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鄉建”用藝術活化村落,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創新思路和重要模式。以廣東省江門市端芬鎮為例,結合我國當代“藝術鄉建”實踐案例的啟示,在調研摸底、現狀探究、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藝術鄉建”路徑與策略建議,以期為端芬鎮的“藝術鄉建”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下同類型的鄉村構建文化品牌提供可行的參考范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藝術鄉建”;文旅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基金(攀登計劃)立項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藝術’活化村落策略研究——以江門市端芬鎮為例”(pdjh2023b1038)研究成果。
一、“藝術鄉建”的背景文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村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農村人口外流、文化失傳、資源匱乏、傳統村落衰落等問題日益凸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部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成為重要議題。在此背景下,國內各地出現了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趨勢。藝術家、院校團體、政府、投資方把鄉村作為旅游發展和藝術實踐基地,通過藝術的力量,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二、當代“藝術鄉建”實踐案例
(一)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家門口的國際藝術節:探索文化藝術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之路
2022年“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以“最初的灣區”為主題,運用在地藝術創作展覽的形式,講述南海故事,呈現南海價值。此次大地藝術節邀請了134位/組中外藝術家,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全域范圍進行在地性的創作,共同探索文化藝術與鄉村的和諧共生之路。藝術家們以村落中的人、建筑、植物及日常生活為創作來源,共呈現73個藝術項目,這些作品既現代又根植于本土,點亮了南海大地的文化之光。
藝術節的作品基于鄉村而創作,藝術節上的導覽也全部由當地居民擔當。借助藝術的表現與教化功能,讓村民們感受到“被看見”的喜悅,也增強了村民對家鄉的自豪感與認同感,提高了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推動了其對家鄉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藝術節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南海帶來了短期的文化繁榮和經濟效益,更將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二)酉陽藝術與鄉村研究院:川美“校地結合”新模式
2021年,四川美術學院在重慶酉陽疊石花谷景區設立了藝術與鄉村研究院,標志著四川美術學院和酉陽縣政府雙方攜手探索的“校地結合”模式正式啟動。研究院致力于通過藝術指導、藝術創業等服務,搭建一個助力鄉村發展的平臺。
截至2023年,四川美術學院在川渝地區實施了22個“藝術鄉建”項目。這些項目從藝術在鄉村、為鄉村、與鄉村的互動關系出發,總結出6種“藝術鄉建”模式,包括整體策劃、藝術基地建設、藝術節慶活動、空間營造、鄉村文創產品開發、持續生長策略。2024年,川美將繼續在川渝兩地推進多個“藝術鄉建”項目,以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三)杭州青山村:打造“鄉野烏托邦”
青山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原來是一座面臨空心化和產業發展困境的典型山村。通過藝術介入改造,不斷激發鄉村活力。如今,青山村已然蛻變為一座極具藝術氣息的數字鄉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相繼獲評浙江省未來鄉村、浙江省美育示范村。另外,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案例入選了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這一轉變離不開青山村在“藝術鄉建”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藝術改造閑置空屋:青山村邀請設計師對村內大禮堂、廠房、村小學等閑置空間進行藝術改造,引進藝術產業。
建青山自然學校:由廢棄小學改建而成的青山自然學校不是傳統的學校,而是青山村對外的一個窗口。這里每年都要開展自然教育活動200多場,吸引源源不斷的人來感受鄉村之美。
此外,還有更多藝術實踐,如:青山TALK項目是一個開放的知識分享平臺,邀請各界有趣之士分享人文藝術、科學、設計等領域的寶貴知識和人生故事;推出以藝術體驗和美學教育為內容的研學游、親子游項目,吸引游客,為村集體帶來綜合收入。
三、端芬鎮文旅融合模式鄉村建設現狀
端芬鎮,得名于境內的端山和芬水,位于廣東省江門市臺山的中西部,下轄1個居民社區和16個行政村,有“華僑之鄉”“魚米之鄉”“排球之鄉”的美譽。端芬有著濃厚的僑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村落分布著眾多的華僑歷史建筑,自然風光優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在發展文化旅游方面具有較好的先天條件。近年來,端芬鎮結合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文旅融合項目,以下列舉2023年端芬鎮在文旅融合模式鄉建上的部分實踐與探索。
(一)活用僑鄉建筑,打造天然攝影棚
端芬鎮梅家大院是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建筑,也是國內少有的具有相當規模且保存得較好的華僑建筑群。它既是華僑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第一僑鄉”的重點標志之一,也是臺山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電影《讓子彈飛》讓梅家大院成為網紅旅游景點,多年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2023年,電視劇《狂飆》的熱播,再一次掀起梅家大院的打卡熱潮,許多游客到梅家大院來尋找劇中的經典場景,也帶動了周邊其他熱門影視取景拍攝地的發展,端芬鎮“天然攝影棚”名片被打響。
為進一步活用僑鄉建筑,深挖影視文化底蘊,在2023年國慶期間,端芬鎮舉辦“魅力僑都·璀璨光影”2023年臺山市端芬鎮影視周,接待游客8.3萬人次。本次影視周舉辦為期五天的影視體驗系列活動,旨在推動端芬鎮影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借助僑鄉文化、自然生態的豐富資源,打造一個集天然美景與人文底蘊于一體的影視拍攝勝地。
(二)紅色文化+銀信文化+排球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端芬鎮海口埠景區包括銀信廣場、銀信博物館、世界名錄、出洋古碼頭、主題公園整體景觀和古驛道等,是“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如今,海口埠已經建設成為一個融合歷史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戶外休閑運動的綜合旅游區。
在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矗立著20根設計獨特的瓷片銀信柱,立體直觀地展示了海外華僑銀信的歷史故事。進入銀信博物館,一封封家書、一張張匯款單記載著江門老一輩華僑華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更傳遞了他們支援抗戰、踴躍參戰、為中國建設做貢獻的深厚家國情懷。如今,海口埠已成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2023年5月,海口埠古驛道再展風采,在這里,省級非遺項目“九人排球賽”和“定向騎行”如火如荼地進行。體育與旅游在這里有機聯動、深度融合。海口埠古驛道系列體育賽事活動促進了古驛道建設成果與群眾共享、全民健身與僑鄉文化深度融合發展,為海口埠景區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同時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休閑農業+文旅
端芬鎮作為“魚米之鄉”,近年來堅持農業產業發展,大力推廣端芬大米、鰻魚、麻黃雞、三洞檸檬等優質農產品。積極打造集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果蔬采摘等于一體的旅游景區,通過“休閑農業+文旅”的深度融合模式,推動農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
2023年五一期間,端芬鎮第一屆咖啡文化節在梅家大院舉行,文化節設置咖啡文化集市、咖啡比賽、咖啡展銷、咖啡沙龍、咖啡攝影大賽、咖啡研學之旅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接待游客人數達6.8萬人次,銷售咖啡超5萬杯。返鄉創業的“新鄉賢”與當地村民合作建立咖啡種植基地,原端芬鎮廟邊美灣學校也被改造成了一個田園式咖啡體驗館,未來將繼續建設咖啡學校,打造咖啡烘焙工廠、咖啡文化展示館、咖啡風情小鎮,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截至2023年,端芬鎮在文旅融合模式鄉村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但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文旅產業業態有待深度開發,區域發展短板明顯;旅游的經濟帶動效應尚未充分發揮;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配套設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足。
四、端芬鎮“藝術鄉建”的實現路徑與優化策略
根據端芬鎮的政府發展規劃,17個村(社區)未來將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遵循“因地制宜、抱團發展”的理念,形成僑鄉文旅、生態旅游、特色農業三大鮮明組團,以此推動各區域的差異化發展和整體協同進步。
經調研摸底、現狀研究、問題分析,對端芬鎮的“藝術鄉建”實現路徑與優化策略進行研究,探索出契合端芬鎮特色的“藝術鄉建”之路:結合端芬鎮未來發展規劃以及文旅鄉建現狀,用藝術賦能,助力組團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以下為具體實現路徑與優化策略:
(一)“藝術鄉建”助力僑鄉文旅組團發展
藝術環境改造:通過主題墻繪、公共裝置、雕塑等藝術手段美化村域環境,強化文化內涵。在改造過程中,應注重與僑鄉建筑歷史、文化元素的融合,營造出獨具特色的鄉村風貌;創建一批僑鄉建筑+藝術的文化旅游地標,如鄉村藝術館或文創基地;通過藝術元素和民宿的融合,打造“藝術+民宿”旅游全域產業鏈,讓新舊結合,促進可持續發展。
僑文化與設計藝術融合,塑造鄉村文創品牌:打造一批創意新穎、富含端芬鎮地方文化特色、深受市場喜愛的文創產品,促使端芬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宣傳。例如:銀信文創設計,樣式和材料可以更多元化;以僑鄉建筑為元素,將地域文化與設計藝術融合,打造爆款IP,塑造鄉村文創品牌。
“教育”+“文旅”,聯合館、校、企設計更有價值的研學旅行產品:館、校、企合作開設“城市家庭收費+在地村民免費”的研學課程服務,研發僑文化、非遺、紅色文化美育研學課程,提升鄉村旅游文化藝術品質,同時加強鄉村美育普及和教育,提升當地村民的美學素養、文化自信,培養當地人才,提升“藝術鄉建”的主體性力量。
藝術力量助力文化宣傳:繪制端芬鎮村落手繪旅游地圖,拍攝特色宣傳短片,用藝術講好端芬故事,助力文化宣傳。
(二)“藝術鄉建”助力生態旅游組團發展
自然生態與藝術創意巧妙結合:打造藝術景觀,進行藝術環境創設,在自然風光中注入更多藝術氣息,提升生態旅游體驗附加值。利用自然元素,如樹枝、藤蔓、石頭等打造景觀雕塑,營造鄉野氛圍;利用燈光、大型裝置、公共藝術作品助力村落環境藝術化提升。
旅游節事活動策劃融入文化藝術元素:結合端芬鎮優美的自然風光,設計策劃藝術主題節事活動,如非遺節、采風寫生節、稻田藝術節、文創市集等,挖掘和展示鄉村的文化內涵,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和獨特的旅游體驗;在節事活動的策劃宣傳階段,融入創意藝術設計元素,設計獨特的活動標志、海報和宣傳材料,利用視覺藝術元素吸引游客的注意;活動現場布置藝術裝置和裝飾等,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提升活動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三)“藝術鄉建”助力特色農業組團發展
農產品包裝設計“出圈”:通過給農產品設計新穎有特色的包裝,為農產品增添獨特的文化符號,提升知名度,助力農產品形象升級,實現品牌化。創意設計的加入讓農產品更有賣相,使土特產變“潮”。開發年輕人喜好的小包裝農產品,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吸引新的消費群體,為農產品的市場拓展注入新的活力。
藝術設計點綴為休閑農旅加分:通過藝術設計點綴,提升休閑農旅活動體驗附加值。例如為水果采摘園設計創意環保采摘袋,為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設計兼具審美與趣味的知識手冊和研學任務卡。這些藝術化的設計不僅豐富了游客的農旅體驗,還激發了他們拍照、打卡、發朋友圈的熱情。游客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能為項目帶來更多的關注和知名度。
五、結語
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藝術鄉建”將繼續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當代鄉村建設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契合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因此,用藝術賦能端芬鎮鄉村建設,就要基于地方鄉建現狀展開深入調研,探索“藝術鄉建”的實現路徑與優化策略。通過“藝術鄉建”激發文旅融合新活力,培育文旅發展新業態,打造僑文化特色鎮,進而推動端芬鎮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姝曼.鄉村振興戰略下藝術鄉建的“多重主體性”:以“青田范式”為例[J].民族藝術,2020(6):135-143.
[2]陳炯.藝術振興鄉村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2):163-172.
[3]李人慶.藝術鄉建助推鄉村振興[J].美術觀察,2019(1):22-24.
作者簡介:
白嘉怡,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藍惠媛,碩士,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現代藝術、少兒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