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律師劉驍是我的北大本科同學,后來他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士畢業后入職了美國昆鷹這家頂級律所,是當時所里唯一的中國籍律師,之后又很快升任合伙人。劉律師代理過很多中國企業在美國法院打官司,在國際律師界頗有名氣。
要知道,在律師行業,做訴訟業務對語言的精準性和說服力的要求是最高的,更何況英語不是他的母語??上攵?,他的專業水平很高,英語也很好。
當年,劉驍剛剛入職昆鷹,律所就派了一位合伙人做他的導師。導師是個英國人,也是國際仲裁和美國訴訟領域的知名專家。劉驍在他手下跟著學,也很順利。過了半年,劉驍請教導師對自己成長方面有什么建議。導師直言不諱地說,你的語言有問題。他追問,問題在哪里?導師說,你說的內容沒有大問題,問題在于,你的口語別人聽不太清。但律師說的每一個字都很重要,甚至能決定官司成敗。
劉驍接著問,是我的中式口音嗎?導師回答,口音其實無所謂,在美國,大家習慣了聽各種各樣的口音,真正的問題是發音含混。他繼續舉例說,接其他同事的電話,我就正常聽,一般都是公放;但如果你打電話過來,我就得把手機放到耳朵邊,跟戴耳機似的,這樣才能聽清。原因在于你發音的口型不到位,咬字不清晰,得仔細聽才行,否則就只能聽到八九成。
劉驍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戰——得從頭學英語發音。他到處找攻略,一籌莫展。這時,有朋友推薦了一位在百老匯表演歌舞劇和話劇的老演員,退休之后專門做發音教練。劉驍覺得機會難得,趕緊去請教這名演員。老演員聽他念了幾句臺詞之后說,你的英語在外國人里算很好的,但這是普通人的發音方式;做律師,就得按照演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字正腔圓,甚至帶點朗誦腔,哪怕不用麥克風,整個劇場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劉驍一下開竅了——放在中國,這可能就是對話劇演員的要求吧,想象自己每次發言,都要跟北京人藝的演員一樣咬字清晰、自帶公放效果。
要做到跟話劇演員一樣發音,首先就要走出自己的日常發音舒適區。老演員說,發音時如果自我感覺口型和咬字有點夸張,甚至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那就對了,這樣才能做到發音格外清晰,在別人聽來剛剛好。她還特意舉例說:很多亞裔說數字時,經常讓人分辨不出13(thirteen)和30(thirty),因為他們說thirteen這個詞時,“teen”這個音節拉得不夠長。這可能是因為在他們的母語里,每個音節的長度是一樣的;但英語不是,所以要故意拉長,甚至有點夸張才能矯正。
劉驍聽懂了。他每周花兩小時在老演員家里,邊站著,邊像學京劇一樣“吊嗓子”,從各個輔音和元音開始練。一個多月后,他開始練整段的臺詞。整段話練出來了,老演員又跟他說,還要有韻律:不是每個詞的音長都一樣,要有所強調,還要有停頓。除此之外,還要帶感情。
剛開始練的時候,他經常會不好意思,總是表現不出語氣的變化。老演員就有意引導,很正常的一段臺詞會領著他反復說,讓他習慣。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掌握更廣的“音域”,聲音可以變得很大,當然,也可以在聲音很細小、很輕柔的情況下讓人聽得很清楚。
不到一年,律所的導師就驚喜地發現,學生劉驍的語言好了很多,自己不用再豎著耳朵聽了。這段經歷也成為26歲的劉驍開始輝煌職業生涯的起點。
(摘自《軟技能》,新星出版社,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