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康復是工傷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工傷職工回歸社會、重返工作崗位、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工傷康復制度,您了解多少呢?
以醫療康復為基礎、職業康復為核心、社會康復為紐帶、再就業扶持為延伸,進一步夯實工傷康復制度基礎,完善工傷康復相關標準,及時修訂相應的目錄和規范。
充分發揮基層康復積極功能,將工傷康復協議管理由住院康復向門診和社區康復延伸,將符合規定的門診和社區康復費用納入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完善職業康復政策法規,強化行業規范和成效評估,加強人才隊伍、職業康復機構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充分依托本地區社會服務體系,促進完善工傷職工心理社會適應、社區生活獨立等康復服務保障,推動工傷職工有效獲取與自身康復需求相適應的社會康復。
工傷康復協議機構要建立工傷康復早期介入標準和流程,針對工傷職工不同傷情特點進行康復價值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治療方案,規范開展工傷康復。
對經確認有康復價值的工傷職工,要引導其進行相應的工傷康復并通過康復效果評估后進行勞動能力鑒定。有條件的可結合實際選擇不少于2 種適宜傷情開展“先康復后鑒定”工作。
《工傷康復服務項目(試行)》覆蓋住院和門診治療以及工傷康復全程。工傷保險協議醫療機構和工傷康復協議機構為工傷職工實施《工傷康復服務項目(試行)》內的康復項目,所發生費用按規定納入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傷殘職工,有就業意愿并登記失業的,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各地可按規定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落實相應的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建立工傷康復人員信息庫,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提供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服務。
推動符合條件的工傷職工按規定辦理殘疾人證,按規定享受殘疾人優惠扶持政策。惠及當地所有殘疾人的康復、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等服務和設施,符合條件的工傷職工可憑殘疾人證按規定享受相關服務。
鼓勵積極拓展工傷康復服務,可以將符合條件的各級工會所轄的“工人療養院”、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管理的“優撫醫院”、依托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建設的塵肺病康復站(點)、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按規定納入工傷康復協議機構范圍。
細化協議簽訂內容,加大對工傷康復協議機構指導和培訓力度。加強對工傷康復協議機構的監管,建立日常檢查和定期考核相結合的監管機制。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對轄區內工傷康復協議機構開展康復服務質量考核評估。建立協議退出機制,推動協議管理與康復服務質量、費用結算、協議機構退出等關聯管理。
各地要發揮工傷保險對工傷康復服務行為和費用控制的激勵約束作用,探索實施按項目、按病種等多種支付方式并存的復合支付方式,鼓勵探索按床日、按人頭計費的新方式,建立結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國家級工傷康復專家庫,參與完善工傷康復制度建設和政策研究,協助制定全國工傷康復技術規范和相關標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工傷康復專管員,參與工傷康復流程管理,提供“全鏈條”輔助服務。
工傷康復是指綜合、協調地應用醫療的、工程的、教育的、職業的、心理的、社會的和其他措施,對工傷職工進行治療、輔助、訓練、輔導、補償、提高或者恢復工傷職工的功能,以消除或者減輕工傷造成的后果,改善工傷職工參與勞動就業等社會生活的自身條件。
及早發現、診斷與處理;醫療護理;社會、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咨詢和協助;進行自理訓練,包括行動、交往及日常生活技能,并為聽覺、視覺受損者提供所需的特殊器材;提供輔助器械、行動工具及其他設備,專門教育服務;職業技能訓練(包括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公開招聘和保護性的就業安置。因而,康復性治療服務的內容包括了生理康復、心理康復和職業康復。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條第六款規定: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根據《關于印發工傷保險經辦規程的通知》第四十六條的規定:
工傷職工經治療病情相對穩定后,因存在肢體、器官功能性障礙或缺陷,可以通過醫療技術、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心理治療、康復護理與職業訓練等綜合手段,使其達到功能部分恢復或完全恢復并獲得就業能力,經辦機構應鼓勵其進行康復治療,使其可以盡早重返工作作崗位。
根據《工傷康復服務規范(試行)》(修訂版)第一條的規定:
工傷職工住院康復的一般標準:
經臨床急性期治療后,生命體征基本平穩,病情相對穩定,但仍有持續性功能障礙(如運動、感覺、言語、認知、精神、吞咽、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等障礙)而影響生活自理、勞動能力下降,仍不能回歸家庭和社會,且具有恢復潛力和康復價值者,均應及早轉入康復協議機構住院康復治療。
對于后遺癥期病情變化出現新的功能障礙等問題并且有康復價值的,參照上述標準入院康復治療。
《工傷保險條例》 第三十條第六款規定:
工傷職工經康復治療后已達到預期康復目標,各項功能已恢復到定水平并基本穩定,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無明顯的并發癥或并發癥已控制,安裝假肢、矯形器者已能夠獨立完成穿戴和使用。
嚴重功能障礙的工傷職工,須病情穩定,基本達到預期康復目標或已無進步康復治療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