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毛澤東: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湖北的工業基礎,都是張之洞帶頭辦的,這是我們湖北人的驕傲!你們要后來居上。
習近平: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張之洞,是有改革觀念的一個人。
張之洞,晚清一代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他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被譽為中國近代“重工業之父”。
修建“盧漢鐵路”奠定武漢“九省通衢”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廷就是否修鐵路,繼而就是否修腹地鐵路展開激辯,19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達成修筑盧溝橋至漢口鐵路的決定,遂將力主鋪設腹地盧漢線的“能吏”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以監修盧漢鐵路南段?!敖袢罩F,明日之軌”,鐵路需要大量鋼軌和機械設備,又推動中張之洞在湖北展開以鋼鐵工業為中心的近代工業建設。“修路之利,通土貨,厚民生為最大,征兵轉餉次之……茍有鐵路,則機器可入,笨貨可出……是鐵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見,而國之利因之。利國之與利民,實相表里?!薄浴稄埼南骞味跤洝贰?/p>
張之洞“加油”圖治,武漢邁入了火車、輪船客運齊發,構建了武漢的水陸聯運交通樞紐,改變了武漢在近代中國經濟布局中的格局,被稱為“九省通衢”。
開創中國重工業先河
張之洞把大機器工業視作“富民強國之本”,任職湖廣的十余年間,排除萬難,創建現代機器工廠,要者有三: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布紗絲麻四局。
1889年張之洞奉調出任湖廣總督,經海軍衙門允準,將其兩廣總督任上自英國訂購的鋼鐵廠設備、自德國訂購的槍炮廠設備轉運湖北,在漢陽龜山(大別山)北麓、漢水西岸,1890年建漢陽鐵廠,1892年建湖北槍炮廠。
漢陽鐵廠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亞洲第一家兼營煤礦、鐵礦開采,煉鐵、冶鋼、軋鋼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比日本首家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七年。所產鋼鐵在清末民初占全國鋼鐵總產量多半,外人稱之為“二十世紀中國之雄廠”,“大有振衣千仞,一覽眾山之勢”。然官辦企業經營不善,鐵廠連年虧損,難以為繼,1896年交盛宣懷主持,成官督商辦企業。1908年漢陽鐵廠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組成“漢冶萍公司”,官督退出,純然商辦,日本等外國資本大舉進入。
軍事工業是洋務運動的重點建設項目,故有“軍工洋務”之稱。張之洞繼鐵廠之后,傾力興辦槍炮廠,從“廣求利器”進為“自鑄槍炮”,設備購自“第一陸軍強國”的德意志,制造德國1888年制式的步槍,陸路快炮、過山快炮,以及各種槍炮彈藥。湖北槍炮廠1902年改名湖北兵工廠,又稱漢陽兵工廠,所產步槍俗稱“漢陽造”,是清末及民國中國陸軍使用的主要國產兵器。
漢陽鐵廠與漢陽兵工廠的機器于抗日戰爭初期內遷四川,成為支撐抗戰的重要軍工設備。
回顧中國工業化歷程,人稱“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币庵^不能忘記張氏建設重工業的首創性業績,同時也不能忘記他留下的經驗教訓。
以“求強”為首務的清末洋務運動起步于軍工,后來兼顧“求富”,又注重輕紡工業。張之洞主持的實業建設,輕紡工業與鋼鐵工業、軍事工業大體同步。1890年湖北織布官局于武昌文昌門外興建,1892年落成,裝英國布機一千張、紗錠三萬枚,所產原色布、斜紋布大受歡迎。此后又建紡紗官局、繅絲局、制麻局。武昌沿江的“布紗絲麻四局”,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輕紡工作贏利顯著,然其利潤多被挪用于填補鐵廠及兵工廠巨大的財政虧空,加之官辦企業經營不善,“布紗絲麻四局”發展受限。
“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編練新軍 文官治軍
張之洞主持湖北新政的又一實績,是編練新軍。他自稱“練兵一事,鄙人身心性命之學”。中國在甲午戰敗后,朝野一片改革軍制呼聲,張之洞1895年上陳九條,頭條便是“宜亟練陸軍”。他在暫督兩江總督期間便仿照德國軍制,延請德國教官,編練洋械洋操的“江南自強軍”。
1896年張氏返回胡廣總督本任,進而大規模編練“湖北新軍”,定制為一鎮一混成協,共約一萬五千人,是清末與北洋六鎮并列的最精銳新式陸軍。湖北新軍之“新”,略有四端:廢刀矛弓箭,使用后膛槍炮,完成從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化;采用西洋近代軍隊編制、管理、操練之法;淘汰舊有兵痞,招收本分農民及青年讀書人入伍,軍事素質大為提升;意識到“戰人較戰具尤急”,興辦各級軍事學堂,如武普通中學堂、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陸軍第三中學堂等,湖北新軍各級官佐皆受過近代軍事專業教育。
清末曾舉行兩次全國性“秋操”,湖北新軍在軍事演習中均獲冠軍,清廷令長江流域各省派將弁學習湖北新軍練兵法。
張之洞以文官治軍,軍中多具有變革思想的知識青年,使得湖北新軍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溫床,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成功,得益于此。1912年孫中山訪問首義之區武漢三鎮,發感慨曰:張南皮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即指張之洞編練新軍主觀意圖在捍衛清廷,客觀上卻為革命爆發奠定了基礎。
縱觀張之洞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以及對教育、實業的發展貫穿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他為南疆抗法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也是武漢成為中國近代重工業基地的奠基人;他興建了貫穿中國的大鐵路,為興辦的各種學校和新式軍隊培養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他是當之無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本文由編輯部整理自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已故)著作《張之洞評傳》《中國第一個區域近代化系統的建立——簡議張之洞在武漢的功業》及《世紀大講堂》的演講觀點。)(責任編輯/張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