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鄉村振興中文化建設是重點內容, 當前數字文化的不斷深入普及, 具有了明顯的大眾性, 反過來對鄉村振興又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從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視角來看, 文化的發展會受到周邊因素影響。通過文獻梳理及理論研究發現, 由于數字文化自身的優越性, 在驅動鄉村振興的理路上, 表現為四個方面:社會發展跟隨的便捷性、 數字文化發展在鄉村振興上的合理性、 促進鄉村建設的有序性、 數字化對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推力延伸性。在網絡化、 數據化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 利用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視角, 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作用, 發揮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 以鄉村文化的發展帶動社會的發展, 從而帶動經濟等一系列的發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與高質量發展, 與中國式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相統一。最終達到文化提升、 生產發展、 生活富足、 秩序改進、 治理到位的目標。
關鍵詞:數字文化驅動; 鄉村振興;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 C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4) 06-0054-09
收稿日期: 2024-10-09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1ZDA057): 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研究。
作者簡介:徐曉斌 (1972-), 男, 安徽巢湖人,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山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副研究員;
張金榮 (1962-), 女, 吉林安圖人,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一、 引言
當前, 隨著數字時代的邁進, 數字文化發展非常迅速, “數字文化是以數字化、 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為代表的當代信息革命帶來的嶄新文化形態”
張桂芳: 《數字文化與和諧社會構建》,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6期。。國際方面, 主要經濟體國家高度重視數字文化的發展:美國采用“大學-產業-政府-資本‘四輪驅動’創新模式”
花建:《全球視野:世界各國數字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文化產業評論》, 第3776期, (2022-01-13)[2023-02-09].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D7O20U0519CS5P.html.。英國, “激發數字時代文化創意活力”; 德國, “創建線上線下文化與數字的協同發展”; 法國, “打造多個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平臺”; 歐盟, “強化數字時代歐洲共同價值觀”
王玉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數字文化戰略考量》,《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2022年第7期。, 各國根據本國國情, 在機制、 規劃、 創意以及平臺等多方面進行部署, 突出數字文化的發展。國內方面, 早在2011年國家就下發文件, 提出在數字化、 信息化、 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 “啟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部、 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2011-11-15)[2023-02-0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206.html., 并以此作為我國開始數字文化建設重要指導性文件, 給予政策支持。隨后, 全國不斷提高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力度, 學術界也在不斷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其中, 通過最新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 知網、 萬方學術論文數據庫搜索后發現, 有一些涉及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文獻:“在理性建構與傳統承繼的辯證統一中開展數字鄉村建設, 要以典型示范和感性導引為推進路徑”
劉少杰、 周驥騰:《數字鄉村建設中“鄉村不動”問題的成因與化解》, 《學習與探索》 2022年第1期。; 李鈺、 韓一軍提出“加強數字化探索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李鈺、 韓一軍:《加快農業數字化探索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04-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數字化”內容解讀》, 《全球化》 2022年第6期。; 王建民提出“數字鄉村建設”
王建民: 《產業基礎、 城鄉一體化與數字鄉村建設類型分析》,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5期。:賀小榮、 徐海超“鄉村數字文旅的路徑”
賀小榮、 徐海超:《鄉村數字文旅發展的動能、 場景與路徑》, 《南京社會科學》 2022年第11期。; 此外,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 相關區域文化的整體觀方面的研究有: 張凌林認為, “在全球化、 數字化背景下分析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新趨向”
張凌林:《討論中國當代文化發展》,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年第5期。。黃宗智認為, “華北農業的‘內卷化’和當地文化的有待‘修復化’”
黃宗智: 《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 第67-68頁。。數字文化的便捷性和時尚性將會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展現出巨大潛力, 成為驅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途徑, 并為具有美好圖景的鄉村文化建設提供重要助推力。芬蘭圖爾庫大學Suominen教授認為, “數字文化是新興的數字素養”
Suominen, Jaakko.Technology and Culture, Baltimore Vol. 53, Iss.2, (Apr2012):521-523., 給予數字文化極高的認可。縱觀國際、 國內及學界, 主要是在數字化的文學、 動漫、 影視、 游戲、 沉浸式娛樂的消費產業研究方面, 給予關注。而以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為視角來研究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理路還存在不足, 特別采取文化社會學中全球化、 數據化的理論顯現了理論視角的創新, 所以具備了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相關性的研究價值。發起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網絡化、 數據化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 利用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視角, 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作用, 發揮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 以鄉村文化的發展帶動社會的發展, 從而帶動經濟等一系列的發展, 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與高質量發展, 與中國式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相統一, 最終達到文化提升、 生產發展、 生活富足、 秩序改進、 治理到位的目標。基本研究框架如下圖。
二、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歷程脈絡及研究的緣起
新中國成立后, 各種運動的目的實際上是想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基礎上建立起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形式, 決策是對的, 只是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 偏離了方向; 改革開放后調整轉向以西方文化為主的方向, 此階段華北區域文化界從內容、 到學術評價標準、 到人才培養方式都向西方學習, 從而導致缺失自主話語權局面的出現。因此, 在文化上的探索走了比較多彎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的指引下, 不斷加強文化強國建設, 特別進入數字時代, 文化發展有了新的戰略趨向。
(一)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歷程的脈向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 從傳統到現代, 再到當代, 中華優秀文化在世界占據了重要位置。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了“世界歷史文化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64-65頁, 第271-273頁.;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 科學的、 大眾的”
《毛澤東選集》第2卷: 《新民主主義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 第15頁., 他于1956年又提出了“雙百方針”, 用以繁榮文化藝術;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了“文字下鄉”, 認為“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社會共同經驗”
費孝通:《鄉土中國》,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 第18頁.。進入新時代, 習近平指出,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 第42頁., 之后他對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提出了“雙創”改革理念, 形成了新時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明創新——文化自強”發展邏輯脈向, 而數字文化恰好是貫徹這種理念的表現形式。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主要經歷了新中國誕生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到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雖然走過一段彎路, 但總體還是一脈相承的, 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來發展中國文化, 真正實現了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偉大目標。馮鵬志認為,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實現歷史性提升的70年”
馮鵬志:《新中國70年文化發展的歷程與經驗》, 《理論視野》 2019年第1期。, 可謂光輝的歷程, 偉大的成績。客觀說來, 當前的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務必是扎根鄉村的, 并且需要實現文化共同體建設的振興, 在數字新媒體時代, 文化振興以數字化為手段, 在弘揚傳統文化時將會發生躍遷, 這是當前文化呈現的新特點, 具備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處于數據時代, 劉少杰指出, “需要對網絡社會的集體表象和空間關系做出事實考察”
劉少杰:《中國網絡社會的集體表象與空間區隔》,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8年第1期。, 關注鄉村振興之際的網絡社會。那么, 如何在這樣的場域中發揮數字文化的驅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二) 數字文化興起與失調
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不斷普及, 特別是支持IPv6的新一代互聯網、 5G、 物聯網、 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及市場投入, 深入利用VR、 圖像記錄、 3D掃描技術、 數字文化館等虛擬再現技術, 可將無法還原或修復的文化理念進行數字化還原并呈現。在傳播媒介方面, 國外的如Facebook (美國臉書)、 Twitter (美國推特)、 Youtube (美國油管)、 TikTok (抖音海外版)、 Instagram (美國照片墻)、 LinkedIn (美國領英) ; 國內的如微博、 QQ、 微信、 抖音、 快手、 B站、 頭條、 知乎以及各類客戶端等新媒體、 自媒體發揮文化、 藝術等信息傳遞作用。在網絡及媒介大升級的背景下, 醞釀出了數字文化, 簡而言之, 數字文化即為文化的數字化并賦以新的傳播體驗方式。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數字文化的發展, 于2011年7月公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正式啟動數字文化建設; 2018年1月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指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央人民政府網, (2018-01-02)[2023-02-09].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022年5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 部署我國“文化大數據的發展戰略, 進一步推動實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央人民政府網, (2022-05-22)[2023-02-09].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2022年8月, 國家“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規劃力度, “推進數字文化資源進鄉村”及“大力發展數字文化貿易”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央人民政府網, (2022-08-16)[2023-02-0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7278.htm.; 2022年10月, 黨的二十大提出, “推進網絡強國、 數字中國建設”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 第30頁., 在建設數字文化上持續不斷地給予政策支撐。
數字文化的興起伴隨了數字文化產業極大爆發,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20年研究報告, 全球文化創意產業達到2.25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吸收就業人數達到3000萬, 成為推動經濟增長、 促進文化多樣性、 造福人類社會的強有力因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
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文化產業數據, 中央人民政府網, (2022-06-18)[2023-02-09].http://www.gov.cn/xinwen/2022-06/18/content_5696617.htm., 數字文化增速明顯, 占據了經濟增長點的重要位置。隨著世界范圍內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 文化產業進入到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數字文化產生各種各樣的文化新產品、 新業態、 新模式, 如游戲、 動漫、 數字文創、 虛擬現實、 數字藏品等, 同時積極部署元宇宙。數字化技術也可以與鄉村文化創意產品進行融合, 制作出滿足不同需求的文創產品, 實現提升數字文化產業, 例如, 許多鄉村在發展數字文旅產業過程中, 利用互聯網、 物聯網技術與移動媒體關聯, 將旅游文創產品成功地與漫畫IP、 當紅影視作品等內容進行銜接, 打造出了廣受現代消費者喜愛的旅游紀念品, 凸顯數字文化興起之勢。
務必樹立正確數字文化發展的理念, 即數字文化的文化屬性為主, 產業屬性為輔。在實際運行中, 務必防止內容的碎片化、 片面性、 獵奇性以及斷章取義。特別是部分運營企業利用監管的真空, 做出有悖于法律、 道德的事項, 如惡意采集用戶信息、 泄密隱私、 吸金游戲、 賭博等顯示出極大的負面效益, 呈現失調狀態。在防止低俗化方面, 研究認為“當對數字的技術崇拜與技術異化超越文化價值時, 將會引致市場泛娛樂化和消費者審美旨趣模糊, 文化產品在數字資本的引導下趨向庸俗化、 貧瘠化和趨同化”
伊馨、 陳偉雄:《數字文化產業的安全風險及其對策》,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年3月24日, 第7版。, 這種狀況是非常危險的, 應該指正并加以正確的方向指導; 對古籍數字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研究者指出“質量低劣的數字化古籍產品誤導讀者, 出現錯字錯句多、 正文和注混在一起、 疏于校勘, 古籍中一些特殊字詞古今混用”
陳得媛:《古籍數字化的負面影響需要警惕》, 《新華月報》 2010年第8期。, 這種數字化現象改變了本意, 對傳承古籍具有負面影響。正因為存在一些負面、 失調的現象, 專家提醒, “發展文化需要打造文化產業, 但文化的主題是精神、 思想、 觀念, 是不可能僅有產業行為實現的”
邴正:《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形象與文化符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思考》, 《社會科學戰線》 2013年第3期。, 而對于負面或失調的數字文化更讓政府與公眾不可接收的, 正因為這樣, 他又強調, “文化的價值主要在于意義領域, 而其功利價值則是派生的”。因此, 在加大數字文化建設應用的同時, 務必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指引, 認識到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按照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和系統性, 加大頂層設計和科學運營, 牢牢把握數字文化的正向作用, 確保數字文化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三) 數字時代文化發展特質的反思
大眾性。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性, 當今社會, 人人是數字文化的使用者, 同時也是創造者。“數字時代文化的大眾屬性更強”
江小涓:《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 2021年第8期。, 而且隨著區塊鏈、 元宇宙技術的不斷深入, 在文化領域里, 去中心化、 立大眾化越來越成為現實, 公眾在使用、 制作的同時不斷完善新的文化因素, 促使人類的文化發展按照指數級劇增, 文化的大眾化, 讓文化不再是少數的事情, 也促進了快速傳播。同時觀察出:大眾化的文化減少了城鄉之間、 社會階層之間存在的文化層級差異。
快速性。數字時代的最大特點體現在速度上, 反映到數字文化產品的制作和傳播上非常明顯, 在文化快速傳播中, 發現的問題或不足又會促使制作的數字技術進一步改進。當前是一個流量社會, 學者認為“在流量社會, 信息流動不只是組織和生產中的一個要素, 而是支配了經濟、 政治與象征生活之全部過程” (劉威、 王碧晨, 2021)
劉威、 王碧晨:《流量社會: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形態》,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第8期。, 流量意義重大, 前提是速度, 因此, 速度性是數字化在文化發展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并且這個速度涉及制作、 傳播、 公眾互學習、 反饋完善等多方面, 所以快速性是全方位的。每年制作形成的數字文化產品數量、 體量巨大, 存儲單位已經跨越至YB為基礎了 (數字化存儲基本單位Byte, 存儲容量級從低到高為B、 KB、 MB、 GB、 TB、 PB、 EB、 ZB、 YB, 每級是相鄰下一級的1024倍), 由此帶來的正向、 負向影響都是業界應該關注的重點。
時尚性。數字時代的到來, 改變或顛覆了一些傳統思維, 公眾更多地在追求個性化、 差異化的產品。在人機交互、 可視化的技術指引下, 兼顧智能識別, 快速制作出來的產品通過智能體驗, 展現其時尚價值, 通過后才能正式投入市場, 這樣才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同理, 數字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時尚性, 反映出來數字時代文化的內涵與重大意義, 為數字技術調整重點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
難辨性。數字化技術打破了時間、 空間的局限性, 各種文化元素重新組合, 形成令設計者滿意、 讓消費者認可的文化產品, 但是它的根本與初始或許已經變更, 有的甚至改頭換面, 出現了讓人們難以辨別的現象。在這種疑惑的詰問下, 產生了一定的否認或停止文化數字化的呼聲, 所以, 令人反思, 數字文化并不是神圣的, 應該是正、 反的結合體, 作為域內生產或消費者都應該提高警惕。
三、 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理路
鄉村振興進程中, 數字文化元素驅動發力得越來越充分, 從鄉村民宿到旅游演藝, 數字文化的展現帶來了鄉村振興活動的新體驗; 從數字文化產品網絡銷售到直播帶貨, 產業振興揭開了鄉土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從火爆的鄉村振興短視頻到草根博主出圈, 數字文化生產方式出現了新變化。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理路主要分析:驅動什么、 如何驅動以及驅動結果。實際研究是從場域、 文化方面入手, 探求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方面表現的便捷性、 合理性、 有序性和延伸性。
(一) 場域理路:從政策文獻中尋找依據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非常明確地提出, “繼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確保農業穩產增產、 農民穩步增收、 農村穩定安寧”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央人民政府網, (2022-02-22)[2023-02-0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8065.htm., 顯現了“增產、 增收、 安寧”三條相互協調的工作邏輯, 也是做好鄉村振興的基本內容與主旨。在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方面, 提出了“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 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 接著在文化產業方面, 又提出, “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 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 這兩個方面將“數字”與“文化”進行整合與規劃, 為數字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依據。
(二) 文化理路:扎根于鄉村實踐
鄉村的數字文化范圍廣、 內容多, 普遍來自鄉村生活和廣大農民的生產活動, 在鄉村振興中, 文化是鄉村的根與魂, 同時數字文化也只有扎根于鄉村、 扎根于實踐才能施展它的生命力。現實是城鄉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學者研究指出, “目前中國城鄉關系仍然存在社會參與缺乏、 產業融合突進、 共治進展緩慢等問題”
劉威、 梅晶哲:《城鄉融合發展:西方理論局限與中國實踐嵌入》, 《社會科學戰線》 2022年第12期。, 因此, 多方政策傾斜于鄉村、 扎根鄉村意義重大。首先, 在輿論宣傳方面, 充分利用數字文化自我的傳播力, 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 宣傳鄉村振興巨大意義, 將振興與國家社會整體發展緊密相連; 突出弘揚在黨的領導下實現的國家戰略, 讓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保持堅定的政治導向。其次, 在數字文化開展活動方面, 充分利用民謠、 繪畫、 手藝、 雜技、 說書、 趣味活動等本土文化, 充分展示農耕、 農趣、 農味等文化藝術體育活動, 體現鄉土文化的本來面貌。最后, 在對數字文化規范治理方面, 需要洞悉農村社會基礎, 學者認為, “社會基礎的構成非常復雜, 主要包括政社聯結性基礎、 關系性基礎、 村落共同體基礎等”
田毅鵬:《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社會基礎》, 《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1期。, 在深入認識當地的社會基礎后, 采取圖文并茂數字動畫、 SMART圖等形式展現鄉村的治理理念, 突出鄉規民約、 家風家教、 婚喪嫁娶、 習俗禮儀等涉及家家戶戶的鄉村地緣、 親緣、 血緣等事項, 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文化的保護。
(三) 便捷性:緊跟社會發展步伐
從“政府上網工程”到“互聯網+”構成了信息時代的基本框架, 5G、 物聯網陸續延伸到人類活動的每個角落, 搭建了堅實的網絡平臺; “數字+”、 大數據建構了數字社會豐富的工作內容。在網絡和數據的合力下, 人類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軌道, 步伐更快, 便捷程度更高。因此, 數字鄉村建設戰略實施的宏觀背景是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在助力鄉村建設上將大放光彩。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普遍的形式是, “數字文化的加速推進, 不斷促成鄉村文化樣態、 文化場景、 文化產業、 文化主體等的深層次變革, 將鄉村文化振興帶入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齊驥:《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新論)》, 《人民日報》 2022年6月21日, 第5版.。表現了明顯的便捷性:數字文化的聯合民宿、 數字化文旅產品的營銷模式、 不斷改進的傳播方式, 快速提升了鄉村民宿、 文旅產品的管理和運營水平, 實現了讓管理變得便捷; 數字文化的服務實現點對點、 端對端, 讓應用變得便捷; 數字文化的設計可全景觀看、 提前預約、 了解概況, 體驗活動變得便捷。通過便捷性建構, 暢通了渠道、 提高了村民收入, 公眾也方便快捷得到心儀產品, 達到了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目標。在鄉村振興中, 數字文化不僅能夠發光出彩、 變現造富, 緊跟社會發展步伐, 更可以成為鄉村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四) 合理性:數字文化發展緊隨鄉村振興的新視野
變革的合理性。鄉村振興聯絡著革新, 但不是否定、 消解一切; 每個村莊都存在差異, 正向的、 反向的文化都有, 不應對其千篇一律的要求, 保持文化IP差異性, 這樣數字文化在鄉村振興中才有自身的視野價值。有研究認為, “農戶在共同富裕之路上應秉承差異化發展, 也就是因地制宜遵循經濟共贏、 社會共生與歷史共軌之路”
周小云、 黃建桂:《農戶特征的多重性與共同富裕的差異化發展探究——基于鄉村振興的視角》, 《新余學院學報》 2022年第6期。。鄉村振興實為重塑鄉村, 但不是對鄉村全盤的同質化, 要體現自己存在的標簽, 因此, 鄉村振興中盡可能保持原有文化秉性的差異, 文化數字化設計也需要考量這些差異。如何用數字文化對鄉村振興作村莊塑形、 更是塑魂的變革呢?起步階段就要進入基礎設施、 整體規劃、 發展方向等存在革新調整的地方, 從基礎入手, 有利于過程監測與結果檢驗。同時, 數字文化中要充分體現創新理念的變革, 充分認識變革的合理性, 強龍頭、 補鏈條、 興業態、 樹品牌, 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鄉村振興才能走得更好、 更遠。
存在的合理性。立足本地實際情況, 規劃合理的振興思路, 樹立高效、 務實打好振興基礎的視野至關重要,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數字文化建立在強基上, 才可發揮其堅實引導作用。克羅地亞扎達爾大學Zlatko教授 認為“將數字文化與基礎相結合并理論化是數字化工作的最寶貴資源之一”
Zlatko Buka.Installing Digital Culture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ic]- a journal of literature culture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2019, 9(2.9).。充分利用鄉村存在的特色資源, 用數字文化展現其亮點, 依托鄉村本地特色資源, 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找準一、 二、 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入口, 實現數字文化的驅動效益。采取數字畫像的手法展現“五大振興”與五位一體的宏觀指向, 依托本地文化資源的振興帶動產業、 人才、 生態、 組織的振興, 實現統籌部署、 協同推進, 抓住重點、 補齊短板等多維全面推進振興的效果。
相互關聯的合理性。馬克思主義指出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 數字文化與鄉村振興在聯系層面上, 具有多點“互粉”, 詮釋了相互關聯的合理性。鄉村數字文化表現在山水自然生態上, 體現了山村、 水鄉、 竹園、 花海之美, 采取多維視角進行展示, 在鄉村振興中作為最好的門面驅動; 而表現在建筑風格、 民風民俗、 傳統節日、 民間服飾、 手工藝制品上都突出了文化的底蘊, 凝聚著一方鄉土上人們的文化追求, 也是數字文化制作中的最好素材。適時與智慧社區有機結合, 吳海琳認為, “智慧社區建設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的社會空間重組”
吳海琳、 程茹:《走向“復合型社會”賦能的智慧社區建設——空間社會學視角下的“十三社區”案例分析》,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4期。, 實現數字文化、 智慧社區、 網絡社會的自然融合。并且大量采取5G、 4K/8K超高清、 VR/AR、 全息互動投影而誕生的數字文化作品, 強有力說明了數字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實現了多角度、 多層面發掘鄉村文化資源, 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增長點。
(五) 有序性:促進鄉村建設
實現步驟的有序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部署大力推進鄉村建設時, 多次提到有序推進, “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 “因地制宜、 有力有序推進鄉村建設”、 “有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充分體現了國家整體部署鄉村建設的有序性。新時期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數字鄉村發展, 依托數字文化驅動, 首先確定數字網絡基礎與標準建設, 其次動員人員培訓, 再者安排試點覆蓋, 最后加強推廣應用, 脈絡清晰、 秩序井然。實施步驟的有序性是為了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 著眼解決實際問題, 促進鄉村建設扎實推進。
文化建設的有序性。文化建設就是要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推進鄉村地區的鄉風建設, 數字文化是其中一例較好的形式。鄔家峰提出, “應推動外源性干預主義的‘國家視角’向內源性生活化治理的‘農民本位’轉變, 破除鄉村文化建設中的農民‘主體性缺位’現象”
鄔家峰:《生活化治理: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源性路徑轉向與實踐——基于“贛南新婦女”運動的考察》, 《江海學刊》 2022年第3期。, 將國家主導與農民自主相結合, 不斷提高鄉村文化的正向作用。不良陳規陋習的存在是阻礙鄉村進步發展的因素, 正面導向的數字文化采用較易接收方式, 讓村民無覺察中學會弄懂本村文化的優點, 回避缺陷。在進行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 通過開展多方位、 多層次體現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 引導農民走上正確的致富道路,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習俗。因此, 數字文化深入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鄉風文明程度, 諸如鄉村文化覆蓋、 農村義務教育提升、 村民就地休閑娛樂等, 確保鄉村振興考核指標穩步提升的文化建設力量。
社會建設的有序性。社會秩序是社會建設的基礎, 費孝通在《鄉土社會》指出傳統的鄉村人與人相處體現了差序格局, 社會秩序表現為鄉土性, 普遍都是“禮”治, “德”治, 少有用“法”治世。如今, 鄉村的這種性質仍然存在, 但隨著教育深入、 文化提升, 社會秩序與治理已經有了較大變化。國外學者認為, “數字鄉村治理與鄉村治理結構互相推動”
Dunleavy P, Margetts H, Tinkler J, et al. Digital Era Governance: IT Corporations, the State, and E-govern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69., 不斷加大數字鄉村治理力度。通過數字文化提升社會秩序體現了創新理念, “應當注意對網絡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分析”
劉少杰:《網絡社會的感性化趨勢》, 《天津社會科學》 2016年第3期。, 提升維護社會秩序的自覺性。從實際觀察可知, 社會建設就是要不斷地加大公共財政對于公共事業建設的投入, 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 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從提升秩序的有效性方面看, “構建共同的社會價值體系, 提升特定場域的社會成員的心理歸屬與身份認同”
張金榮、 沈笛:《新時代基層社區治理如何創新》, 《人民論壇》 2017年第35期。, 增強村民有效治理本地秩序的主體意識。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確保實現農村幼有所教、 老有所養、 病有所醫的愿望。最終采用數字文化輔助, 確保村務管理服務,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提高干部治理能力, 實現村莊治理的有序性。
(六) 延伸性:數字化對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推力
數字化時代, 大數據決策指導的功效非常明顯。伴隨著數字文化驅動作用, 鄉村振興得以加快平穩地推進。數字化帶來了新動能, 對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發揮自身應有的推動作用。數字化對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推力表現為:形式上簡潔易懂, 內容上更新及時, 傳播途徑多樣化。正因為這樣, 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文化業態蓬勃興起,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正在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實現創新性發展。尤其國家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 更加有助于豐富當代華北區域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開辟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增強當代華北區域文化的傳播力、 影響力。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 當代華北區域文化的時代化表達方式日益多元, 無論自然空間、 思維空間或是數字空間, 都可以延伸其中。推進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數字化相融合, 才能不斷以時代精神激活文化的生命力, 也是當代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在守護與傳承中實現合理開發利用, 讓當代華北區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提升數字文化能進一步督促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文化推手作用發揮得如何, 與周邊基礎聯系密切,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向督促強化基礎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涵蓋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 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 生態環境建設、 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進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是對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建設, 這些建設是農村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夠直接地改變鄉村的面貌, 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條件。當前是數字時代, 網絡基礎建設至關重要, 村莊在5G覆蓋的網域環境下, 數字文化將發揮明顯的驅動作用, 網絡不健全跟其他基礎設施不健全具有等同的負面效益。因此, 當在如火如荼地發展數字文化同時, 更是一次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構與躍遷, 而基礎設施在鄉村建設中又將起到核心支點的作用。
數字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數字文化產業是技術引領型產業, 技術的更新迭代, 在推動數字文化發展的同時, 也會帶來新的安全問題, 如影響數據安全、 文化安全, 沖擊文化市場秩序等。為了保障鄉村數字安全, 有學者認為, “健全數字化貧困風險保障機制, 讓村民和村莊成為數字技術運用的受益者”
吳海琳、 曾坤寧:《鄉村數字化貧困風險的生成與抵御》,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5期。, 將安全納入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框架中, 安全成為社會閘門。特別是數字文化產品具有海量化、 實時化、 全球化、 互動化、 移動化等特征, 在提高文化傳播效率、 拉動經濟增長、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時, 在信息傳播、 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風險隱患。提升數字文化建設水平, 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在數據采集加工、 交易分發、 傳輸存儲、 使用管理等環節加強綜合治理, 制定相關安全標準, 形成完善的數字文化監管體系, 為數字文化發展營造安全環境。
研究中發現還存在較大互賦能的功效。數字時代中科技賦能是基礎, 數字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便捷的宣傳通道, 插上騰飛的翅膀, 激發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并帶給人們全新的文化體驗。同時由于在數字文化驅動下又極大地賦予學習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機會, 強化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學習、 改革開放時期文化繁榮的學習以及當前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 實現了數字文化與當代華北區域文化相互促進的功效。在文化數字化的流程中, 通過分析再發現, 進一步加大對細節問題發掘, 如亮角落, 戶外文化屏, 喜好、 生態、 文明素養等多方面被涉獵, 實際上也是功效互賦的結果。從逆向來看, 鄉村地區發展數字文化的多面向需求也為數字化技術與設施提供了展演的舞臺, 有利于數字技術的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使數字技術在其具體應用領域找到了落腳點, 為鄉村數字文化的發展提供技術層面上的重要動能。
四、 結語與展望
在梳理國內外數字文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 根據當前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 政策文件要求, 通過回顧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歷程脈向, 對數字文化的興起、 失調與反思進行摸索研究。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的基本理路, 以鄉村振興政策依據、 扎根鄉村文化建設為背景, 實施中表現為社會發展跟隨的便捷性, 數字文化發展在鄉村振興上的合理性, 促進鄉村建設的有序性, 數字化對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推力延伸性等方面的特性。總之, 在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研究過程中, 得到了以下幾方面的結論與啟發:第一, 發揮數字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驅動作用必須悟透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政策指向:第二, 以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視角, 利用數字化的文化去為研究鄉村振興, 實際是要發現數字文化為鄉村振興服務的機理, 驅動的動能及可行的途徑, 所以做好這方面的研究契合當下的社會需要; 第三, 在網絡化、 數據化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 利用當代華北區域文化與發展的視角, 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作用, 發揮數字文化驅動鄉村振興, 以鄉村文化的發展帶動社會的發展, 從而帶動經濟等一系列的發展, 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與高質量發展, 與中國式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相統一, 最終達到文化提升、 生產發展、 生活富足、 秩序改進、 治理到位的目標, 這也是本次研究的創新宗旨。未來,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就這項研究本身, 需要進一步審時度勢地把握好數字文化發揮用理論框架, 在探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上深入研究, 特別是如何增強鄉村的數字文化帶動作用、 鄉村亞文化群體數字知識提升、 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新興文化動力上做深入研究。
The Way of Digital Culture 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North China Reg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XU Xiao-bin1,2, ZHANG Jin-rong1
(1.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et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 Shandong Health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enter, 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 key cont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digital culture have obvious popularity, which in turn has a huge driving effec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North China reg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will be influenced by surrounding factor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t has been found that due to the superiority of digital culture itself, it is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 in 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venience of follow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ationality of digit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orderliness of promoting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digitalization to the 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China region. Ultimately, 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digital age of networking and dataization, utilizing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North China reg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fully leveraging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digital culture, and driv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thereby driving a series of economy and other developments. It 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integrates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achieve cultural enhancement,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ffluent living, improved order,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Key words: digital culture-driven;"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emporary North China reg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 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