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自美,因文(人)而美”。一個人之所以美,不僅是外表,更是他(她)有內在的美,那就是文化修養的氣質!一個地方之所以美,同樣不僅是因為它有秀美的山川和誘人的景色,更在于當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黔西南,就是一個“因文(人)而美”的沁人心脾、受益良多的地方。在許多傳統文化中,著名“晚清中興之臣”張之洞的父親張锳任興義知府14年,并留下“添燈油勸學”文化遺產,至今影響極深。
如何以“添燈油勸學”為切入點深入挖掘以張锳張之洞父子為重要載體的這一生動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底蘊,使其與新時代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形成新時代“加油文化”,無論是從政治還是理論,以及學術層面,都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通過深入挖掘與宣傳“添燈油勸學”的文化底蘊,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其意義和價值非常重大。
“添燈油勸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生動體現
“添燈油勸學”的歷史肇始于時任興義府知府的張锳。張锳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擢任興義知府,至1855年離任,署理興義府共14年之久。任職興義府期間,為了發展偏遠民族地區的文教事業,張锳十分重視文教事業,為了鼓勵讀書郎寒窗苦讀,成就功名,報效國家,建設家鄉,張锳每天午夜交更時分,便派出兩個差役準時從府衙里出來,一個提著燈籠帶路,一個挑著一擔桐油簍,沿街而行,見哪戶人家亮著燈光傳出讀書聲,便停下來站在門前高唱一聲:“府臺給相公添油啰!”聽得喊聲,只見書生模樣的少年郎打開家門,手里舉著一盞油燈,差役便用勺子舀出一勺桐油,倒進讀書人的燈盞里,并說著鼓勵的話:“府臺祝相公用功讀書,獲得功名!”如此14年,久久為功,為當地培養了大批讀書人,振興了民族地區的文教事業,培養涌現了一批優秀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自張锳出任興義府知府(1841年)以來,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廢除,興義府共考取文武進士6人,文武舉人100人,各類貢生約300人,這些人才有的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挖掘、宣傳和利用好各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就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踐行。黔西南州所獨有的“添燈油勸學”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既有深刻的歷史敘述,又有生動的現實映照。“添油”與“加油”字義基本一致,蘊涵的實質相同,體現的精神相通,因此,如果要溯源中華民族幾千年經久不息的“加油”精神,僅從文字表述與概念而言,黔西南是“加油文化”的發源地、倡導地,也是實踐地。
因此,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要求,“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黔西南州黨委政府開始對張锳在任興義知府14年間振興民族地區文教事業,關心民瘼等具有歷史文化元素的載體加以保護,并對“添燈油勸學”文化的豐富歷史內涵和現實價值進行挖掘、宣傳,且梳理到對人們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加油文化”的溯源性解釋上。使沉寂于中華泱泱傳統文化的一個“小故事”成為鼓舞14億人民踔厲奮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加油”的一個重要歷史依據!在這方面,黔西南州本地同志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既體現了當地黨委政府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敏銳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也體現了我們黨的干部任職一地學習了解本地歷史文化,并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品質做好本職工作的情懷。
黔西南州委政府挖掘、打造張锳“添燈油勸學”的文化價值,致力于形成“加油文化”的歷史溯源、解釋體系與框架,實現一個地方形象宣傳的“異軍突起”,其用心與用意堪稱可嘉!
挖掘“添燈油勸學”文化豐富的特殊內涵和外延
歷史文化的宣傳必須突出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添燈油勸學”文化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是什么?其實就蘊含在至今保留完整的半山亭石柱上的楹聯里,時任知府的張锳有一天邀約郡內一眾文人雅士,齊聚府城金星山上的半山亭中,飲酒作詩,舉杯唱和,面對鴉片戰爭以來國家呈現的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深重危機,張锳及眾人不禁感慨萬千,借酒澆愁,以詩歌吐塊壘,于是一副撼世對聯橫空而出:“攜酒一壺,到此間暢談風月;極目千里,問幾輩能挽河山。”下聯“極目千里,問幾輩能挽河山”驚天霹靂,恰似悶雷爆響,振聾發聵,代表了當時無數有識之士的心聲。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大好河山被列強瓜分豆剖,同胞被欺侮,文物被強盜偷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挽河山”,無數仁人志士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雖然這些努力最后都失敗了,但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壯烈史篇,賡續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
在“添燈油勸學”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必須重視兩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張锳、張之洞父子。因此必須結合張锳父子的生平思想與事功、官德名聲,進行闡釋。
相較于其子張之洞,張锳在歷史上并不顯名,如果不去挖掘發現宣傳其生平事跡的特殊性,那他也就是清代龐大官吏隊伍中的一分子,將湮沒于浩如煙海的史書之中。雖然張锳與龔自珍(1792—1841年)、陶澍(1779—1839年)、林則徐(1785—1850年)、魏源(1794—1857年)屬于一個時代,但與以上這些人物的知名度相比,張锳略顯“遜色”。因此要提高張锳的“知名度”,必須注重挖掘其在興義府知府任上的特別之處,那就是通過“添燈油勸學”文化,尋找“能挽河山”的種種努力!正如林則徐既有虎門銷煙的事功,又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肝膽雄心!
張锳和許多有識之士一樣,具有憂國憂民情懷,“力學問、樹功名,郡士連翩掇高第、居清要、為棟梁”是他的座右銘。咸豐五年(1855年)張锳升貴東道道尹,翌年病逝于任上。
張锳先后任興義府知府14年之久,培修招堤風景名勝,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墓,開辟府城通廣西的驛道,主修《興義府志》,政績卓著,尤以興學育人受到社會廣泛稱賞。他見府城珠泉書院破敗不堪,便率先捐廉俸銀1000兩,倡導士紳捐銀2000兩,重建書院,并更名桅峰書院,所余銀兩用于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和增建城鄉義學。興義府試院規格狹小,房屋傾圮,張锳自捐廉俸銀1000兩,并向府屬各州縣勸捐銀30800兩,親作規劃設計,選派得力士紳管理,嚴格監督施工,一年多時間竣工,新試院規模宏闊,建筑精良,時稱“甲于天下”。還用節余的銀兩為前來應試的學子添置一應用具,受到合府學子的稱贊。桅峰書院藏書寡少,張锳一面將自己攜帶的書籍千余冊獻出,一面捐資、集資派人到貴陽、成都、廣州等地購回一批書籍,使廣大學子求知欲得到滿足,知識面擴大。
張锳還不惜重金延聘名師到桅峰書院執教;聽政之余,常到書院與學生談學論藝,并親自評閱學生課卷,鼓勵諸生無論在培養品德、操行上,還是在鉆研學業上,都應相互切磋砥礪,取人所長,補己所短。張锳還經常訓示隨其到興義府求學的子侄張之洞、張之淵、張之清,要求他們不能沾染紈绔習氣,要與府學諸生友善、互學。
經過久久為功的不懈努力,興義府學風興盛,培養出一批人才。10余年間,考取舉人20余名、貢生8名、進士2名,比較知名的有官至內閣學士的景其浚、詩人張國華、書院山長貴天乙等人,民間稱為“曠古未有”。
張锳不僅留下了至今造福當地人民的事功,比如加固招堤、辦學興教等,更留下了“添燈油勸學”文化及蘊含其中的精神!
張之洞比乃父在近代史上名氣大得多。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原籍直隸南皮(今屬河北),生于貴州省貴陽市六洞橋。曾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尊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張之洞的思想和事功在近代歷史上產生了巨大作用,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比如他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今天仍然有借鑒價值,他創辦的廣雅書院(今廣州廣雅中學)、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等,則是名聞天下,今天仍然是教育界的翹楚。
對于張之洞的歷史地位,孫中山先生評價說: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他的拳拳愛國之心讓人動容。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談到民族工業時,曾說過有四個人不能忘記,其中評價張之洞對中國鋼鐵工業的貢獻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1958年毛澤東對湖北黨政領導講話時說:“湖北的工業基礎,如漢陽鐵廠、紡織廠、兵工廠、京漢鐵路都是張之洞帶頭辦的,這是我們湖北人的驕傲!你們要后來居上。”2013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評價張之洞:“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張之洞,是有改革觀念的一個人。清代末年,社會矛盾積重難返,大局變革勢在必行,各種難點沸沸揚揚,各種人物粉墨登場,張之洞感嘆道:‘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說的就是因把握不好守成和變革的分寸形成共識之難。”
對于張之洞這位歷史名人,各地肯定會爭這個“名分”。因此,這里需要特別指出,一般歷史介紹時,都會把張之洞寫為直隸(河北)南皮人,但其實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習慣,張之洞出生于貴州省貴陽市,其名字也取自貴陽六洞橋,4歲從貴陽到安龍,在興義府地盤上長到18歲才回到原籍地參加科舉考試。因此,毫無疑問,張之洞應該被認定為貴州人。涉及相關介紹時,應該特別指出這一點,避免以訛傳訛。
張之洞不僅留下了至今造福國家的事功,比如漢陽制造廠、廣雅書院等,更留下了“中體西用”思想學說,影響深遠。
我們還應該從大歷史觀來考察并豐富“添燈油勸學”文化的外延。仔細分析,會驚人地發現,18世紀的“90后”張锳、龔自珍、魏源等,為了拯救中華民族的危亡,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歷史之問“問幾輩能挽河山”,體現了近代愛國志士強烈的憂國情懷!19世紀的“90后”毛澤東,面對民族危亡、革命前途,發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從來就有挺身而出、勇于擔當的英雄,他們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脊梁,才使得中華民族雖然歷經苦難,仍然生生不息、光輝燦爛!
我們還會驚奇地發現,與張锳同一時期的龔自珍、陶澍、林則徐、魏源等人大力倡導關注現實、培養人才、救亡圖存、振興國家的“經世致用”的理念不謀而合。尤其是龔自珍、魏源與張锳都是18世紀的“90后”,他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出的呼聲驚人地一致,是龔自珍振臂呼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則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作為“添燈油勸學”文化的繼承光大者,張之洞以其特殊地位身份,在近代史上發揮了特別的作用。1894年張之洞推薦好友張佩綸(1848—1903年)的得意門生、翰林院編修嚴修(1860—1929年)到貴州擔任學政,大力推行新學理念。后來嚴修創辦南開學校,培養了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人才,“添燈油勸學”文脈也通過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一代優秀青年得以傳承發揚。“問幾輩能挽河山”正是通過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奮斗,實現了民族獨立的計劃,完成了近代以來包括張锳在內的先賢憂國的愿望。而張之洞創辦的書院、學堂,培養了一大批追求進步的青年學子,中國近代史專家、華中師范大學嚴昌洪教授介紹,張之洞在武漢創辦的各類新式學堂有120多所。據1907年統計數據,全國各省共計派出留日學生5400多名,湖北派出的就有1360多名,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在他所辦各類學堂及所派遣的留學生中,走出了唐才常、黃興、宋教仁、吳祿貞、藍天蔚、董必武、楊匏安、李四光、聞一多等對近代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正是他們,把“添燈油勸學”文化不僅傳承下來,而且賦予了嶄新的內涵和特質。即不是僅僅為了求取功名,而是通過“加油”刻苦學習,追求真理,樹立信仰,來實現“挽河山”的目標!
總結“添燈油勸學”文化的地域特質,映照現實啟示未來
通過《張锳“添燈油勸學”的文化價值》一文的努力挖掘,精心總結,將“知府添燈油”這個歷史典故經過上百年時間沉淀后演化而成的文化現象概括為“加油文化”,并把“加油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為“守正篤行、久久為功”。
事實上,張锳、張之洞父子圍繞“問幾輩能挽河山”進行的60多年“加油”接力實踐,就是“守正”“篤行”“久久為功”的具體表現。他們接續重教興學、為國育才、以文化人,就是“守正”。他們接續建試院、修書院、開義學、辦學堂,強實業、修鐵路、建城市、練新軍,奮發圖強,就是“篤行”。他們接續奮斗、多年不歇,并不斷激勵后人、影響后人,就是“久久為功”。
“添燈油勸學”經過傳承發展成為“加油文化”,“加油文化”則以“添燈油勸學”為重要來源和歷史依據。從“添油”到“加油”,具有如下三個鮮明的特質:
一是具有本土獨特地域性。“加油文化”誕生于黔西南這片民族團結之地,是張锳等仁人志士,身處鴉片戰爭帶來的危難關頭,為實踐“問幾輩能挽河山”的時代之問而進行的奮進路徑探索,誕生于興義府,并在14年持續實踐中初步形成“重教興學、為國育才、以文化人”理念。后來,經過張之洞在四川、山西、廣東、湖北等地的實踐和傳播,核心觀點依然具有鮮明的興義府烙印。
二是具有厚重歷史性。“加油文化”的精神標識“守正篤行,久久為功”,每一個詞語在文化典籍里都能找到出處。“守正”出自《史記·禮書》,“循法守正者”,“正”者,大道也,所有事物的正確運行規律、正確的道路,都謂之為“正道”。“篤行”出自《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忠實履行、專心實行。“久久”出自《孔雀東南飛》,“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思是永遠、時間很長。“為功”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非文辭不為功”,意思是目的、成功。
三是具有鮮明時代性。無論是運動員在體育競技賽場的奮力沖刺,還是軍人平時訓練和執行任務,無論是一個地方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還是一個團隊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無論是一個人為實現人生夢想而奮勇拼搏,還是一個家庭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都需要加油鼓勁,都需要加油助威。可以說,“加油”一詞,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潤物細無聲、日用而不覺,只要有拼搏奮斗的場景,就會有“加油”助威的吶喊,只要有奮發圖強的努力,就會有“加油”鼓勁的呼聲。
以此為鑒,映照現實啟示未來,是“添燈油勸學”經過傳承發展成為“加油文化”的獨特價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征程中,尤其需要“加油文化”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出了“加油”的號召,2017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聞雞起舞,登高望遠,擼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10月,在第五個扶貧日(10月17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只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咬定目標加油干,就一定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2019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2020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又強調:“我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加油干,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2023年1月18日,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諄諄教導:“希望大家堅定信心、抖擻精神,齊心協力加油干,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作為、更大收獲!”
正如張之洞在為諸生所寫的教戒之語《輶軒語》中提出“讀書期于明理,明理歸于致用”的主張,提倡通經致用。張之洞主張的讀書治學的方法和原則,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結合“添燈油勸學”文化也不應該是象牙塔里的學問,而是要走出書齋,服務現實,啟示未來。由此,結合現實對“添燈油勸學”文化進行詮釋,就十分必要。
詮釋“添燈油勸學”歷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的關系。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斷,要求結合中國實際(包括歷史文化)出發,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兩個結合”,“第二個結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毫無疑問,“添燈油勸學”歷史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生動的體現。
詮釋“添燈油勸學”歷史文化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品質之間的關系。不斷“加油”努力,從而創造了幾千年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接受過傳統教育的人都熟悉中華民族歷史上就有許多寒窗苦讀的勸學名言故事,比如“孟母三遷”“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以及范仲淹為了求學“劃粥割齏”,愚公移山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等等。正是這些生動的“加油”積淀,形成了中華民族遇到困難“加油干!”遇到艱難險阻“加油干!”取得了成就還要“加油干”的精神和優良作風。
詮釋“添燈油勸學”歷史文化與中國共產黨高尚品質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努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面對任何困難,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發奮圖強、戰天斗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把1949年前的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里充滿著全體共產黨人的“加油”精神和作風,“有條件要上,沒有也要上”“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等等都是生動的體現。
詮釋“添燈油勸學”歷史文化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關系。張锳那一代有識之士看到山河破碎,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只能發出“問幾輩能挽河山”的慨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不僅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且沿著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靠的就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干出來的。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又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同志仍然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加油”干!(責任編輯/張芬)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毛澤東思想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