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江門須肩負起與港澳地區在文化創意領域的合作與開放任務。此舉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及區域民族文化的精髓,加大世界遺產建筑文化的宣傳力度,喚起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對故鄉的情感共鳴,并強化他們對世界遺產建筑文化的認同感。在諸多突破口中,圍繞江門與澳門的世界遺產文化進行藝術創新探索顯得尤為重要。研究提煉出江澳兩地世遺建筑的核心特色,并通過3D插畫這一創新設計手法進行呈現,為世界遺產建筑文化注入新的創新形式,設計出一系列兼具傳統文化底蘊和新時代特色的插畫。這些創新不僅賦予世界遺產建筑新的生命力,展示其文化價值,還滿足了新時代人們的美學需求,重燃了大眾對世界遺產文化的熱情。
關鍵詞:世遺建筑;3D插畫設計;江澳兩地;開平碉樓;澳門歷史城區建筑
基金項目:本文系五邑大學港澳聯合研發基金項目“大灣區視角下江澳兩地世遺文創合作與創新”(2019WGALH24)、五邑大學校級教學質量工程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江澳兩地高校文創設計人才的協同培養與實踐”(JX2021027)、2022年五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三維立體技術下世遺雙城建筑的數字化設計創新與商業運用”(2022CX55)研究成果。
作為珠三角地區僅有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澳門歷史城區建筑展現了中西方建筑交融的獨特風貌,各自形成了獨有的建筑體系。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歷史建筑發揮了積極作用,而數字化三維立體模型技術在保護與活化歷史建筑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平碉樓的藝術特色
開平碉樓完美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藝術,展現了多國、多時期建筑風格的特點。這一建筑群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元素,歐洲中世紀哥特式的尖拱與飛扶壁,伊斯蘭建筑的圓頂與精細花紋,文藝復興時期的柱式與裝飾,以及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華麗與動感。碉樓作為江門世遺文化的象征,見證了華僑華人的奮斗歷程。他們將血汗錢寄回家鄉,投資建造了一座座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建筑。這些建筑不僅是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辛勤勞動、積累財富后反哺家鄉的深厚情感的體現,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結晶,彰顯了中國華僑的國際視野與創新精神。這一系列建筑展現了華僑華人的勤勞與堅韌,更體現了他們熱愛祖國、眷戀家鄉的僑鄉精神。這種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拼搏精神和包容、奉獻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1]。
二、澳門世遺建筑藝術特色
澳門歷史城區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歷史城區。在這片土地上,東西方建筑風格交融,展現了400年來中西文化交匯與和諧共存的獨特風貌。2005年7月15日,這一歷史城區憑借其不可復制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澳門,西方的文化、藝術和宗教元素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催生出獨具魅力的建筑藝術、音樂和藝術風格,使澳門的藝術成就達到歷史的高峰。在這里,大西洋藝術首次以中西文化共存的特色,展現出平行藝術文化的風貌,為中國大地帶來全新的藝術氣息。正是這一系列的文化碰撞與融合,最終鑄就了獨一無二的澳門歷史城區建筑群[2]。
三、現代3D技術下江澳兩地世遺建筑的藝術融合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從古至今的著名世界物質遺產文化被不斷挖掘,并推上現代舞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時俱進,蓬勃發展,文化創新正以傳播文化、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姿態走至文化產業的前端。然而,仍有一些世遺文化在文創開發進程中稍顯困難,根本在于建筑、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宣傳問題。數字媒體藝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現代信息產業的內容和形式,結合現代數字技術與流行文化元素創新建筑文化,引發大眾的審美共鳴,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文創產品開發的突破點。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加大,促使文化遺產保護有了新的突破。高科技產品也被大量投入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如全息投影、VR、AR等一系列技術的使用,使得一些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展示。在新時代,運用3D和AR技術對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合理保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新方法。采用真實拍照、三維信息獲取、點位置獲取、AR、大數據和3D掃描等技術,把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圖片、文字等與三維數字軟件進行結合,這樣就可以更長久地保存文化遺產,即使時代變遷,其也不會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3]。
通過結合未來科技元素,實現世遺古建筑文化與新時代流行文化的碰撞。通過創新設計將江澳兩地的世遺建筑與未來科技元素相結合,形成一種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沖撞,引起強烈的視覺差,從而使江澳兩地的世界遺產文化得以創新發展與傳承。用數字化世遺建筑體現江澳兩地文化遺產的特殊歷史價值,活化建筑文化,有利于更便捷地宣傳江澳兩地的遺產文化。數字技術為建筑的復原和保護提供了嶄新的方法和思路,虛擬數字產品易于保存傳播的特質更使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四、基于3D技術的設計實踐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3D技術已深入滲透媒體、影視及動漫等多個領域,極大地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與創新。數碼插圖設計便是其中的一個亮點,它為媒體等領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設計內容?;浉郯拇鬄硡^的兩座城市——開平與澳門,擁有兩大世界文化遺產,其碉樓和歷史城區的建筑是西洋與中式風格完美結合的典范,展現了近代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豐富歷史。本次設計旨在創建一個結合江澳兩地世界遺產建筑的雙城時代廣場場景。設計中提煉這些建筑的經典元素,并融入未來感、機械與科技等現代元素,旨在連接兩座城市的遺產建筑文化,并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以實現世遺文化設計創新的目標[4]。
(一)全景插畫的元素與構圖
選取開平的瑞石樓、銘石樓、泮立樓、天祿樓和立園牌坊,以及澳門歷史城區的崗頂劇院、玫瑰圣母堂、媽祖閣、何東圖書館大樓和民政總署大樓這10座世遺建筑作為主體。場景裝置包括龍形全息投影祭壇、光幕廣告投射裝置、環形碎幕機械路燈、崗頂招貼光幕和玫瑰圣母堂霓虹招牌。
全景插畫以世遺建筑為核心,輔以場景裝置,呈現出三維建模后的立體模型和經過OC渲染器處理的材質效果。以瑞石樓為中心主樓,媽祖閣位于其臺階前,立園牌坊作為廣場入口位于前方;何東圖書館大樓與泮立樓分別位于左右,銘石樓和崗頂劇院在左側,天祿樓和玫瑰圣母堂在右側,民政總署大樓位于天祿樓后方。
廣場中心設置了龍形全息投影祭壇,泮立樓門前和何東圖書館大樓樓頂有光幕廣告投射裝置。環形碎幕機械路燈分布在瑞石樓門前兩側,崗頂招貼光幕和玫瑰圣母堂霓虹招牌位于崗頂劇院和玫瑰圣母堂下方。場景中大量采用了未來科技和機械元素,如懸浮光幕、機械立柱、射燈、霓虹燈牌和燈管、機械面板模塊以及科技大樓群等。
構圖上,整體畫面采用居中布局(圖1),左右均衡,物體繁多而不顯雜亂,緊湊的布局凸顯了建筑的高度與結構之美,讓每一座世遺建筑的獨特造型得到充分展現。
(二)全景插畫的渲染設置與材質節點
這幅作品以青紫色調為主,融入了未來科技元素,因此場景內普遍使用藍青色、洋紫色、橙黃色和洋紅色霓虹燈進行裝飾。由于碉樓等世界遺產建筑多采用石頭、混凝土等材料,瑞石樓、銘石樓、立園牌坊、天祿樓和媽祖閣的主體顏色為灰色。部分世界遺產建筑的外墻采用粉刷工藝,因此民政總署大樓呈現白灰色,玫瑰圣母堂和泮立樓的主體顏色為建筑原有的淡黃色,而崗頂劇院是淡青色。
在背景中,大量使用了充滿科技感的高樓大廈作為裝飾。這些高樓大廈的窗戶閃爍著光芒,營造出科技城市的繁華氛圍。背景中的高樓群隱約映入黑暗中,恰好將前方的世界遺產雙城時代廣場襯托出來,完美呈現建筑的造型結構,營造出強烈的空間感。
為了使畫面的空間、材質和光影無限趨于真實,這幅作品使用了Octane渲染器,并在Octane的設置中做了一些調整:將渲染模式設置為路徑追蹤,使物體的陰影和暗面(環境吸收)呈現物體原有的顏色。為了使最終渲染的畫面接近真實的光照環境,選擇線性濾鏡,并調整伽馬值為2.2。由于渲染器處理引擎對不同材質的處理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噪點問題,如果場景內存在玻璃材質,需要在渲染器設置中將GI修剪設置為50,并在此基礎上將攝像機成像中的噪點移除設置為1。由于本幅作品未使用玻璃材質,因此在渲染器設置中將GI修剪設置為1,噪點移除設置為0。
為了使畫面渲染得真實且符合邏輯,除了完成渲染器設置外,還需要在材質節點編輯器中對不同的材質球進行設置。材質可以分為三大類:漫射材質、光澤材質和透明材質。每種材質都可以通過節點編輯器調整不同通道的參數和紋理貼圖。Octane材質常用的節點包括漫射、粗糙度、凹凸、法線、置換、不透明度、發光、反射、折射率等。每個節點參數的調整都會使材質產生不同的變化,紋理貼圖的賦予也是如此。
漫射材質是本次建模渲染中最常用的材質,廣泛應用于樓體結構、窗戶屋檐、發光面等地。在全景插畫的渲染中,通過對漫射材質的漫射通道增加節點或添加紋理貼圖,可以改變材質的外觀顏色;在粗糙度、凹凸、法線通道添加紋理貼圖,可以增加材質表面的紋理質感;通過在發光通道添加黑體發光或紋理發光節點,可以調節發光參數,使材質發光(圖2)。
五、結語
歷史建筑不僅見證了社會的進步和變遷,而且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對于城市的歷史記憶具有重要價值。將這些建筑置于城市發展的宏大背景中,從宏觀的時空角度發掘它們的價值,對于提升現代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關鍵性的推動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和信息技術的迅速傳播與應用,在歷史建筑保護的進程中,深入探索江澳兩地建筑的世界遺產文化,致力于維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使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活力。同時,注重創新視覺風格,打造迎合大眾審美的世界遺產文化設計。在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上,不僅充分尊重其原有的價值特征,還結合現代流行元素,研發出更多的作品和衍生文創產品,使其價值特征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李靜.嶺南建筑風格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2):19-20.
[2]付正超,張超.澳門、江門近代建筑的中西融合特點分析[J].藝術教育,2019(1):204-205.
[3]曹改平,鮮于浩.澳門與中西藝術交流[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31-133.
[4]樊瑞林,趙忠波.3D技術下如何保護文化遺產以及AR產品研發[J].戲劇之家,2020(29):199-200.
作者簡介:
單賀飛,碩士,五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創設計、包裝設計、文化遺產。
何杰燊,五邑大學學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