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芳 張方凌 袁永久
[摘 要]“新文科”概念的提出,為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包括培養目標難以適應社會需求、理論過度西化、學科設置單一等。對此,以“新文科”建設培養目標為導向,提出了把握“新文科”建設基本規律、重塑管理學基層學術組織、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知識體系、重設學科科目、創新教學模式等改進措施。
[關鍵詞]“新文科”;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2-0058-03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對文科內涵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設定,其目標主要是提高人才的綜合素養,培養擁有超越專業與學科雙重局限的新型人才。[1]建設“新文科”需要立足新時代,適應新形勢,拓展文科的橫向脈絡,加入時代特性,推動人文科學實現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從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2]“新文科”的建設要求對現有管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管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更應該培養專業素養高、學術與綜合能力強、有創造性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一、“新文科”的內涵及研究現狀
(一)“新文科”的內涵
正確把握“新文科”內涵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前提。我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新文科”進行了定義。馮果認為,在傳統文科的基礎上提出的“新文科”概念是對傳統文科的發展,“新文科”建設的目的是打破學科領域與專業的單一化,以更寬闊的視野與更加綜合性的學科知識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更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學習發展機會,主動回應快速變革的社會。[3]黃明東和王祖林認為,“新文科”建設是在對文科的發展與創新重視不足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項教育改革政策,提倡融入新元素,推動學科專業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符合中國自身特點的文科學術體系,培養人文社會科學復合型人才。[4]陳流芳與曲衛國則從文科的英文概念淵源著手進行研究,認為由于文科與人文學科有大幅度的重疊,因此人們常常將文科與人文科學混淆,所以在研究“新文科”時,會有學者將其看成是一種學科的改革,例如,學者周志強便認為“新文科”是對學科專一化的反撥。[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對“新文科”的內涵也有過定義與描述,認為“新文科”就是對原有文科的發展與創新,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知國愛國的文科人才,培養符合現實社會需要的社會科學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科體系,發展傳承中華文化。至此,“新文科”的概念也有了明確的官方表述。綜上所述,“新文科”著眼學科的融合、元素的創新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4]
(二)“新文科”研究現狀
自2018年首次提出“新文科”概念以后,學者便開始了對“新文科”的學術研究與探討。2020-2021年期間,發表的文獻數量處于頂峰,達到1100余篇,這段時間內對于“新文科”的學術研究達到了空前的熱度。2021年后,雖然論文的發表數量較往年有所減少,但是論文發表總量仍然較大,維持在900篇左右。以“新文科”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高級檢索,用Citespace軟件對檢索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對于“新文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文科”本身、文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同時由于大數據的飛速發展,也產生了基于大數據的媒體、數據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新文科”涉及的領域以及內容十分廣闊,并且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因此“新文科”的研究與完善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有關“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研究是“新文科”研究下的重要板塊,但是聚焦某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仍是較少的,尤其是對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研究數量較少。本文通過分析現有的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總結現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新文科”對管理類人才的要求,提出可行的改進措施。
二、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分析
(一)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
推進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設的宗旨是堅持以社會需求為主要方向,順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的發展。[6]“新文科”強調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高校不僅需要發展學術視野,還要積極主動地服務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對于管理學而言,不僅需要繼承與創新管理學理論體系,還需要為國家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智囊。這一新時代要求不僅對傳統管理學理念提出了挑戰,也給高校的管理教學實踐提出了剛性的變革要求。[7]
(二)理論基礎薄弱,缺乏中國特色
我國文科中的很多概念都是來源于西方,中國哲學、政治學、管理學等的研究多以西方學術為基礎。[2]蘇東水先生提出的“東方管理學”為中國管理學研究開啟了新的征程,而“中國式管理”這一概念則是曾仕強教授于1979年提出的。據考證,“中國管理學”是郭重慶院士于2008年的“管理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8]由此可見,我國的管理學研究較西方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在眾多學校開設的管理學理論基礎課程中,多以西方的管理學理論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生的基礎知識構建也是以西方的管理學理論為主。
在“新文科”建設的要求下,管理學理論體系與管理實踐需要以繼承性為基礎,切實體現民族創新性,要著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體系。[9]因此,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中國管理理論的發展以及中國管理特色的介紹,以建設“新文科”所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體系。
(三)缺乏學科交叉性
現今社會,產業結構日漸融合,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所有學科都要涵蓋更多種類的核心知識。[10]管理專業作為文科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專業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上,常常局限于單一的學科或專業領域進行課程的設計,導致許多課程內容缺乏學科交叉性,知識容量狹小。[11]
(四)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有效達成培養目標
“新文科”的提出是對文科內涵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設定,其目標主要是提高人才的綜合素養,培養擁有超越專業與學科雙重局限的人才。在經濟轉型、社會變革、產業升級的大環境下,傳統的專門化教育理念已不適合培養管理類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從培養模式的角度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單一的學科專業知識傳授作為教學載體,以教師傳授為主要手段。從課程體系的設置來看,目前的課程設置存在專業壁壘明顯、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無法建設跨學科、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
三、“新文科”背景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措施
(一)把握“新文科”建設基本規律
管理學作為文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實現變革發展,需要遵循“新文科”建設的基本規律。大多數學科都是在不斷的細化整合中螺旋式前進發展的,首先,從學科的分化角度來看,建設“新文科”需要深入研究影響“新文科”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轉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文科”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敏銳地把握變革中的關鍵性問題,細化學科的體系。[12]其次,從學科整合角度來看,“新文科”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不斷地交叉融合,除了最大程度地促進文理交叉融合,還要促進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以及社會科學內部的融合。[2]最后,學科的變革與發展需要先進的理念作為思想指引,“新文科”的建設首先要樹立能力與素質并重的培養理念,引入“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發展改進”等教育新理念,從而實現創新性復合型文科高質量人才的培養。[13]
(二)重塑管理學基層學術組織
基層學術組織是知識創造和人才培養的基礎。高等院校以及學術組織要以管理學的某一學科作為主體,鼓勵其他學科的學者參與主體學科的橫向拓展建設工作中,組建跨學校、跨組織、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平臺,推動文理交叉、文醫交叉、文工交叉以及文科內部交叉。[12]
(三)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知識體系
我國管理學研究起步較晚,管理學知識體系對西方學術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前所未有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管理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需要根植于中國實踐,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價值與中國智慧。[12]我們需要兼收并蓄,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批判性地借鑒國外已有的管理學理論知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以中國管理文化為根基,對根本性的問題作出新的解釋,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理論和方法,[3]注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架構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框架,在內外交融中破舊立新,形成中國管理理論的國際影響力。[14]
(四)重設學科科目
“新文科”建設是一場內外部推力共同作用下的主動求變的文科教育質量提升工程。[15]管理學的課程設置應當實現不同學科的融合貫通,打通社會、哲學、政治等學科的內部溝通渠道,為文理融合奠定基礎[14]。
1.把握科目重設整體方向
管理學學科科目的重設首先需要對管理學教育體系進行整體規劃,精選一些重點優質科目作為建設重點,對部分科目進行整合調整,明確定位與方向,強化管理學專業的共享力度,建立開放包容、滲透關聯性強的管理學教育體系。[13]
2.建設新專業或新方向
管理學科目的重建要求在傳統管理學科目的基礎上,規劃新的科目及課程體系。在專業設置上,以國家戰略為背景,以國家重點需求領域為導向,設置新型復合管理學專業。例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促進管理學與農學的相互融合;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的文理融合中,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入管理學的研究與教學范疇內;后疫情時代下進行醫學與公共管理學科的融合等。
(五)創新教學模式
1.開設產學研學習基地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學校可以與各大社會組織、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等展開合作,開設產學研實習基地,為學生投入實際的管理工作創造平臺與機會,在“雙師型”教學模式下,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技能。
2.發展數字管理學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大數據技術發展迅速并不斷融入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部門。提倡發展數字化管理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管理學學科領域,改變管理學知識的傳授以及實踐方式,實現管理學教學的創新發展。[13]各大高校,可以在管理類人才里進行二次選拔,安排其進入數字管理學教學實驗班。學生修完管理學的基礎課程后,數字管理學的核心課程可嵌入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數字管理學的教學需要實現項目與課程的捆綁,著重培養管理類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顯性化。同時,學校可以設立數字管理學研究所,激勵其他學科的優秀學者參與數字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
3.人才培養制度變革
目前有較多高校擁有聯合學位培養制度,聯合學位培養制度指學生在兩所及以上的跨境機構學習,完成合作機構規定的基本學業任務后,由合作機構共同為學生授予學位。[16]我國的聯合學位培養大多集中于研究生跨境教育,并且絕大多數項目集中在碩士層。[17]因此,可以考慮將聯合學位的培養向本科階段下移,將學術型人才的本科與研究生階段教育進行統籌規劃,推進國家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進程。
五、總結及展望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對管理學的發展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管理理論與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和發展符合社會變革新需求的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的管理行業培養一批既能從容應對新環境下管理學革新,又具有創新性視野開闊、綜合能力強的新型管理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娜.新文科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43(1):103-108.
[2]樊麗明,楊燦明,馬驍,等.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13.
[3]馮果.新理念與法學教育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32-36.
[4]黃明東,王祖林.高校新文科建設的探索與理性審視[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31-38,141-142.
[5]曲衛國,陳流芳.“新文科”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教學改革?[J].當代外語研究,2020(1):14-25.
[6]唐洋,周金標,胡海波.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會計學一流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2):8-10.
[7]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2):75-83.
[8]張兵紅,吳照云.中國管理理論概念研究:演變、重構及延伸[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1(11):47-61.
[9]黃有方.推進管理學領域新文科建設的方向與舉措[J].中國高等教育,2021(1):17-19.
[10]段禹,崔延強.新文科建設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2):149-156.
[11]鄒寶玲,鄭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術型人才培養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1):13-17.
[12]馬驍,李雪,孫曉東.新文科建設:瓶頸問題與破解之策[J].中國大學教學,2021(Z1):21-25,34.
[1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6):52-59.
[14]朱文輝,許佳美.新文科建設:背景解析、要義分析與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1):1-6.
[15]童昕,張積林.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設研究與實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42-47,57.
[16]李海生.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學位項目類型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2):47-53.
[17]仇鵬飛.跨國碩士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的模式、特征及實施建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49-54.
(責任編輯:劉潔)
基金項目:黑龍江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JG202170);2023年度哈爾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XJGY2023024)。
作者簡介:劉巖芳(1974—),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袁永久(1971—),男,碩士,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通訊作者:張方凌(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