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改造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的重要方式。文化遺址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化遺址的保護已成為舊城改造中的重大課題。以深圳市南頭古城為例,探究古城的原始生態及城市空間現存問題,提出南頭古城文化遺址保護和發展措施,為城市更新視角下文化遺址的保護助力。
關鍵詞:城市更新;文化遺址;南頭古城
一、文化遺址的保護方法
文化遺址承載的是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地區的歷史軌跡和記憶。文化遺址的保護是指對現有建筑特征和環境進行全面調查,包括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設計規劃方法,以保護為目的、改造為輔助的方式進行。城市更新下的文化遺址保護是由傳統的靜態保護轉變到動態保護的過程。在原有基礎上對文化遺址進行改造,不僅是對現有文物古跡、歷史風貌等方面的保護,還包括對周邊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保護。以下是城市更新視角下文化遺址保護的幾個范例。
(一)廣州永慶坊
廣州永慶坊,作為廣州西關文化的核心區域,不僅是西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物質載體,匯聚了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歷史記憶。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彰顯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1]。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城區出現結構性衰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西關大屋、騎樓、居民樓都有較多的破損,成為危房甚至是損房。自2006年永慶坊進行街道區域改造以來,從推倒重建到繡花功夫式的微改造,幾經波折改造后的永慶坊修舊如舊,騎樓古巷依舊。歷經歲月沉淀的西關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成為廣州城市更新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歷史街區既是其歷史文明與精神之源,又是當地歷史文化的承續。永慶坊城市微型改造是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對西關騎樓、西關名人樓、荔枝灣涌、粵劇藝術館、金聲影院等具有西關特色的城市風貌進行保護與恢復,使其成為廣州“老城新活力”的標志性名片[2]。建設以坊、巷、里、弄為格局的開放街區,形成城市中低密度的新人文體驗場所,創造集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生活于一體的文化消費空間。
改造實施前,永慶坊內部建筑因缺乏必要的保護修繕工作而老化破損,部分建筑甚至幾近倒塌,無法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功能。對傳統建筑進行原真性外貌修繕,內部進行適應現代化生活功能改造后,引入文創、餐飲、住宿、辦公、休閑旅游等多種業態,由原先的居住空間,轉變為集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創業于一體的文化消費空間,使永慶坊成為融西關歷史文化和當代都市生活于一體的現代城市有機更新的標桿。
(二)上海武康路歷史街區
武康路被譽為“名人路”,是上海近現代百年歷史的縮影。這一區域主要集中了各式各樣的花園住宅和小型公寓,其建筑風格豐富多彩,涵蓋了西班牙式、英國鄉村式、法國文藝復興式、裝飾藝術派風格以及現代式等多種元素。武康路城市更新的核心價值在于道路權利主體的轉變。通過結合風貌保護與景觀營造,將傳統的歷史社區街道轉型為展現城市風貌的歷史景觀街道。這一過程不僅將原本破舊凋零的交通道路變為室外展廳,更將服務群體從周邊居民擴展至廣大市民及外來游客。這樣的轉變,不僅保留了城市的歷史記憶,更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成為展示城市風貌的重要窗口[3]。在空間改造方面,保護規劃和修復性整治避免了大規模的置換和搬遷,更加注重對建筑風格和細節的精細恢復,以及對整體結構的空間創造,促進了街區整體風貌的更新,實現了傳統歷史文化街區遺址和城市微更新的融合。
除了以上幾種文化遺址的保護方法之外,深圳市也提供了自己的模式。
二、南頭古城——文化遺址保護的深圳模式
(一)南頭古城的原始生態及城市空間存在的問題
深圳市南頭古城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遺址,始建于明朝,曾經是廣東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頭古城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如明清古建筑、碉樓、古井等。這些文化遺址是深圳市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南頭古城依山而建,被原來的護城河包圍著,城垣范圍東西最長為680米,南北最寬為500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頭古城昔日擁有九條街道,因而人們常稱之為“九街”。如今,南頭古城保存下來的八條街道分別是:中山東街、西街、南街、朝陽街、興明街、春景街、梧桐街以及文化街[4]。
南頭舊城改造過程中,城中村和古城之間的聯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南頭古城兼具舊城和城中村的雙重屬性,是深圳歷史的發源地,其發展歷程就是深圳歷史的縮影。如今城中村中現存的六縱一橫道路空間格局,仍來源于明代建立千戶所城時的格局。古城門、古城墻都為深圳這座現代化城市增添了不少古韻。
自改革開放以來,南頭古城作為深圳眾多城中村之一,存在外來人口眾多、建筑密度高以及衛生環境欠佳等問題。南頭古城居住人口達3萬人,外來人口占87 %,古城容積率約2.35,建筑密度51 %,建筑混雜,公共配套不足,環境弊病眾多。大規模的城中村建設,導致古城內歷史風貌破壞嚴重,密集的房屋擠壓了公共活動的空間。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影響了本地居民的生活風俗、文化信仰,改變了南頭古城的歷史文化面貌,非遺傳統逐漸消逝。古城與城中村的一體雙面構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公共空間。南頭古城的雙重身份注定了其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南頭古城的發展難題。
(二)南頭古城文化遺址保護和發展措施
作為深圳的歷史根源,南頭古城的意義重大,其更新改造工作在過去的20年里也一直陸續進行著。在過去的規劃實施中,無法采取簡單的補償拆遷進行城市更新,而是采取主打保護的規劃政策,但過程并不順利。一直到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選擇南頭古城作為主展場,這被視為古城再次開發的先兆。2019年,南頭古城“蝶變重生計劃”——南頭古城活化與更新項目正式啟動。古城項目以“粵東首郡,港澳源頭”為定位,不同于傳統城市更新項目的大拆大建。該項目在原來外輪廓不變的前提下進行更新,并以保護文化建筑和遺址為主要任務,讓老與新充分有機結合起來。在改造的過程中提出了“三個尊重”原則:第一,尊重它原來是誰,即保留建筑本土原真性;第二,尊重它未來的使用者,即加入未來使用者的參考及意見;第三,尊重當地的氣候和風俗,這也是物理層面的考量。
目前,舊城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堅持“就地保護,活化修復”的理念,對舊城進行了微更新。南城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不僅是古城的重要形象入口,更是承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片。為了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南城門的原始威嚴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南頭古城更新項目決定拆除兩側原有的民居,使原先的地基顯露出來。這樣,市民和游客便可以一覽無余地欣賞到南頭古城的全貌。在此基礎上,采取“就地保護+活化改造”的文化保護方案,旨在保留深圳的歷史文化特質,同時傳承港澳源頭文化、嶺南文化以及本地的都市文化。通過這一方案,將確保深圳的文化多樣性得以維系并繼續發展。與此同時,還將引進高質量的文化潮流,舉辦各類文化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古城文化展覽和宣傳活動,促進悠久歷史文化內涵與現代文化創意的結合。
現在是媒體盛行的時代,南頭古城巧妙運用前沿的5G、AR、VR、MR、三維建模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并結合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先進成果,為市民及游客打造了沉浸式的交互式體驗,從而創新了文化旅游的形式,為古城的智慧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萬翼科技公司的“擎天柱”團隊與南頭古城攜手開發具有游戲級可視化體驗的“云上南頭古城”時空展示小程序,成功將古城的歷史溯源、功能布局、歷史遺跡等三維可視化信息融入古城之中,使古城的形象與內涵得到更全面的展示。該小程序不僅為線上游客提供了身臨其境的旅游體驗,還有效地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景區的實際到訪,為南頭古城增添了一種新穎的宣傳途徑[5]。
這些文化遺址保護措施是現有南頭古城城市更新項目的保護措施。南頭古城文化遺址的保護和發展還可以利用環境設計手法,在保留和修復南頭古城文化遺址原貌的基礎之上,做好南頭古城街區城市更新項目。在規劃城市更新項目前,提前規劃好保護區域的人流路線設置指示牌和展示板,介紹相關古城歷史和文化,引導游客了解和尊重文化遺址。在城市微更新項目的過程中,降低或者限制周邊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保持文化遺址的完整性和獨特性。
三、城市更新中文化遺址的保護和活化
文化遺址保護和活化應該成為城市更新重要的考量范圍之一。因此,有必要在城市更新項目里對文化歷史遺址制定專門的保護計劃。其中,需明確保護范圍和采取的保護措施,確保文化遺址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一)文化遺址的保護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文化遺址的保護和活化雙重目標,必須全面考慮建筑物保護、環境氛圍營造、文化活動空間規劃以及可持續設計等多個方面。對于文化遺址中的建筑物,修復工作至關重要,包括修復破損的墻壁、屋頂和立面,要確保建筑物的結構穩固并恢復其原有的歷史原貌。在這一過程中,還必須遵循古建筑保護原則,盡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元素和風格。為了更有效地在城市更新中保護文化歷史遺址及其周邊建筑,可以設立文化遺址保護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在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和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打造出具有該城市特色的城市更新項目。
此外,為了實現此目標,還需改善周邊的道路、交通和綠化環境,提升人們的舒適度和體驗感。通過結合周邊的自然元素,如水體和植被,打造出具有生態保護功能的文化遺址保護區,確保文化遺址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被破壞,得到妥善保護。
(二)文化遺址的活化
近年來,人工智能科技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文化遺址的活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徑。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和數字化保護技術,對文化遺址進行3D掃描和電子展示,不僅顯著增強其展示效果,還極大地提升傳播力。同時,引入可持續能源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手段,有效減少能源消耗,積極促進文化遺址的可持續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為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中文化遺址活化主要是為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動空間。因此,在環境設計中需要設計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活動空間,包括開放的廣場、室外劇場、博物館和藝術展覽空間等。可以引入文化活動和文化產業,如音樂會、戲劇演出和藝術展覽等,如深圳市南頭古城舉辦的“深圳市南頭古城雙年展”活動(圖1),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文化遺址保護和活化,培育文化產業,使文化遺址成為城市更新后的文化名片和亮點。還可以通過景觀設計,將文化遺址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營造出宜人的環境氛圍,提升文化遺址的吸引力。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遺址保護和活化,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的提升,更是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景觀的一種延續與再造。它對于促進整個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保護和活化文化遺址,不僅能夠保留城市的歷史記憶,還能夠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滿足城市規劃需求的同時,保護和活化文化歷史遺址在城市微更新項目中將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夢瑤,何韶穎,湯眾.廣州西關歷史文化街區類型初探[C]//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建筑史學術委員會.2015年中國建筑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6.
[2]畢斗斗,田宛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文商旅”融合發展:模式創新與優化路徑[J].城市觀察,2021(5):44-51.
[3]劉江德,徐磊青.基于公眾視野的城市街道更新評價研究:以上海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20(3):101-108.
[4]木杉.南頭古城南海之濱的古老城市[J].城鄉建設,2006(12):76-77.
[5]任佳穎.基于服務設計理念的古城遺址保護與文旅開發協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作者簡介:
梁瑋莎,長春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