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字經濟的發展加速鄉村數字化進程,在提高生產要素匹配效率、提供更優質公共服務的同時,也增加了民生福祉。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一定代表性?;?020 年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CRRS)數據,實證分析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電子商務的發展顯著提升了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村莊設有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能夠使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提高0. 102 個單位。機制分析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會推動鄉村數字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進而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鄉鎮間的距離在電子商務與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之間,發揮著正向調節作用。異質性分析發現,非貧困村、中西部地區、未加入合作社、45 歲以下或60 歲及以上的農村居民,其生活滿意度相對更能受益于電子商務的發展。
關鍵詞:電子商務;民生福祉;生活滿意度;數字賦能;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061. 4;F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24)04-0009-10
一、問題的提出
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生活滿意度作為精神需求的重要組成和集中體現,逐漸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1] ?,F實情況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發展,收入不平等問題逐漸凸顯,相對不富裕的人群會產生被剝奪感,致使其主觀福祉下降。近年來《全球幸福指數報告》顯示,較富裕的國家國民幸福感相對較高,收入與生活滿意度在短期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而長期的關聯度則較為有限。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0 年的4 550 美元提高到2021 年的12 551 美元,增長了176%。2012 年首次公布幸福指數排名時,中國居民幸福指數位列全球第112 位,2020 年提升至全球第84 位,僅增長了25%[2] 。相比較收入等客觀福祉,對主觀福祉的追求同樣是人類生活與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通過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盵3]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中明確提出“深化農產品電商發展。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擴大農村電商規模,對于推動農村數字化進程,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福祉,進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電子商務作為數字經濟中發展規模最大、增速最快、覆蓋最廣、創業創新最為活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自電子商務興起以來,網絡購物用戶數量逐年遞增。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 年12 月,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8. 45 億戶,占網民整體的79. 2%;2022 年全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5 313. 8 億元,同比增長9. 2%,增速較2021 年提升2. 4 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借助電子商務,實現了農村生活和商業服務的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有效改善了其生活質量。從消費端看,網上實物商品日益豐富,農村居民通過電子商務獲取更為廉價和豐富的商品。從就業端看,電子商務為農村地區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不僅包括直接從事電子商務的創業機會,而且涵蓋與電商發展相關的物流、包裝、倉儲等衍生就業機會,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從事非農就業。
當前,學界針對電子商務與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研究仍較為有限,同時由于已有研究中的研究對象、樣本選取、研究方法等存在差異,研究結論也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為彌補上述理論不足,本文基于合理的假設條件,從供需兩側入手構建經濟學理論模型,并融入電子商務發展這一因素,分析電子商務的發展對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渠道,厘清相應的邏輯關系。在實證分析中,本文采用最新公開的微觀調查數據,區別于已有研究以宏觀電子商務指數作為測度依據,本文從微觀層面刻畫電子商務發展,實現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所屬層面的一致性。通過探究電商發展對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渠道,以期為推動鄉村數字化進程和鄉村振興提供助力和政策參考。
二、文獻回顧
當前,學界以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居民生活的影響為主題的研究仍較為有限,研究結論也存在一定的爭議。本部分通過梳理電子商務發展相關領域的文獻,總結已有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本文主要的邊際貢獻。具體而言,文獻回顧包括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主觀福祉問題研究的進展、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及其度量方式、電子商務的發展給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等四方面文獻。
1.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普及。同時,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技術的一種具體應用,研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有助于從理論上厘清電子商務運營模式,以及潛在的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機制,從而為實證分析提供必要的指引。對于互聯網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學界已有的研究主要從就業、收入水平、主觀幸福感等角度切入[4] ,普遍采用大型調查問卷中對于互聯網使用情況的相關提問作為核心自變量,或采用“寬帶中國戰略”“國家智慧城市”等作為政策試點進行評估,研究結論普遍認為互聯網使用對于居民生活質量具有促進作用,而在不同群體間則存在一定的差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影響居民生活的機制主要在于:一方面,互聯網能夠充分發揮信息媒介作用,彌補數字鴻溝的同時,拓寬居民視野,豐富其生活,促進共同富裕[5]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也能夠降低資本和勞動力進入市場的門檻,創造了平臺就業這一新就業模式[6] ,充分發揮穩就業、保民生的作用。
2. 主觀福祉問題研究的進展。早期將主觀福祉納入經濟學的研究來自伊斯特林悖論的提出[7] ,通過分析多個國家的國民收入與幸福感,發現在一個截面時間上,個人的收入水平與主觀幸福感正向相關,但長期來看,幸福感與收入并無過多相關性。相比較傳統經濟學研究將政策制定目標聚焦于經濟增長,幸福經濟學則將研究重點立足于主觀福祉。在此基礎上,學界探究不同因素對于主觀福祉的影響,包含宏觀層面的經濟政策、經濟增長,微觀層面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婚姻、生育、就業等行為,以及外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等。但與此同時,主觀福祉還會反向影響人的行為,因而在構建計量模型展開相關問題的實證分析時,需要關注反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8] 。關于主觀福祉的度量,已有文獻主要采用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等指標進行界定,刻畫個體主觀層面的效用。國內大型微觀調查數據庫也多以此為標準設計相關問題,例如: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庫中采用“總的來說,您覺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笨坍嬛饔^幸福感;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庫中分別采用“對自己生活滿意度”和“對自己未來信心程度”刻畫不同時間維度的主觀福祉,依據程度由低到高均劃分為五個級別。
3. 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及其度量方式。電子商務是在互聯網環境中,買賣雙方之間進行的商貿活動、網上購物等綜合服務活動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9] 。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 67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5. 6%,同時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正在逐漸縮小。在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電子商務的發展迎來了良好的契機,在多個領域中能夠廣泛運用。一是通過短視頻等方式進行直播帶貨,促進居民的消費。二是推動平臺就業模式的發展,帶動更多低技能勞動者穩定就業。三是推廣鄉村文化和業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共同富裕的進程[10] 。對于電子商務具體的度量,學界已有的研究由于視角不同,所采用的度量方式也存在不小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聚焦于區域整體的電子商務發展水平,采用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研究機構聯合編制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指數[11] 。二是聚焦于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載體,采用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中的各地區“淘寶村”和“淘寶鎮”的數量。三是聚焦于電子商務物流過程,選取“人均快遞件數”和“人均電子商務銷售額”等反映快遞業務量的指標作為代理變量。四是聚焦于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展開分析,如數字鄉村發展戰略、“寬帶中國”戰略等。
4. 電子商務的發展給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當前學界針對電子商務的發展直接影響居民主觀福祉的研究仍十分稀缺,而主要集中在影響居民收入這一客觀福祉上。伊斯特林悖論表明,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緊密相關,且在短期內個人收入水平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因而通過梳理既有的電子商務發展影響居民收入水平的相關文獻,對于本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宏觀層面,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了區域數字化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優化了產業結構,帶動經濟增長。但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會產生數字鴻溝問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數字化技術尚未充分普及,由此可能會導致不同技能和不同地區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增大。Schwab[12] 認為電子商務產生的平臺效應,促使少部分人壟斷資源,進而加劇城鄉收入差距。在微觀層面,學界普遍認同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助于農村居民個體增收,其主要的影響機制在于促進了農村居民非農就業概率的提升[13] ,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縱觀學界相關領域已有的文獻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之處。第一,現有研究較多關注電子商務發展對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而針對影響農村居民主觀福祉的研究,在國內核心期刊之中相對較少。由此,難以全面評估電子商務發展給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程度。第二,現有研究中,較多從數字化技術發揮的作用,如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性角度入手展開相應的理論分析,但相對缺乏構建經濟學理論模型,從供需兩側對經濟體進行完整刻畫,由此導致理論和實證分析之間缺乏緊密的邏輯關聯,影響作用渠道分析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第三,現有研究中對于電子商務的度量較多基于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從省市級層面反映電子商務發展程度,而鮮有具體分析農村居民對于電子商務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以及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程度。
基于上述的文獻梳理和總結,本文主要的邊際貢獻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研究視角方面,本文聚焦于農村居民的主觀福祉,探究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從而彌補現有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研究。第二,在理論分析方面,本文基于合理的假設條件,通過構建經濟學理論模型,更加嚴謹地論述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影響的邏輯關系,從而為計量模型的構建以及影響機制分析提供必要的指引。第三,在實證分析方面,本文基于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RRS)數據,從微觀個體層面出發,充分體現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發展與普及的程度和提供服務的水平。此外,本文也嘗試探究電子商務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滿意度的主要作用渠道和其中的調節效應。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設計
(一)理論分析
電子商務發展會給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帶來何種影響? 本部分將通過構建經濟學理論模型分析其中的邏輯關系,從而為計量模型的構建與影響渠道分析提供思路指引。為盡可能地簡化模型且不失一般性,本文假設在競爭性市場中包含資本和勞動力兩種生產要素,以及一定水平的生產技術,生產函數滿足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形式[14] :
Y =A(D)Kα L1-α (1)
式(1)中,Y 表示市場中的商品總產量,A 為市場上的生產技術水平且是所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D的增函數,K 表示投入的資本要素數量,L 表示投入的勞動力要素數量,α∈[0,1]表示生產過程中資本要素的產出彈性系數。則市場的利潤函數為:
π =pA(D)Kα L1-α -rK-wL (2)
式(2)中,π 為市場利潤總額,r 和w 分別表示資本價格和市場工資率。為簡化起見,本文假設商品價格p =1。通過求解利潤最大化,可得:
進一步考慮農村居民的個體行為。本文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充分考慮至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因素之中[15] ,構建如下的表達式:
S =DU (5)
式(5)中,S 表示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U 為農村居民個體的效用水平。根據經典的勞動-閑暇模型,個體效用主要來自消費和閑暇時間的利用。充分考慮消費和閑暇時間具有邊際效用遞減的特征,同時盡可能簡化模型,個人效用函數設定為:
U(c,l)= lnc+lnl (6)
同時,農村居民個體滿足如下的預算約束:
c+s =w(1-l)+T (7)
式(6)、式(7)中,c 表示農村居民個體消費狀況,l為個體閑暇時間,s 為個體儲蓄狀況,T 為來自家庭、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及其他非勞動收入之和。農村居民若在勞動力市場中從事非農工作,作為市場工資率的接受者,其工資收入滿足式(4)的結果。將式(4)帶入式(7),求解得到均衡狀態下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表達式:
進一步求解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S 對于所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D 的偏導數,并帶入式(4)。可以得到:
通過式(9),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普及,數字化技術的規模效應逐漸凸顯。一方面,電商發展有助于改善農村相關產業的公共服務水平,帶動推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及相應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難題,從而直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產技術水平的改善,加快鄉村數字化進程,以提高個人收入水平(主要為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途徑促進農村居民增收,進而提高其生活福祉。而對于已經退出勞動力市場的農村居民而言,缺少電子商務帶來的生產率效應,影響生活滿意度的機制主要來自于電子商務所提供的便利化服務①。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的結果,本文初步判斷電子商務的發展會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其潛在的影響渠道在于提高鄉村數字化水平,改進生產技術進而促進增收。在下文的實證分析過程中,本文將進一步通過構建適當的計量模型,驗證理論分析的結果,厘清其主要的影響渠道。
(二)計量模型
本文主要研究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是排序變量,已有文獻研究表明,當模型設定正確時,OLS 和Ordered Logit 模型之間并無優劣之分[16] ,故本文在基準回歸分析時采用如式(10)和式(11)所示的Ordered Logit 模型,在穩健性檢驗時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Satisfactioni =β0 +β1Ebusi +γi Xi +provi +μi (10)
P(Satisfactioni =j | Ebusi ,Xi ,provi )= 1-Φ(rj-1 -β1Ebusi -γi Xi -provi ) (11)
式(10)、(11)中:因變量Satisfactioni 表示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rj-1 表示生活滿意度變量取值的切點;核心自變量Ebusi 表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Xi 為其他控制變量,provi 為樣本所在省份的虛擬變量,μi 為隨機擾動項。相應的,β1 為本文所關心的估計參數,即表示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在下文的實證分析中,本文也將對于核心解釋變量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展開討論,并采用工具變量法分析。
(三)數據來源
本文實證分析采用的數據來源于2020 年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簡稱CRRS)。該項目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起并實施的一項全國大型農村追蹤調查,旨在全面、客觀、準確掌握農村基本情況,為鄉村振興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數據支撐。該調查主要包含“農村人口與勞動力”“農村產業結構”“農民收支與社會福祉”等反映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項目組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位置以及農業發展情況,在不同地區隨機抽取樣本省份,根據全省(區)縣級人均GDP 采用等距隨機抽取的方法抽取樣本縣、樣本鄉(鎮)和樣本村,最后根據村委會提供的花名冊隨機抽取樣本戶。
本文選取的是2020 年基期調查數據,包含廣東省、浙江省、山東省、安徽省、河南省、黑龍江省、貴州省、四川省、陜西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10 個省份,覆蓋50 個縣(市)、156 個鄉(鎮)。經過數據篩選和清理,最終確定11 526 個有效樣本。
(四)變量選取與描述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本文基于農戶調查問卷中“總體來看,你對現在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這一問題進行度量,將選擇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比較滿意、非常滿意依次賦值為1、2、3、4、5。這也是學界針對主觀福祉問題的研究所采用的較為常見的度量方式。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農村電商發展。本文基于村莊調查問卷中“本村是否有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這一題目,將回答為“是”賦值為1,將回答為“否”賦值為0。相比較已有研究農村電商發展所帶來影響的文獻多采用電商發展指數、淘寶村數量,以及相關政策為代理變量,本文采用村莊有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作為代理變量,聚焦于電商服務在農村的普及狀況,從村莊微觀角度出發展開實證分析,有助于更加準確地展開因果識別。同時,計量模型中村莊層面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對于個體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規避潛在的由于反向因果而產生的內生性問題。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和已有的文獻研究,本文選取影響居民主觀福祉的個體特征和村莊特征作為控制變量納入計量模型。其中,個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戶籍所在地、婚姻狀況、社會交往、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個人年收入水平。村莊特征包括戶籍數、建檔立卡貧困戶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寬帶普及率、所在地區(變量選取與說明參見表1)。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分析
表2 展示了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在控制地區固定效應的情況下,模型(1)僅加入電商發展這一核心解釋變量,結果發現村莊提供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能夠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模型(2)在此基礎上加入個體特征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系數變為0. 230,且在1%水平上顯著。模型(3)則進一步加入了村莊特征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系數變為0. 277,同樣在1%水平上顯著。由此可以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村莊提供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能夠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赡艿脑蛟谟冢弘娮由虅占夹g和服務在農村逐漸普及,一方面有助于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速鄉村數字化進程,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穩健性分析
本部分檢驗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依次采用OLS 模型進行估計(包括采用穩健標準誤和聚類到農村居民樣本所在村莊層面的聚類標準誤),將核心自變量替換為本村有農戶經營網店,將樣本縮小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估計。
當因變量為排序型變量時,同樣可以通過采用非線性回歸模型進行估計。本部分將方法替換為OLS 模型進行分析。根據表3 中模型(1)展示的結果可知,電子商務的發展顯著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0. 102 個單位。進一步考慮到回歸模型中的控制變量屬于不同層面,在此采用聚類標準誤的方式,將標準誤聚類到相對較高一層的村莊層面。根據表3 中模型(2)展示的結果可知,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樣顯著提高了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0. 102 個單位。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OLS 模型可以計算出自變量的邊際效應,能夠較為直觀地展示出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對于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效果,故在后文中未作特殊說明時,均采用OLS 模型進行分析。
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經營網店,將自家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本部分基于村莊問卷中“本村是否有農戶經營網店”這一題目,將選擇“是”賦值為1,將選擇“否”賦值為0。根據表3 中模型(3)展示的結果可知,農村中有農戶經營網店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0. 061 個單位,且在1%水平上顯著。
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電商帶給生活的便利。而對于以貧困戶為代表的低收入群體,其生活滿意度是否同樣受到電商普及的顯著影響,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該問題的研究結論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電子商務在農村普及的現實意義。本部分基于農戶問卷中“您家是否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一題目,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群體,探究電子商務對于該群體的影響效果。根據表3 中模型(4)展示的結果可知,電子商務發展會顯著提高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群體生活滿意度0. 210 個單位,說明電子商務發展對于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影響更為明顯,進一步驗證了基準回歸模型的穩健性。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認為基準回歸分析結果穩健。
(三)內生性討論
上述基準回歸分析結果可能會受到內生性問題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和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眾多,調查數據難以完全覆蓋和獲取,難免會產生遺漏控制變量的問題??紤]到樣本所在地區的海拔狀況和地勢分布,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樣本所在村莊的地勢狀況作為工具變量,將居住在平原和丘陵地區的農村居民賦值為1,將居住在山地和半山地的農村居民賦值為0。一方面,農村居民居住地的地勢狀況會影響網絡基站的建立和互聯網覆蓋水平,與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普及狀況高度相關;另一方面,居住地的地勢狀況作為自然地理特征變量,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因素不相關,不會對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產生直接的影響[17] 。
表4 展示了工具變量回歸結果。通過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進行估計,結果發現電子商務的發展仍然會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第一階段回歸的F 統計量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Kleibergen-Paaprk LM 統計量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不存在不可識別問題。HansenJ 統計量為0,進一步說明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此外,本文同樣采用了對弱工具變量更不敏感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回歸系數同樣為0. 744,且在1%水平上顯著。為規避模型中潛在的異方差所帶來的影響,本文又采用了GMM 和迭代GMM 方法進行估計,所得到的回歸系數同樣為0. 744,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由此可以認為,模型中潛在的內生性問題會導致估計結果的低估,但不影響模型的穩健性。
(四)異質性分析
不同農村居民群體的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生活狀況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使用電子商務的情況以及生活狀況受到電子商務影響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本部分將農村居民樣本根據其年齡段、所在地區、是否為貧困村、是否加入合作社進行分組,探究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不同農村居民群體生活滿意度影響的差異。
表5 中的模型(1) ~ (3)展示了電商發展對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參考聯合國對于人口年齡段的劃分和已有的文獻研究,本文將調查樣本劃分為45 歲以下、45~59 歲和60 歲及以上三個年齡段,分別表示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體。研究發現,電商發展可以顯著提高45 歲以下和60 歲及以上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且對于青年人群體影響的邊際效應更大,而對于45~59 歲的中年人群體生活滿意度則無明顯影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青年人群體是使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主力,由電子商務發展所帶來的便捷服務和就業機會,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對于老年人群體,在充分的閑暇時間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物,給其生活帶來了更大的便利,提高其主觀福祉。而中年人群體多為居家務農者或者老一代農民工,日常生活中使用電商較為有限,由電商給其生活滿意度所帶來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表5 中的模型(4) ~ (6)展示了電商發展對不同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結果發現,電子商務發展會顯著提高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而對于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正處于逐漸普及的階段,鄉村數字化進程日益加快,由電子商務給農村居民帶來的福祉邊際效應較為明顯。而與此同時,東部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規模經濟已經形成,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影響的邊際效應較為有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該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和農村居民的使用狀況。本部分基于村莊問卷中“是否貧困村? (注:標準為國定建檔立卡貧困村;之前是貧困村,后來退出的也算)”這一問題,將農村居民樣本區分為是否居住在貧困村,從而探究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給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帶來影響的差異。根據表6 中模型(1)和(2)展示的結果可知,電子商務發展會顯著提高非貧困村村民的生活滿意度,而對于貧困村村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并不顯著。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也在不斷完善。2020 年底,我國貧困村已經全部摘帽,電子商務的發展給農村居民帶來的福祉也將越來越大。
合作社作為農村居民自愿聯合,進行合作生產與經營的一種合作組織,對于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經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基于農戶問卷中“您家是否加入合作社?”這一問題,將農村居民樣本區分為已加入合作社和未加入合作社兩類。根據表6 中模型(3)和(4)展示的結果可知,無論是否加入合作社,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兩類人群的生活滿意度影響均呈現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村居民影響的邊際效應更大。一個可能的原因在于,農村居民參加合作社有助于其生產經營活動,創造更多的收入,本身也會增進農村居民的生活福祉,從而對于電子商務影響生活滿意度產生一定的稀釋作用。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逐漸普及,平臺就業模式應運而生。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助于農村個體戶靈活就業,切實提高其生活滿意度,這也為鄉村數字化進程的建設提供了思路啟示。
五、相關問題的進一步分析
(一)影響渠道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提高。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電子商務通過何種作用渠道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其分析結果有助于厘清其邏輯關系,對于相關政策的制定,推動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的結果,電子商務的發展可能通過兩條渠道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一是加速推進鄉村數字化進程。電子商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居民使用網絡設備的頻率,促進信息化技術在鄉村的普及,使村民足不出戶便可以了解更多信息,拓寬了視野。二是提高生產效率,進而促進增收。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靈活就業模式的普及,降低了勞動力進入市場的門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共同富裕的進程。
本文基于農戶問卷中的“農戶是否使用4G/5G手機”刻畫鄉村數字化的水平,基于農戶問卷中的“非農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刻畫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取對數形式。表7 展示了基于工具變量回歸方法下的影響渠道分析結果(工具變量選取與表4 一致,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和不可識別問題),農村設立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可以顯著增加農戶使用4G/5G 手機的概率,推動了鄉村數字化發展,顯著提高農村居民非農業經營和工資性收入水平。由此,本文可以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通過推動鄉村數字化進程、促進收入水平提高的作用渠道,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18] 。
(二)調節效應分析
考慮到村莊與鄉鎮的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電子商務發揮的效果,本部分旨在探究村莊與鄉鎮的距離在電子商務發展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之中發揮的調節效應。通過村莊問卷中的“村委會與鄉鎮政府距離”這一題目,作為村莊和鄉鎮距離的代理變量,將交互項“電商發展×村委會與鄉鎮政府距離”加入基準回歸模型。
據表8 展示的結果可知,村委會距離鄉鎮政府越遠,生活滿意度會有所下降,而交互項系數則顯著為正。一個可能的解釋在于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助于將各地發展聯結成一個整體,從而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的連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距離鄉鎮較遠所帶來的生活滿意度下降。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在數字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發揮電子商務對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正向促進作用,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議題。本文構建經濟學模型,將電子商務發展這一因素融入生產函數和效用函數,理論上分析出電子商務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作用渠道在于加速鄉村數字化進程、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020 年中國鄉村振興調查(CRRS)數據,本文將“本村是否有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作為電子商務的代理變量,探討了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顯示:第一,電子商務的發展顯著提升了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村莊設有電商服務站或產品代售點能夠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0. 102 個單位。第二,在采用OLS 模型進行估計、采用聚類到農村居民樣本所在村莊層面的聚類標準誤、將核心自變量替換為本村有農戶經營網店、將樣本縮小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內生性討論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結論仍然穩健。第三,影響渠道分析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會推動鄉村數字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進而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鄉鎮間的距離在電子商務與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之間發揮著正向調節作用。第四,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非貧困村、中西部地區、未加入合作社、45 歲以下或60 歲及以上的農村居民,相對更能受益于電子商務的發展,獲得生活滿意度的提升效果更加顯著。
上述研究結論有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啟示:第一,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完善和補齊農村數字基礎設施,擴大農村電子商務覆蓋面。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對增進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積極作用,完善農村寬帶、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商業基礎設施短板。第二,拓展電子商務消費的新業態、新場景,提高農村生活服務業的便捷性和服務質量。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將與農村地區的便利店、小超市等線下實體商業廣泛融合,撬動縣域餐飲、外賣、旅游、娛樂等多個農民生活服務場景,推動鄉村商業數字化轉型提速,促進農村居民通過電商的消費提質擴容。第三,扶持和穩固當地已有的電商產業、從業者,加大對農民電商營銷技能、業務承接能力的培訓力度,激勵更多農村居民使用電子商務,持續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電子商務實現客觀福祉增進并帶動主觀福祉提升。
注釋:
①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實證分析部分著重驗證提高數字化進程和促進農戶增收這兩條影響渠道。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22-10-26(01).
[2]HELLIWELL J F, LAYARD R, SACHS J D, et al. Worldhappiness report 2021[R]. New Y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lutions Network, 2021.
[3]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 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N]. 人民日報,2021-10-20(01).
[4]羅明忠, 劉子玉. 互聯網使用、階層認同與農村居民幸福感[J]. 中國農村經濟, 2022(8): 114-131.
[5]ACEMOGLU D, RESTREPO P. Robots and jobs: evidencefrom US labor market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20, 128(6): 2188-2244.
[6]DETTLING L J. Broadband in the labor market: the impactof residential high speed internet on married women′s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J]. Industrial amp;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17, 70(3): 451-482.
[7]EASTERLIN R A.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W.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4: 89-125.
[8]李樹,嚴茉. 幸福經濟學研究最新進展[J]. 經濟學動態,2022(12): 123-139.
[9]趙紹陽, 周博, 周作昂. 電商發展能降低貧困發生率嗎? ———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證據[J].統計研究, 2023, 40(2): 89-100.
[10]李實. 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選擇[J]. 經濟研究,2021, 56(11): 4-13.
[11]邱子迅, 周亞虹. 電子商務對農村家庭增收作用的機制分析———基于需求與供給有效對接的微觀檢驗[J]. 中國農村經濟, 2021(4): 36-52.
[12]SCHWAB J C. Review of the world in 2050: four forcesshaping civilization′s northern future[J]. Journal of homelandsecurity amp; emergency management, 2011, 8 (1):260-266.
[13]BARNETT W A, HU M, WANG X. Does the utilization of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J].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41: 12-21.
[14]程名望, 張家平. 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發展與城鄉居民消費差距[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9, 36(7): 22-41.
[15]易定紅, 趙一凡. 新農保養老金政策效果評估———基于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實證研究[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21, 41(6): 99-112.
[16]FERRER-I-CARBONELL A, FRIJTERS P. How importantis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happiness? [J]. Economic journal, 2004, 114(497):641-659.
[17]劉傳明,馬青山.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寬帶中國”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 中國人口科學,2020,(3):75-88.
[18]江艇. 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 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責任編輯:關 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1CSH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