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晗 田佳

[摘 要]為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澳大利亞引入教師表現性評價(TPA),用于評定職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目前有兩個評價工具在澳大利亞推行:畢業生表現性評定立足教學實踐中的每個教學周期,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推動職前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畢業生教學能力評定立足整體教學實踐活動,從全局出發促進職前教師教學能力發展。TPA首先由校內評議小組進行評定,而后將合格的證明材料與教師培養機構材料一起交由專家評議小組進行復審。澳大利亞教學表現性評價工具具有合作性、多樣性、全面性和統一性的特點,對我國職前教師評價體系的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澳大利亞;職前教師;表現性評價;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9?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2-0023-05
21世紀以來,教育在國家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國家整體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的關系密不可分。澳大利亞學生的成績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 PISA)測試排名中一直位于前列,但近年來卻有所下滑。[1]這一情況引起了澳大利亞民眾對本國教育質量的擔憂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疑問。為此,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措施以提高本國教師教育質量。
2015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采納了教師教育部長咨詢小組對職前教師進行嚴格評價的建議,從美國引入教學表現性評價(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PA)以保證職前教師的從教能力。與此同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重新修訂了《澳大利亞教師職業標準——畢業教師標準》(Australia 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Teachers at Graduate Teacher Level,以下簡稱《畢業教師標準》)和《澳大利亞職前教師教育項目認證:程序與標準》(Accreditation of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Australia: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保證TPA工具在全國的有效應用。
TPA是一個用于評價職前教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工具,旨在證明職前教師已經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要求職前教師在接受教師教育的最后一年提交能夠證明其教學能力達到《畢業教師標準》要求的材料。通過TPA是職前教師畢業的條件之一。經過嚴謹設計的表現性評價能夠更好地評價被評者的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和學術見解,彌補傳統紙筆測試的不足。[2]除此之外,評價中產生的數據資料可用于教師教育課程的審查與改進,從而促進教師教育的良性發展。
一、證據導向的澳大利亞TPA工具
研發TPA工具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學表現性評價:項目標準1.2》(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Program Standard 1.2,以下簡稱《項目標準1.2》)。該文件明確提出TPA工具的研發應符合以下五個要求:(1)能反映課堂教學四個環節;(2)能評估《畢業教師標準》各項指標;(3)有一套標準判斷職前教師各項能力是否達標;(4)有保證評價者間評分標準具有一致性的流程;(5)有支持評價者做出一致決策的審核流程。[3]澳大利亞現已有兩個TPA工具達到AITSL(Australia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AITSL)的標準并在全國推行,分別是以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為核心的大學聯盟研發的畢業生表現性評定(The Graduate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GTPA)和以墨爾本大學為核心的大學聯盟研發的畢業生教學能力評定(The Assessment for Graduate Teaching, AfGT)。截至目前,澳大利亞職前教師教學表現性評價TPA工具的研發工作仍在進行,并由AITSL對其進行監督。這一舉措有利于不斷深化澳大利亞教師教育改革。
(一)畢業生表現性評定GTPA—立足每個教學周期
GTPA是一個對職前教師綜合能力進行評估的工具,由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領導十四所高校共同研發。它包含計劃(Planning)、教學(Teaching)、評估(Assessing)、反思(Reflecting)和評鑒(Appraising)五個評價要素,分別對應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學生評價以及課后反思四個教學環節,要求職前教師在接受教師教育課程的最后一年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展示其從教能力。
GTPA針對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設計了不同的評估要素。要素1“計劃”對應“課前準備”環節,是影響教學設計最終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評價者通過分析職前教師的收集數據能力、學情分析能力、教學策略選擇、教學目標設定等的情況,評價職前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和有關資料設計教學計劃的能力。要素2“教學”對應“課堂教學”環節,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評價者根據職前教師在真實教學環境中實施教學的順序、應用的教學策略和對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掌控等評價職前教師是否已具備教授課程的能力和識字與算數能力。要素3“評估”對應“學生評價”環節,是教師了解學生課程知識習得情況的主要渠道。評價者通過評價職前教師對評價工具的選擇與使用、評價的目的與原則是否合適、評價是否以學生為中心、批改學生作業是否符合標準來判定其評價、反饋和做出專業判斷的能力。要素4“反思”和要素5“評鑒”均對應“課后反思”環節,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的深入思考與總結,是教師成長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4]不同的是,“反思”要素要求職前教師在反思的基礎上改進下個教學周期的教學計劃。評價者通過分析上述過程判斷職前教師教學能力是否能夠得到良性發展。“評鑒”要素評價職前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評價者通過分析職前教師對整個教學實踐的回顧總結情況來評價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是否合格。
GTPA以教學實踐的每個周期為落腳點評價職前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它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學生評估—課后反思視為一個教學周期,在已完成的教學周期基礎上進行總結、反思并改進下個周期的教學計劃,如此循環往復,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督促職前教師不斷進行反思,推動職前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
(二)畢業生教學能力評定AfGT—立足整個教學實踐
AfGT評估工具由墨爾本大學領導的大學聯盟研發,其設計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符合教育學和心理測量學、與教育實踐和教師教育實踐相一致和能公平應用于不同教師教育背景。[5]經過多次完善,最終確定AfGT的四個評價要素為學習與教學計劃(Planning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分析教學實踐(Analyzing teaching practice)、學生學習影響分析(Assessing for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和拓展實踐(Expanding practice),同樣對應課堂教學的四個環節。
AfGT各評價要素對職前教師需要提交的證明材料做出具體要求。要素1“學習與教學計劃”對應“課前準備”環節。該階段要求職前教師對教學班級進行學情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設計5-8節連續的教學計劃。評價者通過分析教學計劃判斷職前教師是否已具備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在相關情境中規劃學習順序和評估任務的能力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能力。要素2“分析教學實踐”對應“課堂教學”環節。它要求職前教師在教學結束后提交兩段未剪輯的教學片段和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對教學片段的書面反饋。評價者分析上述材料評價職前教師的教學計劃與教學能力,并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批判性評價。要素3“學生學習影響分析”對應“學生評價”“課后反思”兩個教學環節。職前教師需要提供呈現班級課業結果的總結性評價任務的反饋和反識別化的總結性評價案例,包括三名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和職前教師的反饋。評價者通過上述材料對職前教師執行總結性評價的能力和分析總結評價產生數據的能力進行評價。要素4“拓展實踐”是對以上三個要素的補充。評價者通過線上提問職前教師在教學中可能面臨的、典型的教學情境問題,評價職前教師的判斷能力。
AfGT立足教學實踐活動全局評定職前教師教學表現。職前教師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學生評價—課后反思這一完整的教學過程中體會教師教學工作的復雜性,通過回顧教學實踐、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和實踐學校指導老師反饋對其教學實踐能力形成清晰的認知,并從中發現并改正教學問題。
(三)其他TPA工具
除GTPA和AfGT這兩個達到國家標準的評價工具外,澳大利亞還有一些未達到國家標準,尚處于研發階段的TPA工具,例如,伊迪斯·科文大學研發的優質教學表現性評定(Quality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QTPA)。該評價工具同樣以《項目標準1.2》的五個要求為研發依據,包含個人教學陳述(Personal teaching statement)、教學與學習計劃(Planning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影響證明(demonstration of impact)、口頭陳述(Oral presentation)四個評價要素。
二、TPA評定流程:兩輪評定確保教師高質量輸出
職前教師需在實習結束的2-4周內將能夠證明其教育教學能力的材料提交至所屬教師培養機構,包括但不限于關鍵教學片段、學生作業樣本、聽課記錄、教學計劃、教學反思等。隨后,教師培養機構和AITSL組織的評議小組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先后對職前教師的證明材料進行評定(如圖1所示)。
(一)校內評定:確保職前教師已準備好走上講臺
校內評定的評價主體是校內評議小組,由教師培養機構內的相關教師構成。校內評議小組以其使用的評價工具的配套評分標準為評價依據,使用評價量表對職前教師的證明材料進行評定并給予反饋。校內評定結果為合格的職前教師證明材料將統一提交給AITSL進行第二次評定。
以AfGT工具的配套評價量表為例,它將《畢業教師標準》在縱向上歸納為3個大類、7個模塊和37個單元。三個大類分別是職業知識、職業實踐和職業約定。其中,職業知識類包括了解學生和學法、了解教學內容和教法兩個模塊;職業實踐類包括計劃并實施有效的教學、創造并維護有幫助并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及評價反饋和報告學生的學習情況三個模塊;職業約定類包括從事專業學習和與同事、監護人以及社區人員進行專業交流兩個模塊。每一模塊下又包含4-7個單元,與橫向上的AfGT四個評價要素以非線性的形式對應,對四個評價要素進行了更加具體的闡釋,幫助評價者對職前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進行更為細致的評價。AfGT評價量表將《畢業教師標準》和評價要素在縱向和橫向上進行二維結合,共同評定職前教師證明材料。這打破了傳統單一維度評價只看材料,脫離實際的弊端,為評價者的評價活動提供了支撐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和診斷作用。[6]
校內評議小組在評定結束后為職前教師提供反饋。這一反饋對職前教師教學能力發展能起到導向作用。它對職前教師真實的教學水平進行客觀評價并有針對性地對職前教師證明材料提出完善意見,指出職前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職前教師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讓職前教師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為合格的教師。
(二)校外評定:確保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的有效性
校內評定完成后,教師培養機構應將通過評定的職前教師證明材料、評定結果、評定依據等材料提交給所在州或地區的教師監督管理機構。教師監督管理機構再以郵件的形式將轄區內教師培養機構提交的材料發送給AITSL進行校外評定。校外評定以AITSL組織的專家評議小組為評價主體,以《項目標準1.2》提出的五項標準為評價依據,鑒定職前教師證明材料和教師培養機構的TPA評定流程是否符合標準,并給予專業意見。
校外評定分為初步審核和正式評定兩個階段。初步審核側重判斷教師培養機構的評定材料是否足以支持專家評議小組做出專業評斷。如果教師培養機構提交的材料不完備,AITSL或專家評議小組則通過教師監督管理機構建議教師培養機構咨詢得到AITSL認可的TPA顧問,獲取專業建議,完善評定材料。[7]正式評定階段,專家評議小組對教師培養機構審核材料是否符合《澳大利亞職前教師教育項目認證:程序與標準》《畢業教師標準》等相關文件的要求、在評定流程上是否符合規范、教師培養機構的評定結果是否公正客觀,為職前教師提供的反饋是否切實有效等進行正式評定,并給出相應的意見。
校外評定參考國家統一標準對教師培養機構評定流程進行審核,確保校內評定的內容、結果、過程等符合國家要求,保證職前教師均符合《畢業教師標準》要求,進而達到縮小職前教師間教學水平差距,促進全國教育公平的目的。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要求職前教師在接受教師教育的最后一年完成TPA評定,對提高職前教師教學水平及改進教師培養機構課程體系均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在兩次評定、兩次反饋的基礎上,職前教師重新審視其原有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對其進行反思、改進和完善,實現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深度結合。此外,由校內評議小組和專家評議小組提供的兩次反饋拓寬了職前教師獲取信息的渠道,幫助其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自身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是激發職前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內驅力。[8]教師培養機構通過專家評議小組的反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TPA工具,并進一步完善其教師培養體系以及教師教育課程,提高教師培養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師教育改革,保證了教師的高質量培養。
三、TPA的特點
(一)合作性:多個高校組成大學聯盟研發TPA工具
雖然研究中的高等教育協作網絡較為常見,并被視作分享、獲取和創造知識的重要方式,但高等教育者多數時間是獨立工作的。[9]讓多個高校組成大學聯盟研發TPA工具的這一要求使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研究方向的高等教育者聚集起來,形成了一種新型的高校合作方式。多個教師培養機構能為TPA工具的測評提供充足的實驗對象以及數據來源,保證TPA工具的普適性與有效性。教育者齊心協力、集思廣益,共同推動TPA工具的不斷修改和完善。
(二)真實性: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進行評價
職前教師的實習時間較短,通常在三個月左右。在此期間出于各種原因,職前教師大部分時間在聽課,真正走上講臺授課的機會非常少。應TPA要求,職前教師在接受教師教育的最后一年要以教師的身份進行教學實踐,能夠真正走進課堂與學生接觸,參與學校活動,感受校園氛圍。在這一過程中,職前教師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接受教學表現性評價。
(三)全面性:涉及教學活動各個環節
TPA涉及日常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反映。從課前準備到課堂教學再到學生評價和課后反思,TPA工具為每個教學環節都制定了具體的評價標準。職前教師的最終評價結果由各教學環節的部分評價組成,在保證評價全面性的同時,又能夠準確指出職前教師有所欠缺的環節,有針對性地幫助職前教師提高能力短板,推動職前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統一性:國家以統一標準進行復評
AITSL組織專家評議小組以《項目標準1.2》五項標準為依據對職前教師證明材料及教師培養機構的各項材料進行復評并給予專業反饋,該做法對職前教師成長、教師教育課程優化以及國家教育公平均起到了推動作用。職前教師在反饋中進一步認識到自身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善,在不斷反思完善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合格教師;教師培養機構在反饋中進一步了解TPA,并為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對教師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國家以統一的標準復評能夠保證所有的新教師均達到《畢業教師標準》,間接促進了職前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縮小了職前教師間教學水平的差距,間接拉近各州和地區在師資方面的差距,推動全國教育資源分布的公平。
職前教師作為未來教師隊伍的主要來源,其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能夠直接影響國家未來教育的發展走向。教育實踐是職前教師由學生到教師身份轉變的橋梁,在此期間對職前教師施加正向的引導,有利于職前教師將所學知識內化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使教師能力得到可持續發展。澳大利亞教學表現性評價工具的應用一方面為職前教師提供了真實的評價以及具有建設性的建議,為其成長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動力;另一方面促進教師資源分配公平,縮小各州及地區間的師資差距,為高質量的教育提供了保障,是一次有效的教師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Teacher Education Ministerial Advisory Group. Action Now: Classroom Ready Teachers. [EB/OL].(2014-12)[2023-3-12]. https://www.education.gov.au/teaching-and-school-leadership/resources/action-now-classroom-ready-teachers-report-0.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53.
[3] Australian institution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rogram Standard 1.2.[EB/OL].[2023-3-12]. https://www.aitsl.edu.au/docs/default-source/initial-teacher-education-resources/tpa/program-standard-1-2-factsheet---2021.pdf?sfvrsn=d0f9a53c_2.
[4] 華南師范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教學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EB/OL].(2021-5-25)[2023-3-12]. http://ctld.scnu.edu.cn/a/20210525/1368.html.
[5]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for Graduate Teaching instrument: A nationally applicable assessment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erformance[EB/OL].(2018-3)[2023-3-13]. https://education.unimelb.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7/2887783/AfGT-Summary-Report-v1.0-.pdf.
[6] 張欣亮,童玲紅.課堂教學表現性評價的行動審思:澳大利亞師范生從教能力測評的特色透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9):44-55.
[7]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ervices: Principles of operation[R].2018:8-12.
[8] 董艷,羅澤蘭,楊韻瑩,王宇.教育信息化2.0時代視角下的教師反饋素養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8):35-42,58.
[9] McGraw, A., Keamy, R., Kriewaldt, J. A., Brandenburg, R., Walker, R., & Crane, N. Collaboratively Designing a National, Mandated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 Multi-University Consortium: Leadership, Dispositions and Tension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46(5):40-53.
(責任編輯:劉潔)
作者簡介:王美晗(199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教育;田佳(1980—),女,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比較教育。
Research on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in Australia
Wang Meihan? Tian Jia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Australia has introduced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PA) to asses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Currently, there are two evaluation tools being implemented in Australia: Graduat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cuses on each teaching cycle in teaching practice, promo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improvement in a spiral upward form; Graduate Teaching Ability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he overall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promo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PA is first assessed by an internal review group, followed by the submission of qualified proof materials along with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materials to an expert review group for reexaminati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s in Australia possess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veness, divers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uniformity, providing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rvic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Australia; Pre-service Teacher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