雖然有時也涉及到文化的廣義含義, 即: 既包括‘純粹文化方面’, 也包括‘物質方面’; 但更多的則是指文化的狹義含義, 即‘純粹文化’。”
趙湘江: 《論列寧“五篇遺著”中關于發展純粹文化的思想》,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第76頁。鄒放鳴認為, “在列寧看來, 文化是一種滲透到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極為廣泛的現象。廣義的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狹義的文化則是指精神文化。”“列寧的文化建設所指的文化, 在一些場合是包括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內的廣義文化, 而在很多場合又是專指社會精神文化或意識形態?!?/p>
鄒放鳴: 《社會主義與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列寧晚年的意識形態學說》,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2期, 第20頁。
有學者認為列寧晚年提出了“文化革命”概念并將其與“文化建設”并列甚至等同。宋仕平認為“列寧所指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 有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的含義。狹義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是指, 掌握和改造人類創造的全部文化遺產, 建設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核心的無產階級文化, 并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作堅決的斗爭, 發揮無產階級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大作用, 這是‘純粹文化方面’; 廣義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 還包括‘物質方面 (因為要成為文明國家, 就必須有相當發達的物資生產資料的生產, 必須有相當的物質基礎)’, 在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教育事業的同時,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創造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化。其實, 列寧所指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從內容上講, 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是一回事?!?/p>
宋仕平: 《試論列寧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思想》,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年第4期, 第68頁。劉笑燕認為“列寧把文化建設稱為文化革命。他認為文化革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一是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 二是要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
劉笑燕: 《試論列寧關于文化革命的思想》, 《內蒙古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2期, 第25頁。孔維軍認為“列寧所提的文化革命或文化建設的文化概念是廣義的, 既包括物質文化, 也包括精神文化?!幕锩褪且岩粋€不夠文明的國家變成一個文明的國家, 這其中既包括文化 (狹義) 建設, 也包括經濟建設。”
孔維軍: 《列寧晚年的“文化革命”觀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0年第4期, 第31頁。楊曉新認為“列寧的‘文化革命’有兩個含義, 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性質的轉變, 接近于通常所說的文化建設。在列寧看來, 沒有相應的文化水平, 人們就不能真正理解社會主義, 也就不可能真正建成社會主義?!?/p>
楊曉新: 《列寧的“文化革命”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問題》, 《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第140頁。曹英偉、 付瑞琪認為列寧“把文化建設稱為‘文化革命’”, “列寧的文化革命思想內容豐富, 既包括純粹的文化方面, 也包括物質和政治方面。列寧把文化革命定位在經濟、 政治、 文化‘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戰略構想中的基礎和核心地位, 賦予其培育社會主義新人、 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和建設新型民主國家的歷史使命?!?/p>
曹英偉、 付瑞琪: 《文化革命: 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戰略構想的基礎和核心》,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2期, 第153頁。
另有學者對列寧晚年“精神文化”
詳見 許均秀: 《列寧晚年精神文化建設的戰略構想及其現實意義》, 《張家口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1期。、 “行政文化”
詳見 張亮: 《重溫列寧晚年行政文化思想》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7年第1期。、 “社會文化”
詳見 劉敏茹: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文化發展的基本觀點》,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年第4期。、 “農村文化”
詳見 李拴民: 《列寧晚年農村文化建設思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學理論》2009年第8期; 林于良、 周瑩: 《列寧晚年的農村文化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4期。、 “政黨文化”
詳見 林志彬: 《列寧晚年對俄共 (布) 政黨文化建設的探索及其啟示》, 《理論導刊》2015年第10期。、 “文化主義”
詳見 顧玉蘭: 《列寧晚年“文化主義”思想的戰略意蘊及當代價值》,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2022年第3期。、 “民族文化”
詳見 金俊銘: 《列寧晚年關于民族文化建設的思想及其當代回響》, 《武夷學院學報》2023年第8期。等思想進行了探討, 取得了良好學術成效, 為本課題研究增添了新鮮思路和亮麗色彩。
二、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歷史淵源
“參天之木, 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 必有其源?!绷袑幫砟晟鐣髁x文化思想絕非無本之木、 無源之水, 它定然基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科學社會主義文化的初始闡釋, 又結合蘇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初創實踐, 加之列寧晚年乃至全程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構社會主義文化的初葉探索。學界對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淵源與流變進行了廣泛探究, 形成了豐富成果。
有學者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理論基礎。王豐認為,“從理論基礎看,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發展, 淵源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文化的唯物史觀?!薄皬膫€體因素看,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發展, 與他自身的素質修養有著深刻而密切的聯系。”“從歷史背景看,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發展, 具有特定的時代條件和嶄新的自然科學基礎。”
王豐: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3期, 第35-36頁。馮艷認為“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源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文化的唯物史觀”, 內含四個方面: “關于文化的本質內涵”; “關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文化發展的價值目標”; “關于文化的全球化交往的動力”。
馮艷: 《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年第9期, 第52頁。何宇、 劉曉通認為“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不僅來源于當時復雜的文化背景, 而且還有科學的理論來源。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維不但直接承襲了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設的思想以及另一些思想家理論家的學說, 而且汲取了俄羅斯優秀傳統文化, 特別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之上, 把馬克思主義與當時俄國國情相結合, 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p>
何宇、 劉曉通: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研究》, 《現代商貿工業》2023年第12期, 第180-181頁。陳瑜認為“‘列寧政治遺囑’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有一個逐漸蘊蓄、 持續升華的過程。其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對文化建設實踐中所映射出的具體問題進行剖析的成果。”
陳瑜: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及當代啟示——基于“列寧政治遺囑”》, 《西部學刊》2023年第14期, 第31頁。
有學者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形成動因。王晶雄認為列年晚年將文化建設視為其“‘文化-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中的重中之重”。在列寧看來, “文化建設是鞏固新生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是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智力前提”, “是政治變革、 鏟除官僚主義的重要條件”。
王晶雄: 《略論列寧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0年第2期, 第62-63頁; 王晶雄: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論列寧文化建設思想的當代意義》,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第46-47頁。俞良早認為“列寧逝世前夕提出, 蘇俄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必須加強文化建設; 在農民中進行文化工作, 有利于合作社的建設; 通過文化建設提高機關工作者的文化素質, 有利于改善黨和國家機關的工作?!?/p>
俞良早: 《列寧逝世前夕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 《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 第73頁。蒲建彬認為列寧從五方面“闡述了文化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偉大意義”: 搞好文化建設, 是由“俄國文化落后國情決定了”的; “是學會做經濟工作, 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必需的條件”; “是鞏固革命成果, 建設蘇維埃經濟, 為社會主義奠定物質基礎所必需的條件”; “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反對官僚主義和貪污所必需的條件”; “是對群眾進行政治教育的必要條件”。
蒲建彬: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第3-4頁。涂巖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三方面: “為了建成社會主義”; “在農民中進行文化教育工作, 有利于合作社的建設”; “通過文化建設提高機關工作者的文化素質, 有利于改善黨和國家機關的工作”。
涂巖: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對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啟示》, 《企業導報》2010年第3期, 第266-267頁。程芳云認為“基于文化建設任務對蘇俄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意義, 列寧提出了加強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p>
程芳云: 《“兩制共存”時代與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創新》, 《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1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年, 第369頁。王鐵柱認為“列寧之所以高度重視文化建設, 是因為俄國經濟文化落后的現實已嚴重影響了蘇維埃政權作用的發揮, 妨礙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為了更好地維護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列寧強調黨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文化建設, 發展先進文化, 尤其是注重加強黨自身的文化建設?!?/p>
王鐵柱: 《理性思考與文化自覺——列寧“政治遺囑”中的文化戰略之思》,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 第10頁。宮玉濤、 李晶晶認為“列寧晚年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原因”在于: “國民整體較低的文化水平制約著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與發展”;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支持和配合”。
宮玉濤、 李晶晶: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考及當代價值》,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第38-39頁。
有學者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歷史背景。朱衛兵認為“列寧在其晚年特別是新經濟政策之后對俄羅斯文化的落后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最終產生了列寧‘遺囑’時期嶄新的文化建設思路?!?/p>
朱衛兵: 《俄羅斯文化傳統與列寧晚年文化思想的形成》, 《學理論》2013年第10期, 第40頁。劉旺旺認為“列寧晚年領導蘇維埃俄國實行戰略‘退卻’, 其直接原因是經濟、 政治的危機, 而背后更深層次的是文化困境的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的內在蘊意、 實現經濟強國的現實訴求、 發展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 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外在壓力共同促成了列寧晚年異常注重俄國的文化建設。”
劉旺旺: 《列寧晚年加強俄國文化建設的背景分析》,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第71頁。
魏志達認為“作為列寧晚年‘政治遺囑’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日記摘錄》從文化基礎、 物質基礎、 人才基礎、 制度基礎等方面闡述了當時蘇維埃俄國語境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并從掃除文盲和提高人民群眾識字率、 合理分配經費和撥付物資、 吸收和改造舊知識分子、 建構工人與農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制度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舉措?!?/p>
魏志達: 《列寧晚年〈日記摘錄〉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現實意義》,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第6頁。馮婷婷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背景”在于: “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現實背景”; “俄國思想落后繁雜的文化背景”。
馮婷婷: 《列寧晚年關于文化建設的探索及當代價值》, 《今古文創》2022年第37期, 第65頁。
三、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基本內容
作為對世界大國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縝密思考和先驅探索, 列年晚年社會主義思想堪稱內涵深刻、 內容豐富、 亮點突出。但是, 由于種種因素,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 我們對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是不夠重視的”
陶德麟: 《一份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寶貴遺產——序〈列寧晚年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中國的改革實踐〉》,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第25頁。, 這導致閃耀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光輝和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之精華的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未能在中國盡顯其應有的曠世價值。直到鄧小平在1985年8月發出時代之問
鄧小平指出: “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 蘇聯搞了很多年, 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 搞了個新經濟政策, 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詳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第139頁。之后, 人們才頓然將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與建國初期的蘇俄相關聯、 將鄧小平理論與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相對照。于是,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 學界關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也就乘勢而來、 遍地開花。雖然學界關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基本內容的闡述眾說紛紜, 但普遍認為“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是其晚年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馮艷: 《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年第9期, 第52頁。,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是列寧晚年乃至全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的重大考量, “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 一直思考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問題。在經歷了軍事共產主義遇到文化條件闕如、 新經濟政策遇到文化困境之后, 對文化建設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最終提出了把文化放在首要位置的‘文化、 政治、 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構想, 探索出了一條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道路?!?/p>
鄭東艷、 郭鳳志: 《列寧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思想》, 《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3期, 第19頁。學界對此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 尤其是對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建構方略、 實踐舉措等進行了深入探索, 涌現出多方位成果。
有學者從三方面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李福麟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包括“關于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劃時代的任務、 和平的文化組織方式、 文化建設與制度轉變的關系等思想”
李福麟: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的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理論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4期, 第15頁。。潘寧認為“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哲學思考”包括: “正確處理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辯證關系”; “正確處理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的辯證關系”; “正確處理文化建設中的批判與繼承的辯證關系”。
潘寧: 《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哲學思考》, 《理論視野》2008年第5期, 第35-37頁。王鐵柱認為“列寧‘政治遺囑’中的文化戰略”包括: “要加強黨對文化的領導, 用先進文化武裝黨; 要以教育為切入點, 加強文化全方位建設; 要以經濟建設為基礎, 注重提升國家文化實力?!?/p>
王鐵柱: 《理性思考與文化自覺——列寧“政治遺囑”中的文化戰略之思》,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 第10頁。李金花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的內容”包括: “核心在黨, 重點在民”; “兼收并蓄, 批判繼承”; “尊師重教, 育才強國”。
李金花: 《列寧晚年的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第20-22頁。宮玉濤、 李晶晶認為“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重視并提升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文化素質”; “重視并大力發展國民教育”; “積極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宮玉濤、 李晶晶: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考及當代價值》,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3期, 第39-41頁。王丹竹認為“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構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重視人才與教育: ‘一個文盲國家里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 “平衡城鄉: ‘我們幾乎沒有為農村做任何事情’”; “循序漸進: ‘急躁冒進是最有害的’”。
王丹竹: 《列寧晚年“政治遺囑”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構想》, 《學習月刊》2020年第5期, 第26-27頁。魏志達、 閆怡冰認為列寧在“政治遺囑”中“逐漸形成了在蘇俄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路”: “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題”; “克服舊文化、 舊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點”; “夯實文化基礎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線”。
魏志達、 閆怡冰: 《列寧“政治遺囑”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理路與基本特征》, 《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21年第6期, 第34-36頁。馮婷婷認為“列寧晚年文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堅持黨對文化建設事業的領導, 確保文化為經濟政治提供支持與配合”; “重視并發展國民文化教育事業, 努力培育出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者”; “正確對待資本主義的優秀文化, 抵御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侵蝕與腐化”。
馮婷婷: 《列寧晚年關于文化建設的探索及當代價值》, 《今古文創》2022年第37期, 第66頁。陳瑜認為“‘列寧政治遺囑’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核心要義”包括: “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促進教育體制改革, 改善教師社會地位; 加強黨的文化建設, 提升干部文化素質等方面?!?/p>
陳瑜: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及當代啟示——基于“列寧政治遺囑”》, 《西部學刊》2023年第14期, 第31頁。
有學者從四方面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俞良早認為“列寧逝世前夕提出, 蘇俄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必須加強文化建設”, 為此, “必須提高教師的地位, 發揮廣大教師的作用; 必須增加對教育的投資, 以教育的發展促文化發展; 應該使城市黨組織和城市文化團體經常下農村, 促進農村的文化建設; 應該使機關工作者努力學習業務知識, 促進管理文化的建設”。
俞良早: 《列寧逝世前夕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 《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 第73頁。涂巖認為列寧晚年采取的“文化建設的措施”包括: “提高教師的地位, 發揮廣大教師的作用, 促進文化建設”; “增加對教育的投資, 以教育的發展促進文化建設”; “使城市黨組織和城市文化團經常下農村, 促進農村的文化建設”; “使機關工作者努力學習業務知識, 促進管理文化的建設”。
涂巖: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對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啟示》, 《企業導報》2010年第3期, 第266-267頁。朱衛兵認為列寧在逝世前提出的“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的措施”包括: “大力發展國民教育, 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繼承人類優秀文化特別是資本主義文化遺產”;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通過市場經濟建設改造舊文化?!?/p>
朱衛兵: 《俄羅斯文化傳統與列寧晚年文化思想的形成》, 《學理論》2013年第10期, 第42頁。魏志達認為列寧晚年“《日記摘錄》關于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舉措”包括: “掃除文盲、 提高識字率, 構建文化基礎”; “合理分配物資, 為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利用舊知識分子, 為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建構以工帶農制度體系, 為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魏志達: 《列寧晚年〈日記摘錄〉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現實意義》,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第8-9頁。李瓊瓊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的核心要義”包括: “堅持文化領導權, 鞏固執政基礎”; “保持文化傳承性, 創新文化發展”; “推進教育普及化, 提高教師地位”; “加強城鄉文化合作, 鞏固工農聯盟”。
李瓊瓊: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學習月刊》2022年第5期, 第32-33頁。
有學者從五方面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時勝利、 姚佳媛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的主要思想”包括: “文化建設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 “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文化建設的重點在農村”; “文化建設的關鍵是培養自己的隊伍”; “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新人’”。
時勝利、 姚佳媛: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三峽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6期, 第36-38頁。
有學者從六方面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蒲建彬認為“列寧晚年關于文化建設的基本思想”包括: “無產階級文化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作為指導思想”; “無產階級文化事業必須服從無產階級專政的總任務”; “對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關系的認識”; “大力普及和發展國民教育, 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無產階級文化建設必須吸收和改造歷史文化遺產”; “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對文化建設的領導”。
蒲建彬: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第4-5頁。
四、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重要價值
毫無疑問,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對于人類探索科學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具有無與倫比的開創性貢獻和指導性價值。正如趙曜所言: “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在理論上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在實踐上為蘇聯建設社會主義指出了正確方向和道路, 對所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不發達國家都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p>
趙曜: 《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0年第9期, 第19頁。而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堪稱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瑰寶, 至今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正如宮玉濤、 李晶晶所言: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是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甚至是最精華的組成部分。這部分思想內容是列寧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深度思考的結晶, 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能夠為之提供重要的啟示?!?/p>
宮玉濤、 李晶晶: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考及當代價值》,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3期, 第37頁。為此, 學界對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現實意義、 時代價值、 當代啟示等進行了深度研究, 取得了良好成效。
有學者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現實啟示。
蒲建彬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在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 “文化建設必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堅持文化建設、 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協調發展, 相互促進, 構建社會和諧”; “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
蒲建彬: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啟示》,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第5+13頁。
涂巖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對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啟示”在于: “文化建設要和經濟、 政治、 社會建設同行并重”; “文化建設要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 “文化建設的目的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
涂巖: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對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啟示》, 《企業導報》2010年第3期, 第267-268頁。
王丹竹認為“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構想的當代啟示”在于: “必須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必須要注重教育的區域協調”; “必須要堅持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 “必須要掌握文化建設規律”。
王丹竹: 《列寧晚年“政治遺囑”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構想》, 《學習月刊》2020年第5期, 第27-28頁。
李瓊瓊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的現實啟示”在于: “把握文化建設發展方向, 堅持黨對文化的領導權”; “尊重歷史文化發展規律, 辯證對待歷史文化遺產”; “統籌協調城鄉文化發展, 加強城鄉文化聯動”。
李瓊瓊: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學習月刊》2022年第5期, 第33-34頁。
陳瑜認為“‘列寧政治遺囑’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當代啟示”在于: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以助力文化強國”; “高度重視教育事業以培養理想人才”; “加強黨的文化建設以提高執政能力”。
陳瑜: 《列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及當代啟示——基于“列寧政治遺囑”》, 《西部學刊》2023年第14期, 第32-33頁。
有學者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魏志達認為列寧晚年“《日記摘錄》關于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在于: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要以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為依據”;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 堅持循序漸進發展”; “優化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方式, 以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 “構建更加靈活開放的用人體系和人才政策體系”; “促進文化建設的城鄉互動交流、 區域協調發展”。
⑥
⑥
魏志達: 《列寧晚年〈日記摘錄〉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現實意義》,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第9-11頁。
有學者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宮玉濤、 李晶晶認為“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在于: “進一步提升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文化素質”; “高度重視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積極建構繁榮興盛的農村文化”。
⑦
⑦
宮玉濤、 李晶晶: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考及當代價值》,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第41-43頁。馮婷婷認為“列寧文化思想對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實價值”在于: “牢牢掌握黨的文化領導權”; “高度重視國民文化教育, 自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樹立文化自信,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⑧
⑧
馮婷婷: 《列寧晚年關于文化建設的探索及當代價值》, 《今古文創》2022年第37期, 第66-67頁。時勝利、 姚佳媛認為“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在于: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牢牢掌握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權”; “遵循文化發展規律, 堅持走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 “堅持人民立場, 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文化隊伍建設, 筑牢文化建設根基”;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助力文化繁榮發展”。
⑨
⑨
時勝利、 姚佳媛: 《列寧晚年文化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第38-39頁。
五、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研究述評
多年來, 學界從不同角度對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多項可喜成果。這主要體現在: 第一, 探討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 使得本課題研究基礎更加穩健; 第二, 發表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學術成果, 使得本課題研究成效更加殷實; 第三, 產生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學位論文, 使得本課題研究隊伍更加壯大; 第四, 研討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 使得本課題研究價值更加凸顯; 第五, 挖掘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專項領域, 使得本課題研究視角更加寬廣; 第六, 探索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實踐方略, 使得本課題研究重心更加明晰; 等等。毫無疑問, 各位學者的不懈努力和豐碩成果為進一步深化本課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現有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究還存在些許不足, 值得關注和深思。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 研究內容有待拓展。學界較多關注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發生緣由、 主要內容、 重大意義等方面, 較少關注其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
少數學者關注了類似問題。如劉敏茹提出, “列寧定義了‘社會主義文化’概念, 認為社會主義文化是以‘勞動群眾和被剝削的群眾’為階級基礎、 以‘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為思想基礎、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性質的‘民主主義的和全世界工人運動的國際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是依靠‘從每個民族的文化中取出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成分’而建立起來的, 最終要達到‘為了同每個民族的資產階級文化、 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相對抗’的目的?!?(劉敏茹: 《列寧晚年關于社會文化發展的基本觀點》,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年第4期, 第49頁) 、基本特征
少數學者關注了類似問題。如: 王丹竹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構想三個“基本特征”: 人民性、 科學性、 協調性 (王丹竹: 《列寧晚年“政治遺囑”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構想》, 《學習月刊》2020年第5期) ; 魏志達、 閆怡冰闡述了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五個“基本特征”: 交融性、 艱巨性、 漸進性、 差異性、 基礎性 (魏志達、 閆怡冰: 《列寧“政治遺囑”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理路與基本特征》, 《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21年第6期) 。、發展階段、 理論新知等方面; 較多關注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闡述, 較少關注其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等等。這導致本課題研究不夠豐富全面。第二, 研究方法有待更新。學界較多采用文獻法、 歷史法等而較少采用統計法、 大數據分析法等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 較多采用描述性研究而較少采用分析性研究來探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 較多采用文本分析法而較少采用比較分析法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 等等。這導致本課題研究不夠多姿多彩。第三, 研究學科有待擴展。學界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者較多集中在馬列主義理論、 哲學、 政治學等學科, 較少來自社會學、 教育學、 歷史學、 文化學等學科領域, 導致本課題研究不夠廣泛深邃。第四, 研究立項有待加強。學界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成果多為普通專業研究或專項探索, 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生學位論文成果, 省部級以上專題項目成果稀少
據中國知網數據庫顯示信息, 現有成果標注省部級以上項目者確有不少, 但所掛靠項目真正屬于“列寧晚年 (社會主義) 文化思想 (理論) ”選題者少之又少。如: 韋定廣: 《論列寧晚年的文化建設思想——從“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談起》 (《學習論壇》2004年第9期) 和《推進文化建設是共產黨成功執政的重要保證——論列寧晚年的文化建設思想》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均標示為 作者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列寧文化思想及社會主義執政黨文化建設問題研究” (04BKS005) 的研究成果; 劉旺旺、 俞良早: 《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使用文化概念的多重語境及其變化特征》 (《求實》2016年第3期), 標示為 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研究理想社會的原則與實現中國夢研究” (14AKS004) ; 顧玉蘭: 《列寧晚年“文化主義”思想的戰略意蘊及當代價值》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2022年第3期), 標示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創新研究” (20YJA710008) ; 等等。另據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顯示, 關于“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科研項目為零, 甚至關于“列寧文化思想”的科研項目也非常稀少, 在“立項查詢”中有3項: 韋定廣:“列寧文化思想及社會主義執政黨的文化建設問題研究” (04BKS005) 、 賈淑品:“列寧文化領導權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21BKS009) 、 劉旺旺:“列寧文化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研究” (23CKS013) 。再據“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 青年基金、 自籌經費項目立項一覽表” (3028項) 、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立項項目一覽表” (200項) 、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立項一覽表” (27項) 、 “2023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立項一覽表” (103項) 等顯示, 均查無“列寧文化思想”或“列年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究項目。, 導致本課題研究不夠引人注目。
學界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究可謂碩果累累、 問題尚存。展望本課題未來研究, 學界還需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第一, 研究內容要不斷拓展。既要深化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基礎概念、 重大意義、 實踐方略等方面, 更要強化研究本課題的基本內涵、 主要特征、 理論新知等方面, 盡可能形成相對一致的成型觀點; 既要深化研究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文本觀點, 更要強化研究本課題的形成過程, 盡可能形成相對一致的成列觀點; 既要深化研究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闡述, 更要強化研究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盡可能形成相對一致的成熟觀點。第二, 研究方法要不斷拓寬。既要沿用文獻法、 歷史法等深化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現有研究, 更要采用統計法、 大數據分析法等推進本課題的拓展研究, 盡量通過高新科技獲得最新成果; 既要沿用描述性研究深化對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基本認知, 更要采用分析性研究推進對本課題的創新發展, 盡量通過旁征博引獲得最新判斷; 既要沿用文本分析法深化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縱向解讀, 更要采用比較分析法推進本課題的橫向研究, 盡量通過縱橫交貫獲得最新結論。第三, 研究學科要適當泛化。既要鼓勵馬列主義理論、 哲學、 政治學等學科學者繼續深化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究, 更要吸納社會學、 教育學、 歷史學、 文化學等學科學者積極參與本課題研究, 盡量通過學科交叉實現資源共享, 推進科研協作, 獲得豐碩成果。第四, 研究立項要不斷加持。既要持續推進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究的普通成果產出, 更要大力加強本課題的高端項目申報, 盡量通過高低搭配發揮各自優勢, 實現科研共融, 達成創新繁榮。
A Review of Lenin’s Socialist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ZHAO Chang-w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Abstract: Lenin’s socialist cultural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was full of hi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research on Lenin’s socialist cultural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chieved good research results in basic concep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basic content, and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earch deficiencies in theoretical origins, development path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he futur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must make further efforts in expanding content, innovating method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supporting project proposals,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enin’s socialist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research in his later years.
Key words: Lenin; old age; socialist culture; review
[責任編輯" 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