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
日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總工會聯合組織的“軌道上的京津冀”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決賽落下帷幕。經過兩天的激烈競技,來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4 個工種120 名參賽選手,通過理論考試和實操競賽,最終40 名選手登臺受表彰。
賽后,本刊記者對3 名大賽獲獎選手進行了專訪,傾聽他們的動人故事,共同見證冠軍是如何煉成的。
無損檢測員工種第一名 陳澈
穿上工作服,做好焊縫探傷儀的靈敏度調試,左手拿儀器,右手拿探頭,在“軌道上的京津冀”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無損檢測員的實操比賽場上,中國鐵路北京局天津工務段天津探傷車間數據分析工區工長陳澈有序地按照軌道焊縫檢測流程仔細探測著軌道的每個部位,憑借穩健的發揮,最終獲得無損檢測員比賽的第一名。
“比賽中的傷損鋼軌都是日常作業中很少遇見的疑難傷損,傷損的位置和角度都比較刁鉆。我的總結就是,大的缺陷容易發現,定量要準確;小的缺陷不容易檢測到,要增加掃查的密度,一旦發現就要準確定位。”陳澈介紹說,“比賽中,最大的困難還是心態的調整,過分緊張會導致探傷過程中手法變形,造成漏檢。我在比賽過程中,遇到了這樣一個情況:有一根傷損焊縫,正常的探傷掃查沒有檢出缺陷,還好得益于教練的指導和日常的刻苦訓練,在使用雙探頭再次檢測時,及時發現了缺陷。在進行賽后分析時,我覺得就是因為過分緊張,導致掃查過程中手法變形,才沒有在第一時間檢出缺陷。”
陳澈畢業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09 年入職中國鐵路北京局天津工務段時被安排在線路車間。剛入路時,他對鐵路工務的各個工種都十分好奇,偶然一次工作的時候遇見了鋼軌探傷的師傅們在檢查鋼軌,看到師傅們用探傷儀器利用超聲波在不影響列車運行的情況下居然可以發現鋼軌中的內部缺陷,勾起了他濃厚的興趣。后來經申請考核合格后,他調入到探傷車間。

為了能練好技術,一方面,陳澈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超聲波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加強對管內設備變化情況的了解,對薄弱地段及原有傷損處所做到心中有數,在數據分析中加強對比分析,監控線路設備的質量及傷損的發展情況,做到不漏檢、不誤判;另一方面,他每天跟著師傅們學習現場反復練,遇到不懂的問題就主動請教。只要有時間,他就推著焊縫探傷儀在練功場里一遍遍反復操作,查看不同傷損的波形圖,不斷總結傷損鋼軌的出波規律。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比如在使用雙探頭進行焊縫掃查時,由于需要左右手各操作一個探頭,發現缺陷后就騰不出手再進行測量和記錄。于是陳澈就開動腦筋,給探頭前面加裝磁鐵,確認傷損后,探頭可以吸在鋼軌上,可再進行測量和記錄。經過長時間的堅持與學習,陳澈迅速成長為一名技術骨干。
陳澈將自己的滿腔熱情投入到了工作當中,把別人認為乏味的工作變成了興趣愛好。“我覺得一個人如果一輩子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專業,那一定是幸福的。我十分熱愛我從事的專業工作,從業10 多年來日以繼夜的積累,加上作為一名鐵路探傷人強大的使命感和榮譽感,使我從未覺得枯燥和乏味。”
“探傷是門精細活,容不得一絲馬虎,哪怕是一毫米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鋼軌傷損漏檢,對行車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陳澈說,下一步,他將會把自己積累和學到的知識,分享給更多的同事,大家互相交流、共同進步,爭取讓更多年輕人對這個行業有興趣,加入無損檢測的大家庭,為鐵路工務防斷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動車組制修師(動車組機械師)工種第一名 賴增材
“制動不緩解電路里面共有四大安全環路,分別影響制動緩解,其中兩個環路需要回司機室進行緊急復位才能繼續進行比賽,我運用所學的知識將司機室一個緊急按鈕按下,直接旁路緊急制動,這樣就可以不用回司機室進行緊急復位了。同時,我可以根據處理完一個故障后,聽動車組排風的聲音來判斷我是否將四大環路處理完畢。”憑借這些技巧,賴增材在“軌道上的京津冀”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動車組制修師比賽中為自己爭取到了大量寶貴時間。
“一名優秀的動車組機械師,要掌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本領,還要做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賴增材解釋說,動車組的各個控制系統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個復雜而精密的協作體系。與此同時,動車組故障種類和發生原因也是千變萬化,難以預測。如果僅僅依靠固定的套路和方式,如同刻舟求劍一般試圖去尋找故障發生的原因,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采取更加靈活和全面的方法對動車組進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動車組單車檢查作業非常考驗眼力和體力,因為動車組轉向架零部件非常多,大到齒輪箱、牽引電機,小到一顆螺栓,都是機械師檢查的項點,在短時間內確認上萬個零部件的位置和功能是機械師的基本功。

畢業于大連交通大學的賴增材,2018 年8 月進入鐵路系統工作,5 年來,分別在多個部門工作鍛煉。在檢修班組,賴增材對檢修項點及檢修作業標準牢記于心,先后在上部檢修、車下檢修、車頂檢修及現場技術員崗位進行鍛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積極向老師傅進行請教,直到弄明白為止,事后更善于總結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不同部件不同季節的故障特點,按照季節特點對車體及轉向架高發故障部位進行重點檢修,確保重點部位不出現問題……在此期間,他發現了重點故障十余件,保證了動車組檢修作業質量及運行安全。在車間技術組,他作為一名故障診斷小組技術員,主要負責動車組數據分析及故障排查處理。賴增材通過動車組數據分析發現多起動車組隱患故障,同時針對所發現故障,結合季節性特點對故障進行分析,判斷是否為季節性典型故障,并積極組織檢修班組開展普查作業,杜絕同類故障的再次發生。在長客售后服務站,賴增材深入學習動車組各類圖紙及故障原因分析查找,期間參與設計了動車組實訓基地的登頂實訓模型,并獲得《CR400BF 型動車組機械師登頂實訓模型》專利……經過幾年的磨練,賴增材已經成長為一名可以獨當一面的“技術老手”,車間同事遇到技術難題經常向他請教。面對車間同事的請教學習,賴增材都是傾囊相授,并向大家分享自己總結的經驗,幫助大家一起提升業務能力水平。
在“軌道上的京津冀”職工職業技能競賽上,賴增材分飾教練、參賽選手兩角。在單車檢查方面,他研究出一套適合選手的單車檢車步法與手法,優化了了單車檢查步驟;在制動不緩解故障模擬方面,他組織逐個故障點進行實車模擬,建立故障題庫,方便學習。最終,在決賽賽場,他帶領的學員取得第八名的好成績,他本人更是取得了動車組制修師決賽的第一名。
軌道交通調度員(城市軌道交通行車調度員)工種第一名 侯旭
城市軌道交通行車調度員是維系城市血脈暢通、地鐵高效運轉的“中樞神經”和“最強大腦”。在“軌道上的京津冀”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的賽場上,北京市代表隊職工組選手侯旭用熟練的操作和精準的指揮,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展現出首都軌道交通行車調度員“胸懷路網,縱覽全局,初心如磐,坐鎮中樞”的職業風采。
2007 年,侯旭從北京地鐵技術學校地鐵電客車輛駕駛與維修專業畢業,到北京地鐵八通線擔任電客司機工作。在8 年的電客司機工作中,每次在司機室中通過無線電臺接收調度命令和指令,或者通過無線電臺向調度指揮中心上報現場情況時,他就在思考無線電臺的另一端是什么樣子的?自己有沒有成為一名行車調度員的機會?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15 年,經過層層選拔考核,侯旭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北京地鐵行車調度員。第一次進入調度指揮大廳,他就被大廳中每一名行車調度員專注的神情所震撼,專注于線路大屏列車運行、設備運轉,專注于每一條調度命令的準確發布,專注于每一次控制指令的精準下達。那個時候,侯旭就有了一個念頭,一定要當一名出色的北京地鐵行車調度員。
“能有現在的成績,我非常感謝北京地鐵深厚的企業文化,是領導的培養和關心、師傅的指導和幫助,讓我明白了‘胸懷路網暢通,擔當高效指揮’這12 個字的意義和重量,讓我堅定了苦練技術、增強本領的勇氣。”侯旭直言,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個龐大且復雜的城市交通體系,不同線路、不同系統、不同時段、不同環境會有很多了解不到、掌握不全的方面,可能不變的就是一直保持不斷學習積累的精神。作為一名行車調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執行的規章、預案,以及發生過的設備設施故障或者突發事件所進行的列車調整方案、施工組織方案等,都需要結合自身技能水平進行思考,并與身邊同事請教溝通,多聽聽同事意見和方法,從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苦練技術,直觀是會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如果換個角度去理解這本身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挑戰。只有提升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掌握的本領才能更扎實,這是一個積累經驗的過程,苦練本身就不會感覺到枯燥了。”侯旭說。
對于能夠在比賽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侯旭認為,雖說是個人單項賽事,卻是北京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因為從理論到實操的時間緊張、任務繁多,既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又要梳理實操比賽中各個環節的風險點,以及通過在實操訓練中人工設置副場景的方式,反復訓練提高把控全局的意識,這些都需要隊友的幫助與支持。
對于未來,侯旭更希望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總結本次競賽的經驗,然后依據《軌道交通調度員(城市軌道交通行車調度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結合工作場景、應急預案,利用仿真競賽平臺系統,在規章預案執行、調度命令發布、應急處置能力等專業技能方面有更高的提升。“我十分熱愛城市軌道交通行車調度這份職業,在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充實自己,不僅想創新,還要能創新、勇于創新,繼續不斷提高技能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