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梅河新區(梅河口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成立于1980年,現有民警25人、輔警20人,轄區位于梅河新區(省級新區)核心地帶,面積11.3平方公里,包括1個街道、2個行政村,實有人口5.7萬人。2021年9月18日,吉林省梅河新區揭牌成立,旨在打造引導吉林省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作為梅河新區(梅河口市)唯一的“國楓所”,解放派出所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牢固樹立“派出所主防”理念,錨定“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目標,以黨建引領“警地融合”工作為抓手,推動各項工作全方位融入基層治理,轄區可防性案件連年大幅下降,群眾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解放派出所先后被命名為吉林省“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榮獲“三八紅旗集體”以及“最美公安基層所隊”、“公安文明窗口”等稱號,榮獲集體嘉獎3次。2023年11月,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第三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走訪+聯調: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
“要進楓橋派出所的門,必須先過群眾這一關。”這是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楓橋派出所十九任所長楊葉峰經常說的一句話。解放派出所所長王軍成介紹,近年來,解放派出所學習楓橋派出所,要求新警入職必須先上“群眾工作三堂課”,即學習“楓橋經驗”、新老民警傳幫帶、拜群眾為師,讓大家在工作中體會,只有去靠近、親近、貼近群眾,才能做實基礎工作,贏得群眾擁護支持。
解放派出所管轄范圍為梅河新區(梅河口市)城區面積最大、居住人口最多、商業網點分布最廣、社會治安環境最復雜的城區中東部區域。如何做好做實基層基礎工作,解放派出所結合轄區實際不斷進行了探索。
解放派出所有一支由7名女警組成的女子社區警務隊,謝艾玲便是其中一員,負責解放轄區站前社區警務工作。通過“鐵腳板”式下社區走訪,把基礎信息采集到位、群眾建議記錄到位、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到位,熱情實在的謝艾玲很快成了轄區居民的“熟人”。
去年9月末,謝艾玲在走訪時接到管轄區站前社區郵政小區樓長姚女士打來的電話:“謝警官,我們小區停車桿被剮花了,兩個責任人對責任劃分和賠償問題談不妥,有時間的話你來一趟幫忙解決解決吧。”
謝艾玲帶領輔警劉民濤很快趕往現場,找到當事人了解情況。某小吃店老板譚先生說:“我媳婦騎車時不小心剮了停車桿一下,當時沒啥大事,是因為當晚有個環衛工人踢了停車桿幾腳,這才壞得這么厲害。”環衛工人卻表示,小吃店老板娘剮蹭停車桿在前,他只是輕輕碰了幾下,責任不在他。
謝艾玲經過走訪群眾、調閱監控,還原了事件經過,隨后將樓長姚女士、社區工作人員、涉事的環衛工人、小吃店老板夫婦一起請到站前黨群服務站進行調解。
在調解過程中,謝艾玲現場播放了相關視頻,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最終商定由環衛工人、小吃店老板娘按照責任劃分,共同承擔停車桿維修費用,此次糾紛被妥善化解。事后,樓長姚女士代表業主們專程送來一面錦旗表示謝意。
據了解,為及時發現各類矛盾糾紛,解放派出所將警力向社區網格延伸,積極發動轄區網格員、樓棟長等力量組建了5支社區警務團隊,共同深入細致做好信息采集、線索收集等基礎工作,動態摸排、實時掌握矛盾糾紛多發的重點領域和人員情況。
為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派出所發揮所長“進班子”的牽動作用,建立街道綜治、司法所、派出所聯動調解模式,針對不同矛盾類型,明確分流移交標準和流程,找準問題癥結和切入點,“量身定制”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措施,實現簡單糾紛當場化解、復雜糾紛多元化解、疑難糾紛協同化解,及時回訪當事人,確保案結、事了、人和。
2023年以來,解放派出所共走訪群眾4.6萬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400余起,群眾對社區民警知曉率達95%以上。
巡防+共治:筑牢轄區平安之基
開學季到來,解放派出所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深入轄區中小學校講授開學第一課,對學校“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全方位排查,督促問題隱患整改落實,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切實保障校園安全。
工作中,解放派出所緊盯“平安不出事”目標,堅持靶向發力,深入開展主防警務工作,構建起轄區立體化安全網,推動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主動預防轉變。
解放派出所結合轄區有城有村的特點,因地制宜實施劃片管理。在城區,他們建立站前警務工作站,派出所、交警隊、特警隊多方聯動,“車巡+步巡”“日巡+夜巡”常態化巡護值守,通過統一調度、信息共享,實現巡邏中聞警而動、動態處警,確保高效處置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等街面突發案事件,營造“警察就在群眾身邊”的良好氛圍。在農村,派出所發動“一村一警一連”聯動巡防,組織義務巡邏隊,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和治安狀況,優化巡邏計劃,明確巡邏時間、路線、頻次和重點區域。巡邏隊在工作中共發現有效線索40余條,協助公安機關破獲案件17起。
2023年7月9日18時許,季家村村民李瑞金給派出所打來電話,稱他家的拖拉機被偷了。民警陳卓立即聯系了義務巡邏隊及季家村民兵連的排長徐輝協助走訪調查。有群眾向民兵連隊員反映,在案發時間段內曾看到一名可疑男子在拖拉機停放地點附近徘徊,并描述了該男子的體貌特征。民警據此在海龍鎮市場附近抓獲犯罪嫌疑人楊某權,此時距接到報案僅過去18個小時。
據了解,派出所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與社區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建立“聯防工作圈”,推行“1+2+N”警務運行模式,落實社區民警、社區輔警及警務助理、“環衛工人小分隊”“紅袖標志愿隊”等群防群治隊伍“五位一體”聯勤聯防機制,整合資源、疊加巡防,當有警情發生時,民警就近調動聯防隊員第一時間到場協助處置,實現了警民聯防推動共治共建共享。
社區民警馬海斌介紹,針對一些半封閉小區和開放小區的治安復雜環境,派出所把網格員、樓棟長、保安員等統籌起來,組建治安信息員隊伍和治安志愿者服務隊伍,既有效收集了社情民意,又起到了治安防范宣傳的作用。截至目前,解放派出所已通過警民聯防共治預防各類案事件37起,先期處置警情78起,救助服務群眾29次。
2月6日,民警王蕊和謝瑩正在楓林小鎮開展入戶走訪時,在某居民家門口隱約聽到屋內正在發生激烈爭吵,于是敲開住戶房門詢問情況。
原來,孫女士和趙先生結婚已近10年,原本過得幸福和美,然而因近期孫女士失業,雙方關系變得緊張。當天夫妻倆再次因家庭開支發生矛盾,趙先生一氣之下打了孫女士一巴掌。
王蕊和謝瑩一方面對孫女士開展心理疏導,同時又向趙先生告知了《反家庭暴力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及相應的懲罰制度,并對其下達了《家庭暴力告誡書》。趙先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態度誠懇地向妻子道了歉,承諾絕不再犯。
據了解,解放派出所不斷推進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工作走深走實,在2021年與梅河口市婦聯聯合成立了全市首個“家庭暴力投訴站”,依法保護弱勢家庭成員,現已成功調解處置家暴問題45件,實現“清官能斷家務事”。
在此基礎上,派出所積極構建多方聯動婦女兒童工作新體系,聯合解放街道、司法所、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梅河口工作站等部門單位,建立聯動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工作機制,設立保護婦女兒童權益辦公室,全面推進“1553”調治工程工作,為廣大婦女兒童筑建起一面強大護盾。
服務+救助:全面提升服務群眾質量
解放派出所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依托轄區6個警務室、10個警務站,廣泛感知社情民意、聯系服務群眾,并通過發放聯系卡、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加強與轄區群眾網上網下互動交流,常態化開展“線上聊聊天、線下跑跑腿”活動,對轄區群眾的訴求真心聽、事情真心辦、困難真心幫,做到了服務在網格進行、問題在小區解決。
2024年1月,劉思佳在入戶走訪調查時了解到,七旬老人陳奶奶癱瘓在床,無兒無女,無任何經濟來源,平時全靠親屬幫忙照顧。最近陳奶奶在申請辦理“五保戶”,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要求,因陳奶奶戶口本顯示為已婚,需要出示配偶的經濟收入狀態,而陳奶奶從未辦理過結婚登記,無法出具配偶的信息,只有更正婚姻狀態才能辦理低保。
劉思佳決心幫助陳奶奶解決這一困擾。按照相關政策,她先是到檔案局、民政局對陳奶奶的婚姻狀況進行調查,又查詢了大量舊戶籍底簿及相關資料,再經過走訪人證,確認陳奶奶從未結過婚后,幫助其變更了婚姻狀況,陳奶奶也成功辦理了“五保戶”。
工作中,解放派出所重點關注轄區不經常和子女在一起,或獨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積極在生活瑣事、健康養老、財產處理、情感慰藉等方面提供幫助,并推進“智慧助老”,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電子設備,跨越“數字鴻溝”。
除此之外,解放派出所積極落實“放管服”、“只跑一次”和“減證便民”等改革措施,聚焦辦好群眾最關心的小事、難事、心頭事,多渠道告知公安相關業務流程、辦理地點、聯系方式等,打造“24小時自助警務服務區”,拓展無違法犯罪記錄、居住證辦理業務,將戶籍窗口升級為公安綜合服務窗口,開通“車駕管”業務,推行節假日辦證、延時服務、預約服務、承諾服務和“綠色通道”等服務舉措,讓群眾“少跑路”,以“家門口”的服務讓便民措施更快、更穩、更暖。
“謝謝!沒想到這么快就拿到了身份證!這要是補不了,接下來的行程怕是要受影響了!”湯女士是今年春節期間第3名來補身份證的外地游客。為了給外地返梅人員、來梅游客提供便利,解放派出所“春節不打烊”,過年期間開放窗口服務,戶籍業務正常辦,積極為群眾做好服務。
解放派出所所長王軍成表示,解放派出所將繼續發揮互助、共享、聯防職能,全力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警地融合”工作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將“國楓所”的金名片擦得更亮、舉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